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西周時期的重要統治手段:禮樂制度,是如何從興起到衰落的?

禮樂是周朝典制的重要內容,

被稱作規範周朝天下的四大制度之一

。禮起源於氏族社會的風俗習慣,而樂則是宮廷樂官創制的音樂舞蹈。

"樂"從屬於"禮"的思想和制度,即禮是樂的內容,樂是禮的表現,是上層社會的重要統治手段。

探索西周時期的重要統治手段:禮樂制度,是如何從興起到衰落的?

在周朝,上至祭祀典章、軍隊征伐;下至社會風俗、人才推舉,其包羅永珍之種種,都離不開典籍《禮儀》一書。

《禮儀》共分為十七篇,也就是諸多典禮共分十七種,

它規定了在紛繁的西周禮儀中,不同社會地位的參與者各自不同的、嚴格且具體的行為規範

而每種禮制所對應的樂,就是統治階級對人民的進一步教化。樂引導著人民的心理情感,使得崇高、肅穆與和諧的社會氛圍進一步潛移默化著西周人民。

一、禮樂制度的發展基礎———殷商之法的變革

近代史學大家王國維在其名著《殷周制度論》中說:

"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

探索西周時期的重要統治手段:禮樂制度,是如何從興起到衰落的?

可見並非是西周之前毫無禮制,而是周公在不適應當時社會環境的殷禮上加以改動。所謂“

革殷商之命,繼而革殷商之禮"

既是如此,史稱周公”制禮作樂“。

禮樂制度的本質,其實是階級的固化

。它將上層社會的貴族分為三六九等,由高到低依次是王、諸侯、卿大夫、士,再依據貴族等級地位的不同,嚴格規定其各項具體的禮樂活動。

比如八佾制度和樂懸制度是禮樂制度最重要的兩種制度。佾一般認為是佇列的橫縱相乘的人數,八佾指八橫八縱,六十四個樂舞人員。

當時有"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的說法,樂懸制度則規定了樂隊的排列和所用樂器的多少。

探索西周時期的重要統治手段:禮樂制度,是如何從興起到衰落的?

而庶人則不受禮制的限制,古人云"禮不下庶人"既是如此

。西周禮樂制度從結果上來講鞏固了貴族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社會音律學的發展,但是由於西周音律只能成為當時僵化禮制的附庸,在逐漸模式化後也註定走向沒落。

《禮記樂記》中也有相關記載:”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似乎冥冥之中僵化的音律也昭示了西周王朝的結局。

二、禮樂制度的產生背景———貴族階級的潤滑劑1。疆域遼闊奠定貴族階級基礎

周公改制,其實是建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上的。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經過牧野一戰討伐了殘暴的商紂王,建國號為周,定都於鎬。

此時的周王朝疆域達到了封建社會的一個高峰,西起岐陽,東至圃田,所有渭、涇、河、洛地帶,都成為西周的政治版圖。版圖遼闊的同時,周王朝生產力落後的弊端逐漸顯露。依靠武力統治國家成為了一種奢求。

於是,周天子採取了將封地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兒孫和開國功臣的方法。據荀子所言,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之多,諸侯們互相牽制,領地交織錯雜,鞏固了周王朝前期穩定發展局面的基礎。

探索西周時期的重要統治手段:禮樂制度,是如何從興起到衰落的?

2。禮樂制度限制民眾思想框架

分封完成後,周公得以創造性地推行了自己獨特的周禮,以

具有明確評判標準的價值觀來引導和約束貴族和人民的思想,

以規範的準則和儀式來約束群體的行為。

透過這些行為規範劃分出了尊卑、貴賤等方面嚴密的社會框架,這就是周朝禮樂的基本精神。

而違背禮制者,人人相傳唾罵,這也從思想層面上間接控制了西周民眾的思想框架和價值體系。使得社會趨於穩定,國家長治久安。

探索西周時期的重要統治手段:禮樂制度,是如何從興起到衰落的?

