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尊中之王,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它高58。3釐米,重34。5公斤,器身方形,口沿外敞,呈喇叭狀張開,腹部鼓起,方形圈足。整個器物漆黑髮亮,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夔紋、獸面紋,肩部有四條立體龍紋盤繞其上,龍頭突出於四邊的中間。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尊中之王,四羊方尊

此尊最精巧的部分是四隻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器外,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附著在高圈足上,羊的背部和胸部飾有鱗紋,腿部飾有鳳鳥紋,圈足則飾有夔龍紋、雲雷紋。

整個器物的紋飾線條剛勁光潔,造型新奇別緻,寓動於靜,並且將平面圖像與立體雕塑相結合,使器物與動物形狀相依託,將綿羊寧靜溫柔的性格特徵刻畫得栩栩如生、恰到好處。特別是四羊方尊的尊口很大,接近器身的高度,而在尊的四角設計四隻腳踏實地的綿羊,就使整個器物變得穩重,沒有了頭重腳輕的感覺,並增加了威嚴的氣勢,不愧為尊中之王。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尊中之王,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中的“尊”字,說明了它的用途是一種盛酒器,常與“彝”一起作為成組的青銅禮器。這類器物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形尊。尊的基本造型是敞口、高頸,圓腹或方腹,圈足較高。青銅尊的鑄造盛期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主要是方形尊和觚式尊,它們都飾有凸起的稜脊,並在器身雕滿了繁複的雲雷紋、獸面紋、蕉葉紋,整個器物給人以雄渾厚重之感。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尊中之王,四羊方尊

在商周時期,祭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他們的祭祀活動非常隆重,而且每次祭祀完畢後都會開懷暢飲。所以,很多酒具也就成了祭祀用具,尊就是由開始的盛酒器慢慢發展成了祭祀用的禮器。

尊成為一種祭祀禮器,就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而把羊的形象融入尊的製作,在我國古代文化中更是具有特殊的意義。在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有很多是把羊作為表現物件的,它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商王武丁時期的一條有關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見,羊在祭祀中被大量使用。

在人們的印象中,羊一直是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的形象;羊“跪乳”的習性,更是成為後世孝敬父母的典範。中國古代一種獨角獸獬豸也被認為與羊有關,怪獸只有一隻角,卻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惡。後來,獨角獸就演繹成了法律與公正的象徵。在民間,從漢代開始,羊便與吉祥聯絡在一起。一些古代器物的銘文上,直接把吉祥寫成“吉羊”。這不僅僅是字與字之間的通假,也反映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羊的喜愛之情。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尊中之王,四羊方尊

另外,許多原始民族崇拜帶角的動物,而羊就符合了這種標準。甲骨文中羊的寫法約有四十餘種,字形最明顯的共同特徵便是突出雙角。在易學研究中,羊被借為“陽”的象徵符號,“三陽開泰”也經常被作為一年開頭的吉祥語,象徵萬物更新。在西方傳統中,山羊角也象徵著“太陽”,與中國的“三陽開泰”之說異曲同工。

在我國,羊還代表著一種“和”文化,“鐘律和則玉羊見”。廣州就有著名的五羊傳說,在晉裴淵《廣州記》中可見相關記載“五羊銜谷,萃於楚庭”。

四羊方尊就是以羊為藝術表現物件的代表作,它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另一方面又作為羊的替代品祭祀神明的意思,還包含著作器者對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或許,後世關於羊的種種傳說就是來源於此也未可知。

親愛的朋友們,關於這篇文章,您怎麼看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您的支援是我寫文的動力,如果喜歡此種類型的故事,請關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注: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尊中之王,四羊方尊

TAG: 祭祀器物四羊方尊器身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