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東坡肉、東坡魚、鮮荔枝和大生蠔……

林語堂曾說:

“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而我想說,他留給我們的,不止是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還有紅燒肉、

東坡魚和鮮荔枝

蘇軾醫生坎坷不斷,挫折連連,儘管如此,他依然帶著那顆快樂的心和有趣的靈魂,走到哪吃到哪,貶到哪兒吃到哪兒。

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講,活脫脫一個吃貨,當然,用美食家來形容好像更貼切一點。以往看到的蘇東坡傳記大多都是講述他的才華、詩詞、一生的坎坷和他不屈不撓的堅韌。

浙江衛視綜藝節目《青春環遊記》編劇吉國瑞編著的《蘇東坡

不孤獨的美食家

》則是一本另類的蘇東坡傳記,講述了蘇東坡作為

“美食家”的另一面。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東坡肉、東坡魚、鮮荔枝和大生蠔……

吉國瑞是一名編劇、撰稿人,撰稿了《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祖脈天水》《揭秘西夏陵》等十餘部央視紀錄片,還是嗶哩嗶哩彈幕網(

B

站)高人氣紀錄片《歷史那些事》總編劇、總撰稿。

這本書的書稿從蘇東坡的《老饕賦》入手,從

“美食家”的角度闡述蘇東坡與眾不同的一生。歷史上的蘇東坡在政治和文學領域都頗有建樹,但他卻在被貶期間,醉心“廚藝”,在少量的可供選擇的食材上細心鑽研。

他懂吃、會吃,知道什麼東西最好吃,該和什麼搭配起來才能吃出意境和品味,不過蘇東坡可不是一個只懂得講究的美食家,他是一位不孤獨的美食家

為何這麼說呢?眾所周知,蘇東坡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黃州、惠州、四川、海南

……哪裡窮苦就被貶到哪。

如若換做一個玻璃心一點的人,接二連三地被貶,而且貶謫地還那麼窮苦,大概心態早就崩了。蘇軾偏偏就像一個向陽而生的向日葵。

他並沒有沉溺在這些變故與苦難中,最主要額是,他忙著研究吃的,根本沒有時間關心接二連三地貶謫給他的生活帶來的不便,確切地說是帶給他的窮困潦倒,與其說這是他的貶謫之路,不如說是他的

“吃貨之旅”。

在蘇軾的吃貨之旅中,他研究創作出來的美食名氣最大的還得是

“東坡肉”。“東坡肉”是他被貶黃州時研究出來的美食。

那段時日,蘇軾的生活一貧如洗,食不果腹,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很多人就有疑問了,吃飯都成問題了,怎麼還能有錢賣肉呢?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他說: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每日起來打一盌,飽得自家君莫管。”這恰巧解決的蘇軾因為窮而吃不起飯的問題,於是,他就開始研究豬肉的做法。

經過他的一番搗鼓,竟然真的找到了色香味俱全的東坡肉的做法: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東坡肉、東坡魚、鮮荔枝和大生蠔……

對於一個吃貨來說,就地取材創作美味,又怎會侷限於一種食材,一種美食。元豐五年十月十五日晚,蘇軾和兩個朋友在外遊走,看到沿途秋景蕭瑟,便興致盎然地想遊赤壁,順便

“小酌”一下。

“小酌”必然少不了下酒菜,於是,他們打起來松江鱸魚的主意,秋風蕭瑟,涼意襲人,如果有一碗暖暖的魚湯再好不過了,我們且看看東坡魚的配料有何獨特之處。

他在自己的《煮魚法》中是這樣記載的:

“其法,以鮮鯽魚活鯉治斫冷水下入鹽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渾蔥白數莖,不得攪。半熟,入生薑、蘿蔔汁及酒各類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橘皮線,乃食之。”

除了就地取材創作美食之外,他還會帶著家人一起開荒種地,自己種自己吃。閒暇之餘,約上三五好友,尋一隅以遊玩,為了盡興,再做上那麼幾首與時節時局相適宜的詩詞,日子過得別提有多美了,哪還有功夫怨天尤人,悲嘆命運。

世人所熟知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

》《赤壁賦》《後赤壁賦》等,都是在他被貶的那段時期創作的,僅在黃州一年時間,就創作了不少於

105

篇的詩詞。

之後,他又被貶到同樣窮苦的惠州,窮到市場上一天只殺一隻羊,於是他研究出了羊脊骨的烹製方法,烤羊脊骨、飲桂酒,酒足飯飽之餘,還能

“日啖荔枝三百顆”;被貶到海南,他吃鹿肉、喝椰子水,就連有毒的河豚都逃不出蘇軾之口。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東坡肉、東坡魚、鮮荔枝和大生蠔……

這就是蘇軾,不論身處何處,都能用一顆澄澈的心,將平凡的人間煙火過成詩詞裡的美好。生活對他不溫柔,他就對自己溫柔,特別是在吃這件事上,絕對不能馬虎。

不論處境多麼艱難,蘇軾心中始終葆有一份豁達,他對未來,總是帶著期盼和希望,如他在詩中所寫,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後世的人在享用

“東坡魚”“東坡肉”這樣的美味佳餚時,也應該瞭解當年在北宋的某片土地上,一個落魄的人如何用樂觀的態度支撐起不平凡的一生。

TAG: 蘇東坡蘇軾被貶美食家東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