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學者視角下的訓詁學

01

基本資訊

古文字學者視角下的訓詁學

《新訓詁學》

ISBN:978-7-5325-9582-2

蘇建洲 著

16開 2020年5月1版1次

簡體橫排 平裝:78。00元

本書為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授權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簡體字版本

02

作者簡介

古文字學者視角下的訓詁學

蘇建洲:臺灣台南市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臺灣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學術專長是古文字學,撰有《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楚文字論集》、《清華二〈系年〉集解》等書,並在學術會議及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也曾在電視節目“國民漢字須知”擔任文字解說專家,併入圍“電視節目金鐘獎”。

03

內容介紹

該書由作者根據學界較新的訓詁學研究成果撰寫,適合中文系師生、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參考。

訓詁學是一門綜合文字學、音韻學、語法學、校勘學、語源學的學科,為了讓讀者一窺訓詁學的堂奧,本書除了介紹最新的理論外,還搭配了重要的訓詁例證和學生常犯的錯誤,力求理論與教學緊密結合。為讓學生了解“二重證據法”的面貌,同時對甲骨、金文、楚簡、秦簡、漢簡的內容有初步認識,書中例證包含很多出土文獻,每條例證都附上解釋與翻譯。用語淺顯平易,清晰易懂,引用典籍古文儘量附上翻譯,避免掉書袋。

該書除了可作為各大學講授訓詁學時的教材,對於從事初高中語文教學的教師以及對國學感興趣的讀者,都是案頭必備的專業參考書籍。

04

專家推薦

蘇建洲先生學有本源,繼承了訓詁學優良傳統。《新訓詁學》“新”在與時俱進,注重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相結合;“新”在融入多年教研心得,針對臺灣大學生常見問題,深入淺出地闡釋訓詁學理論與方法。值得大陸學生和訓詁愛好者閱讀、學者參考。

——復旦大學教授 汪少華

該書有四個突出的優點:一是作者有豐富的訓詁實踐經驗,所舉例證或為前人的典範考證,或為自己親手所得,大多精當切實。二是作者熟悉出土文獻,善於運用新出土資料作為對傳世文獻的補充和驗證,大概是目前所見同類著作中最為關注出土文獻的一種。三是作者熟悉閩語,特別善於運用方言作為訓詁學的資料,讓人產生“道不遠人”的親切感。四是作者能夠走出“象牙塔”,關注普通讀者尤其是中小學課本中的訓詁問題,這對於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我想這本書的出版,不但可以給大陸訓詁學的初學者指示門徑,也可以給大陸的同行帶來有益的啟示和借鑑。

——西南大學教授 孟蓬生

傳統小學之訓詁學之“新”,既有向漢語歷史詞彙學、詞彙史、語義學乃至闡釋學等現代學科轉化接軌之“新”,亦有材料、視角與方法之“新”。本書所論,可見當今在古文字學與出土文獻整理研究已深受語言學影響這一大背景之下,奮戰於此領域之第一線學者所認識之訓詁學之“新”。

——復旦大學教授 陳 劍

05

新版序

學術研究是需要持續精進、不斷修煉的一份工作,有興趣的人樂在其中,經年累月不覺其苦,如同《禮記·學記》雲:“不興其藝,不能樂學。”筆者資質駑鈍,雖然平常教學與家庭事務十分繁重,但對新出土的材料依然保持關注,每次看到學者專家精彩的說法,我總想收進自己的書中,與讀者分享,希望他們也能感受到這些精闢觀點論證的精妙,更期盼能促進語文知識的長足進步。

