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天氣飲食與營養健康

冬季飲食有哪些變化,今天大家來了解一下。

低溫環境多指環境溫度在10℃以下的環境,常見於寒帶及海拔較高地區的冬季等。低溫環境下機體的生理及代謝的改變導致其對營養的特殊要求。

寒冷天氣飲食與營養健康

一、低溫下宏量營養素的需要

低溫環境下生活或作業人群能量需要增加包括如下的因素,寒冷刺激使甲狀腺素分泌增加,機體散熱增加,以維持體溫的衡定,這需消耗更多的能量,故寒冷常使基礎代謝率增高10%~15%;低溫下機體肌肉不自主的寒戰,以產生熱量,這也使能量需要增加;笨重的防寒服亦增加身體的負擔使活動耗能更多,也是能量消耗增加的原因。

因此,在低溫環境下,人群能量供給較常溫下應增加10%~15%,低溫環境下機體營養素代謝發生明顯改變的是從以碳水化合物供能為主,逐步轉變為以脂肪和蛋白質供能為主。低溫環境下機體脂肪利用增加,較高脂肪供給可增加人體對低溫的耐受,脂肪供能比應提高至35%~40%。碳水化合物也能增強機體短期內對寒冷的耐受能力,作為能量的主要來源,供能百分比應不低於50%。蛋白質供能為13%~15%,其中含蛋氨酸較多的動物蛋白質應占總蛋白質的45%,因為蛋氨酸是甲基的供體,甲基對提高耐寒能力極為重要。

寒冷天氣飲食與營養健康

二、低溫下微量營養素的需要

北極地區及我國東北地區營養調查表明,低溫環境下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增加,與溫帶地區比較,增加量為30%~35%。隨低溫下能量消耗的增加,與能量代謝有關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尼克酸需要增加,尼克酸、維生素B6及泛酸對機體暴寒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專家建議硫胺素供給量2~3mg/d,核黃素2。5~3。5mg/d,尼克酸15~25mg/d。給低溫生活人群補充維生素,可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此外,寒冷地區因條件的限制,蔬菜及水果供給通常不足維生素C應額外補充,日補充量為70~120mg。

有關脂溶性維生素對機體暴露在寒冷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在寒冷環境中,體內維生素A含量水平降低。維生素A也有利於增強機體對寒冷的耐受,日供給量應為1500g。寒冷地區戶外活動減少,日照短而使體內維生素D合成不足,每日應補充10μg維生素D寒帶地區居民極易缺乏鈣和鈉,低溫環境下攝入較多的食鹽,可使機體產熱功能增強。寒帶地區居民營養調查亦表明,其食鹽攝入量高達26~30g/d,相當溫帶居民的2倍,寒帶居民高食鹽的攝入量是否引起高血壓尚有不同意見。寒帶地區居民鈉鹽的供給可稍高於溫帶居民。寒帶地區居民鈣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膳食鈣供給不足,故應儘可能增加寒冷地區居民富鈣食物,如奶或奶製品的供給。

寒冷天氣飲食與營養健康

三、低溫環境人群的膳食

(一)供給充足的能量

低溫環境下對能量的需求應比同一人群常溫下增加10%~15%。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別為總能量的13%~15、35%~40%、45%~50%。其中脂肪供能比顯著高於其他地區。

(二)保證蛋白質的供給

在膳食安排時,特別注意魚類、禽類、肉類蛋類、豆類及其製品的供應。同時還可適當選擇含高蛋白、高脂肪的堅果類(核桃仁、花生仁等)食品。

(三)提供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和無機鹽鈣、鉀等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適當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A和煙酸等。對低溫環境工作人群,推薦攝入量比常溫環境同工種增加30%~50%。

(四)食鹽的推薦攝入量每日每人大約15~20g/d,高於非低溫地區。

TAG: 低溫維生素機體環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