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厥固洩,皆屬於下”,身體下部的病症,《黃帝內經》如何論治

《黃帝內經》對於病機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在病機十九條中,有這麼一句:“諸厥固洩,皆屬於下。”這一條文以精簡之語言概括了屬於下焦的疾病及其病機。下焦在五臟中包括了肝及腎,故提及下焦,多指肝腎之疾病。而《黃帝內經》為何認為厥、固洩皆屬需要責之於下焦呢?

厥,輕者為四肢厥逆,手足厥冷,重者為猝然昏僕,不省人事。王冰認為厥為“氣逆上也”,而張介賓也在其著作《類經》中提到“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為眩僕脫絕,是名為厥”。所以中醫普遍認為厥發病之關鍵病機在於氣,為氣血逆亂,陰陽不相順接所致。而厥有寒厥、熱厥,有大怒而情志異常所致之薄厥,有血氣奔逆之厥,因此不可以單一病機或是單一方藥對其進行概括和治療,還需辨證論治。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身體下部的病症,《黃帝內經》如何論治

但無論如何,其根為肝腎之病變。肝腎乙癸同源,精血互化,陰陽互滋互用,若腎陰不足,肝陽亢盛而氣血奔騰上逆,故可發為厥。因此,厥逆論治不離肝腎,而肝腎隸屬下焦,自然謂皆屬於下。肝腎為何隸屬下焦?這主要是從它們在人體五臟的位置來進行劃分的。

除了厥之外,該條文還提到了固與洩兩症,固是固澀不通,就是指二便不通;而洩自然就是指洩瀉了,為瀉下無度。而單從病位來說,大小腸、膀胱皆屬下焦之腑,且大小便也從下而出,自然屬於下。而從病機來說,不管是不通還是太過,其實都與腎息息相關。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身體下部的病症,《黃帝內經》如何論治

腎主氣化,若氣化不足,則小便短少;而若是氣化太過,則發之為小便過多。而若是腎氣太弱,推動無力,則可見便秘難解;反之,若是腎陽不足,溫煦無力,火不暖土,脾失健運,溼氣氾濫則又可出現瀉下無度,其病位在脾而根則在腎。總之,不管是固還是洩皆於腎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具體治療時也需要多從腎去論治。

厥、固、洩三者,症狀不同,病機更是各異,自然不是以一方或是一藥就能囊括。但在此也為大家推薦一方,常用於治療腎陽不足之五更洩瀉,便是四神丸。四神丸出自於《證治準繩》,方用肉豆蔻一兩,補骨脂四兩,五味子二兩,吳茱萸一兩。方中補骨脂為君,溫補腎陽,溫養脾土;肉豆蔻為臣,助君藥溫脾暖腎,同時可澀腸止瀉。再佐以五味子收斂止瀉,吳茱萸止瀉溫陽。雖名為四神,其實原方還配伍了姜棗以溫中補脾,作為佐使藥。故方中既有收斂澀腸以治標,也有溫腎助陽以治本。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身體下部的病症,《黃帝內經》如何論治

腎陽不足之五更洩瀉其實在老年群體是一個很常見之疾病,蓋老年人腎氣衰竭,腎陽虧虛,故多見腎陽不足而失於溫煦。症可見五更洩瀉,洩瀉得溫得緩,得寒則厲,同時伴腰膝痠軟,肢冷畏寒等表現。這時使用四神丸便能夠收穫良好之療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四神丸中含固澀藥物,故只適用於純虛無實之洩瀉,若此時有外邪則不宜使用。

TAG: 病機下焦洩瀉肝腎四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