拙著《新訓詁學》自2014 年8 月出版以來,有幸得到讀者朋友的支援,銷售成績還算差強人意。2016 年第一版即將銷售告罄時,我進行了微幅的增訂。今年(2018 年)第二版又即將銷售完畢,正好我手邊積累了不少材料,於是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訂補,共計八十餘處的更動。這次的更動內容,除了最新材料的補充,比如2017 年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七冊、《嶽麓書院藏秦簡》第五冊之外,也補充了不少2017、2018 年期刊論文中特別重要的觀點。另外,我一直感到身為大學中文系的老師不應該只是關在象牙塔作研究,對中學的語文教育也應該有所關心,因此這次的訂補有不少是筆者與現任初高中老師對中學語文課本疑問的討論。比如《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高中教科書直接將“汶汶”釋為骯髒、汙穢,令人摸不著頭緒。《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有高中老師問我“適”註釋為“享用”如何理解?顧炎武《廉恥》“松柏後凋於歲寒”的“後調”解釋為“不凋”合理嗎?《詩·蒹葭》毛傳:“逆流而上曰遡洄。順流而涉曰遡遊。”但是“遡遊”如何能理解為“順流而涉”呢?此外,2018 年大學學測語文作文的範文是楊牧的《夭》。考題問到:作者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但詩題為何命名為《夭》?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要對“夭”的字形、詞意演變有所掌握才能充分回答這個問題。以上的疑問在本書中都有所討論,期待讀者能靜下心來一頁一頁地翻閱,領略訓詁學令人拍案叫絕的嚴密邏輯。

蘇建洲謹志

二〇一八年六月於彰化師大國文系

06

自 序

作者在臺灣師大讀書的時候,受到業師季旭升教授的啟發,對文字、訓詁之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後來有幸忝為中文系的老師,對這門學問的熱情仍一本初衷,未曾冷卻過。我在繫上擔任文字學與訓詁學的教學工作,由於文字學本來是我的專業,加上有不少質量極高的論著可作為上課教材,所以教學上並無太大問題。但訓詁學則不然,這門課的命運比較乖舛,有些中文系只開設一個學期兩學分,也有中文系完全沒有訓詁學課程的,加上研究所筆試所佔分數比例較低,所以訓詁學長期以來受到比較大的冷落,也因此未見專業人士撰寫新的教科書,而沿用資料老舊的教科書的結果,更讓學生對訓詁學提不起興趣。

筆者擔任訓詁學的教學工作至今約十年,深知訓詁學是用一門綜合文字學、聲韻學、文法學、詞彙學、校勘學、語源學等等的學科,這門課開設在中文系大四是有原因的,基本上是歷年學習成果的總檢驗,也是總複習,重要性不言而喻。現在只是缺少一本與時俱進、深入淺出的教科書來讓學生一窺其堂奧,因此筆者在平時研究與教學過程中,遇到重要或是有趣的訓詁例證便隨手摘錄,現在覺得分量足夠了,便委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將這些內容整理出版。筆者在撰寫這本教科書時大致把握住以下幾個原則:

(1) 所談訓詁學理論是根據學界較新的研究成果。

(2) 所舉例證多根據筆者講授相關課程時學生常犯的錯誤,力求教科書與教學現場緊密結合。

(3) 用語務求淺顯平易,清晰易懂,引用典籍古文儘量附上翻譯,避免掉書袋。

(4) 為了讓學生了解“二重證據法”的面貌,同時對金文、楚簡、秦簡、漢簡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書中例證包含不少出土文獻,每條例證都附上了解釋與翻譯。

這本教科書是漸次完成的,並非一步到位,歷年的初稿在課堂上與學生多有討論,尤其是彰化師大國文系103 級的同學對拙書的最後定稿有很大的幫助,他們對筆者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見,也訂正了不少錯別字,筆者非常感謝。

最後,期盼讀者能透過這本教科書重新認識訓詁學的重要性與趣味性,這樣我們“十年磨一劍”也算有點價值了。

蘇建洲 謹志

二〇一四年六月彰化師大國文系

07

目 錄

古文字學者視角下的訓詁學

古文字學者視角下的訓詁學

古文字學者視角下的訓詁學

古文字學者視角下的訓詁學

TAG: 訓詁學教科書蘇建中文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