護理臥床病人的這些誤區,很多人都犯了!

護理臥床病人的這些誤區,很多人都犯了!

護理臥床病人的這些誤區,很多人都犯了!

5。12是國際護士節,都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種尤其需要重視護理的疾病——

壓力性損傷

壓力性損傷曾擁有過數種名稱,比如褥瘡、壓瘡、壓力性潰瘍等,直至2016年國際上最終統一命名為壓力性損傷,並沿用至今。

所謂壓力性損傷,其實就是指區域性面板乃至皮下深層組織,在壓力、剪下力(由相鄰兩組織間的位移摩擦引起,比如仰臥床頭抬高超過30°時就可產生)作用下出現了血液迴圈障礙,導致區域性皮膚髮紅、破潰甚至腐爛、流膿等損傷。

壓力性損傷在臨床中發病率較高,有研究顯示,在醫院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約為5%-10%,尤其對於一些脊髓損傷,需要長時間臥床的病人來說,發生率甚至可達25%-85%。

95%的壓力性損傷發生在下半身

壓力性損傷,主要好發於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人、手術後病人,脊髓損傷病人,以及一些癌症晚期,身體狀況極差的危重病人等。

損傷最常發生在受壓力時間長,且承受壓力較大的部位,

95%都可能發生在人體的下半身

,尤其是需要承受壓力較大的骨骼隆突部位,

比如骶尾部、坐骨結節、股骨頭大轉子、內外踝、足跟等

護理臥床病人的這些誤區,很多人都犯了!

一些

醫療器械壓迫的部位

也常需要承受較多壓力,也容易形成壓力性損傷。

比如帶呼吸面罩時容易壓迫鼻樑、面頰、耳後,佩戴頸託時容易壓迫下頜、肩頸等

根據受損程度,壓力性損傷分為4期+2階段

人體的面板由表及裡分別為: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組織,再往下就是骨骼、肌肉、和肌腱。

由於不同部位的面板厚度不同,比如鼻樑和臀部的組織厚度差距就非常大,因此,壓力性損傷需要根據傷及哪一層組織來判斷,主要分為4期+2階段:

1期:面板完整,但是發紅,按壓不褪色。

護理臥床病人的這些誤區,很多人都犯了!

2期:面板表皮、真皮層或多或少受損,存在破潰、漿液性的水皰(其內有黃色透明液體)。

護理臥床病人的這些誤區,很多人都犯了!

3期:整個皮層受損,可以看到皮下脂肪組織。

4期:不僅可以看到皮下脂肪組織,還可看到骨骼、肌肉、肌腱。

護理臥床病人的這些誤區,很多人都犯了!

深部組織損傷階段:

這時面板完整無破潰,只是面板顏色會發生改變,比如出現了栗色、紫色改變,或者僅出現充血的水皰(其內液體呈紅色)。

不可分期階段:

這一階段比較特殊,是由於存在焦痂、腐肉覆蓋,看不到具體損傷到了哪層,無法判斷損傷深度,所以歸類為不可分期階段。

壓力性損傷如果出現了傷口,傷口可能會遷延不愈、繼發感染,引起區域性膿腫,甚至全身的感染、骨髓炎,再嚴重還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

長期臥床的病人,一定要注意預防壓力性損傷,比如保證營養攝入,保持區域性面板的清潔和乾燥,每2小時進行一次翻身,選擇合適的床墊

,必要時還可以選擇一些新型的敷料來預防壓力性損傷。

壓力性損傷護理誤區

不要使用橡膠氣圈

很多人可能會選擇一些像游泳圈那樣的橡膠氣圈,墊在病人骨骼隆突的部位,來預防壓力性損傷。

但其實,早在1977年就有學者研究發現,這些物品並無很好的預防作用,因為這些物品也會接觸其他部位,也可能會影響血液迴圈,而且橡膠物質容易使得區域性面板溫度升高,周圍的面板還會出現一些紅線、水皰等症狀,反而得不償失。

不要對已經發紅的面板進行按摩

區域性按摩應該在壓力性損傷出現之前進行,一旦已經出現壓之不褪色的紅斑,則已經是產生了1期壓力性損傷,此時再進行按摩,會增加區域性的摩擦力,反而會擴大損傷。

仰臥、側臥角度不要過大

病人仰臥、側臥時,如果超過30°,比如長時間靠著床頭直立坐著、90°側臥,病人與床的接觸面積就會大大減小,區域性壓力過大,就會更容易出現壓力性損傷。

因此,

仰臥、側臥角度在30°及以下是比較合理的

,可以在身體下墊一些軟枕、三角墊或楔形墊,來保持30°的體位,這樣可以有效地增加接觸面積,緩解壓力,減少壓力性損傷的可能性。並且,建議

每2小時為患者進行一次翻身

參考資料:醫學微視官網 - 王泠 主任護師《壓力性損傷的護理》

TAG: 損傷壓力面板區域性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