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心,是中國人祭祀傳統的精神核心

有一次,有人問孔子“禘”禮的本質,這段對話記載在《論語》中,全文是: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禘禮,是一種非常隆重的祭禮,根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能舉行禘祭。

這句話就是說:有人問禘禮的理論,孔子回答說“不知道”。然後又說了一句:真正明白的人,就像是把天下放在了這裡,說著指了指自己的掌心。

孔子認為一個人一旦明白了禘禮,就等於把天下置於手掌之中,對禘禮給予很高評價。

敬畏心,是中國人祭祀傳統的精神核心

魯國屬於周公的封國,由於周公精於禮樂,周武王就給周公開了一個私例,允許他舉行禘祭,周公去世後,後世的魯侯也繼承了這一特權。

孔子經常受邀參加禘祭,談起感受,他曾說: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舉行禘祭時,有一個魯侯向參與祭祀的大夫獻酒的環節,獻酒過後,孔子就想退出,不願意再看下去了。為什麼不願意看呢?這就要談到禮的實質。

敬畏心,是中國人祭祀傳統的精神核心

孔子說: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當祭祀的時候,心中要有恭敬心,當作神靈就在跟前一樣,如果不祭,那自然可以放鬆下來。孔子認為祭祀的核心就是恭順敬畏,如果心中沒有敬畏,神情不專注,舉止不端莊,那是非常失禮的。

魯侯舉行禘禮剛開始的階段還能做到舉止端正,但是敬完酒後,就開始放鬆下來了,受他影響,參與祭祀的大夫舉止也顯得不夠端正,孔子看到祭禮有失風範,就很生氣,直言說看不下去了。

如果舉行祭祀缺少恭敬心,也就意味著把祭祀的精神丟棄了,祭祀也就成了有名無實的過程,如此一來還有什麼意義呢?這是孔子深以為憂的地方。

敬畏心,是中國人祭祀傳統的精神核心

中國文化講究敬畏二字,“敬天法祖”是中國人信仰心落到實處的方式。敬天,就是敬畏神靈,法祖,就是祭拜祖先,在對天神和祖宗祭祀時,敬畏和恭順心是核心,隨著祭祀的流程緩緩推進,把敬畏和恭順心傳遞出去。

因為祭祀的人內心澄淨誠懇,才能打動神靈,受到神靈的護佑,一旦祭祀的精神核心丟棄了,神靈也會動怒。在古代,每個朝代都有祭天的傳統,一國之君在祭典舉行的前幾日就應淨身吃素,以懷有一顆恭敬心溝通天帝,國家出現了什麼樣的災異,也會下罪己詔向天神懺悔,祈求上天的饒恕。

敬畏心,是中國人祭祀傳統的精神核心

祭祀與治國也是一念相通的,治國之道在於安民,在於替天行道,所謂天道既是人道,把對天帝的恭敬心透過治國理政下達給民眾。讓人民安居樂業,受到實惠,也就是對天帝的負責,就是符合天道的治國表現,這樣的國君,就可以稱得上是有道之君了。

孔子是當時的禮樂大師,深通各種禮樂,對禘禮當然是熟知的,他說“不知道”只是表達的一種情緒,是對魯侯有知禮之名卻無守禮之實的不滿。

對於古代君王來說,懂得了禮就是懂得了治國,對於今天而言,懂得了法,也就懂得了治理國家的道理,在古代,禮法兼用是治國傳統,時至今日,

健全的法治和重建優良的禮樂文化,無疑也是人民的福祉所在。

TAG: 祭祀孔子敬畏治國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