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信述》:廣要道章第十二

《孝經信述》:廣要道章第十二

仇英圖 文徵明書《孝經圖》

《孝經信述》廣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釋詞

廣要道

,闡發。

要道

,以孝悌為根本的上行下化之道。鄭玄注:“孝弟以教之,禮樂以化之,此謂要道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也中夫四德者矣哉!”邢昺《正義》:“前章明不孝之惡,罪之大者,及要君、非聖人,此乃禮教不容。廣宣要道以教化之,則能變而為善也。”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司馬光曰:“親愛謂和睦。”孔安國傳:“孝者,愛其親以及人之親,孝行著而愛人之心存焉。故欲民之相親愛,則無善於先教之以孝也。”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順序,這裡指長幼之序。

,兄友弟恭,敬事兄長,尊敬長上。荀子曰:“禮者,人之所履也。”又曰“禮者,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也。”《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大學》:“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禮記·祭義》:“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教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尚書·伊訓》:“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

,先秦的古籍多寫作“弟”,從心,弟聲。本義是愛戴、順從兄長,後來引申為敬重長上。《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弟”。《說文》釋“悌”:“悌,善兄弟也”。《廣雅》釋“悌”:“弟愛兄謂之悌”。郭店楚簡《語叢一》:“長悌,親道也。友、君、臣,無親也。”賈誼《道術》:“弟愛兄謂之悌”。

移風易俗

:孔安國傳:“

,化也。

,常也。移太平之化,易衰弊之常也。”

莫善於樂

,音樂。音樂生於人情,通於人倫道德。禮主別,樂主和。鄭注:“夫樂者,感人情者也。樂正則心正,樂淫則心淫也。”《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又云:“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又曰:“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又曰:“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又曰:“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效焉。”又曰:“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安上治民

:鄭玄注:“上好德,則民易使也。”

莫善於禮

:樂的功效在於和(親親),禮的作用在於別(尊尊)。《禮記·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禮者,敬而已矣

:孔安國傳:“禮主於敬,敬出於孝弟”。皮錫瑞言:“今雲:‘《曲禮》曰毋不敬’,則五禮皆須敬。故鄭雲‘禮主於敬’。然五禮皆以拜為敬禮,則祭極敬,主人拜屍之類,是吉禮須敬也。拜而後稽顙之類,是凶禮須敬也。主人拜迎賓之類,是賓禮須敬也。車中之拜肅拜之類,是軍禮須敬也。冠昏飲酒皆有賓主拜答之類,是嘉禮須敬也。”

故敬其父,則子悅

:孔安國傳:“此言先王以子、弟、臣道化天下,而天下子、弟、臣說喜也。教之以孝,是敬其父;教之以弟,是敬其人兄;教之以臣,是敬其君也。”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孔安國傳:“‘一人’者,各謂其父、兄、君,‘千萬人’者,群子弟及臣也。”劉炫曰:“王者施化,唯舉一以教。教之敬父,唯敬一父而已;凡為父之子者莫不喜悅也;教之敬兄,唯敬一兄而已,凡為兄之弟者莫不悅也;教之敬君,唯敬一君而已,凡為君之臣者莫不喜悅也。王者以一人為教,而海內兆民皆悅,乃將不啻千萬人矣。”

要道

:鄭玄注“孝弟以教之,禮樂以化之,此謂要道也。”

白話

孔子說:“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沒有比實行孝道更好的了。教導百姓禮敬和順,沒有比落實悌道更好的了。轉化社會風氣改變習俗,沒有比正聲雅樂更好的了。使上位安心,百姓自治,沒有比恭敬持禮更好的了。禮的本質就是真誠恭敬。敬愛父親,孩子歡喜;敬愛兄長,弟弟歡喜;敬愛君主,臣民歡喜;敬愛一人,大眾歡喜;所敬愛的人少,而歡喜的人多。這就是最重要的道法啊。”

【先賢精義】

劉沅《孝經直解》

:“孝之事至多,愛敬二字,乃其本根。但愛必以敬,不敬則非嚴親之道,故又特申明敬字。悌亦孝中事也。愛親者,必能和順事兄,由孝而悌,孝悌之至,而天良之樂洋溢,則樂興。然樂易於流,必有禮以節之。禮以敬為本,敬其父以及兄,即本其敬以事君,推之於無所不敬,皆由敬親而來,故為要道。上文言至德要道,而此專言至道,以推暨者言也。下文乃申言至德。”

黃道周《孝經集傳》

:“孝悌者,禮樂之所從出也。

孝悌之謂性,禮樂之謂教。

因性明教,本其自然,而至善之用出焉。

亦曰:‘不敢惡慢而已。’敢於惡慢人則敢於毀傷人,敢於毀傷人則毀傷之者至矣。夏書曰:‘民可近不可下。’又曰。‘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故敬者,禮之實也。敬而後悅,悅而後和,和而後樂生焉。敬一人而千萬人悅。禮樂之本也。明主治天下,必知其本務而致力之。然則帝舜不敬伯鯀以悅神禹,仲尼不敬盜蹠以悅展季,武王不敬辛受以悅微箕,何也?曰:聖人非以敬而貿悅於人也。’民情多散而敬以聚之,民情多傲而為敬以下之。雖在刑戮之中而猶有敬意焉。天下之和睦則必由此也。詩曰:‘穆穆文王。於緝熈敬止。’如文王則可謂知要也。

曹元弼《孝經集註》

:以上諸章,反覆推明孝道之大。故此下兩章遂指說首章‘至德要道’之名義。先‘要道’後‘至德’者,上言行莫大於孝,罪莫大於不孝。因歷說教民莫善之事,由孝及弟,遂及禮樂。蓋孝則必弟,而禮樂從此起。孝弟皆須禮以行之,是謂要道。而道之所以為要,本德之所以為至。此章由孝弟以及禮樂,而詳言禮之用,故結言要道。下章由禮樂推本孝弟,以極見孝之大,故結言至德。聖人之言,如元氣周流,行乎其所不得、不行也。上陳五孝,皆至德要道之實。此更發明其所以為要所以為至,引而申之以盡其義,故曰廣。

此章明禮以行孝為道之要。夫子言教民親睦慈愛,由親及疏,以恩意相人偶者,莫言於孝。惟愛親故能愛人,而仁不可勝用也。教民由禮相順,長幼卑尊各有次序,無相奪倫者,莫善於弟。父子一體,昆弟一體,親愛於所生,必親愛於所同生。而父母生之,兄先弟後,自然之序,故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而弟必從兄,是謂弟。孝友者,天性之愛。弟者,天倫之順。由弟順於兄推之,故尊老敬長,自卑尊人,而義不可勝用也。轉移風氣,變易習俗,發育其孝弟之性,以合生氣之和,導五常之行者,莫善於樂。樂者,感人心通倫理者也。尊安君上,使不危亡;治理民人,使遠兵刑。勸率其孝弟之行,以正五倫、修十義、講信修睦、使天下長治久安者,莫善於禮。禮者,辨上下定民志,人類之綱紀也。此以上由孝及弟,由孝弟及禮樂,四者分言而理實一貫。故下文遂以禮言孝弟,並及資父事君之義。孟子言:‘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實,即所謂莫善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明禮樂從孝弟出。此孟子傳孝經微言大義也。禮者敬而已矣以下,明孝弟皆以禮行之。言禮,而樂在其中。鄭子曰:‘敬者禮之本也。’愚謂禮出於愛敬之情,而愛著於敬,惟敬能盡愛,故禮主於敬。禮之大義,尊尊也,親親也,長長也。凡親親之禮,皆所以敬人為父者。為子者見之則惻然自動其孝思,覺必如是而後心安,故敬其父而子說。凡長長之禮,皆所以敬為人兄者。為弟者見之,則頹然自動其順心,覺必如是而後心安,是敬其兄則弟說。凡尊尊之禮,皆所以敬為人君者。為臣者見之,皆肅然自起其忠敬,覺必如是而後心安,是敬其君則臣說。今試讀士冠、喪祭之禮、鄉射之禮、聘覲之禮,有不自動其孝親、敬兄、忠君之心者乎?又試觀古來孝子、弟弟、忠臣之行事,有不自動其孝弟與忠之心者乎?此敬與說之明驗也。凡人皆有孝弟忠之心,而或不自覺。禮之敬所以覺之,人性皆善,有感斯通,故敬一父、敬一兄、敬一君,而千萬為子、為弟、為臣之人皆說。所敬者至寡,而所說者至眾,由是親愛禮順治安,教不肅而成矣。守約而施博,初不待每人而說之。率性之謂道,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此之謂要道也。經文立言皆主乎孝,由孝及弟,由敬父及敬君,孝則必弟必忠也。不言母者,資於事父以事母,言父則母在其中。不言長者,以事兄之弟事長也。

【附錄】

《大學》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禮記·經解》

:“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里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

《詩經·魯頌·泮水》

:“思樂泮水,薄採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既飲旨酒,永錫難老。順彼長道,屈此群醜。”

《禮記·文王世子》

:“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適饌省醴,養老之珍,具;遂發詠焉,退修之以孝養也。”

《孟子·梁惠王上》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白虎通·鄉射》

:“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陳孝悌之德,以示天下也。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天子臨辟雍,親袒割牲。尊三老,父象也。謁忠奉几杖,授安車濡輪,恭綏執授。兄事五更,寵接禮交加客謙敬順貌也。《禮記·祭義》雲:‘祀於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享三老、五更於太學者,所以諸侯悌也。’不正言父、兄,言五更者何,老者壽考也,欲言所令者多也。更者更也,所更歷者,眾也。即如是,不但言老言三何?欲言其明於天地人之道而老也,五更者,欲言其明於五行之道而更事也。三老、五更幾人乎?曰:各一人。何以知之?既以父事,父一而己,不宜有三。”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禮記·樂記》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餘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禮記·曲禮上》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自2021年7月起,第一版《孝經信述》將在文化傳統微信公眾號(wenhuact)首發連載,以供廣大《孝經》研習者,文化愛好者研讀。文化傳統微信公眾號(wenhuact)所發《孝經信述》稿件連結,可用於個人學習收藏,個人朋友圈及相關經典學習群轉發分享,其他平臺轉載或用於公益經典傳習之外用途的,敬請聯絡文傳君(微訊號:wenhuact001或 wenhuact002)獲得授權和相關支援。

TAG: 孝弟非禮禮樂教民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