三、禮樂制度的發展變局———禮崩樂壞的痛苦

周天子禮樂的產生,一方面滿足了諸侯的聲色之娛,另一方面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反對"淫樂",採取"節樂"的措施。

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卻逐漸衰落崩壞,

其中包含了制度,戰爭,國土,人才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個從週末期到春秋戰國逐漸完成的過程。

1。外部戰爭的失利

史書記載,周昭王繼位之後為了延續成康盛世的輝煌,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卻沒想到遭遇不測,在昭王十九年伐楚途中全軍覆沒死於漢水之濱。周王朝的實力遭到了嚴重的削弱,軍事實力急劇下滑。

周穆王繼位後,雖然透過軍事手段平定了犬戎,但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

"自始荒服者不至"

,邊遠國家部落不再朝見周天子,周王朝在周邊諸侯和部落中開始逐漸失去了威望。

探索西周時期的重要統治手段:禮樂制度,是如何從興起到衰落的?

周懿王時期,國內政治日趨腐敗,西周國勢不斷衰落,因為西戎的頻繁來犯更是無奈遷都陝西興平,周王室的威嚴蕩然無存。

根據之後的史料裡所記載,除了宣王時期曾帶來了短暫的中興,其餘時間的周王朝都是一片黑暗。在軍事實力急劇下滑的情況下,依靠威懾和威脅來維持禮樂制度便成為了一種妄想。

周天子對諸侯國的約束和控制也隨著血緣關係的稀釋越發無力。

2。內部社會的動盪

周朝末期到春秋戰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社會充斥著權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諸侯蠢蠢欲動。周天子的禮樂制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必要的溫床。

畢竟,在侵略與被侵略的過程中,禮樂制度早已失去了民眾基礎,也不利於國家在危難和戰亂中救亡圖存。

利益至上的諸侯國大行其道,奉行人文教化精神追求的諸侯國,乃至周天子,都只能淪為劇烈變動社會過程中的犧牲品

,只能被自己所忽視的刀劍懲罰。

探索西周時期的重要統治手段:禮樂制度,是如何從興起到衰落的?

3。社會思潮的興起

《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高呼: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事實上,

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

周天子腳下的庶民也不例外。

由於周天子多年的

"任人唯親"

,人才的晉升通道逐漸狹窄,反而使得諸侯群體內充斥著不學無術,假信禮義的野心家。中底層階級不滿足於既得利益而去尋求更高位的精神寄託。

魯國大夫季桓子甚至明目張膽地觀賞專屬於天子的

"八佾之舞"

。孔子看見此狀直呼

"季氏八佾舞幹庭,是可忍也,執不可思也"

,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只不過當時的禮樂已然式微,德行如孔夫子也無法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

社會思潮的對抗也更多地反映在"古樂"和"雅樂"的音樂文化對抗上

。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上層建築,它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同時也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春秋時期的

"禮崩樂壞"

,其實質是我國奴隸社會從鼎盛時期高度繁榮之後逐漸趨於崩潰瓦解,最後為封建制度所取代這樣一個歷史過程在政治、文化領域的反映而已。

探索西周時期的重要統治手段:禮樂制度,是如何從興起到衰落的?

4。土地制度的落後

分封制下西周的土地制度保持著較低水平的利用率,粗放型經濟更是大大限制了社會的進步。同時”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落後的土地政策影響了諸侯國的發展。

土地的分封引起了產權和使用權不統一的問題,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不高,井田制與宗法制密切結合。西周井田制下土地等地分為三種,最好的土地留給自己,稱之為公田。

次一級的封給國人,也就是自耕農;距離城市最遠的貧瘠土地分給野外的庶人,他們沒有任何權利,只有給統治者耕種井田和服雜役的義務。

大量的禁地也限制了耕地的面積,這是西周國力衰弱民怨久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探索西周時期的重要統治手段:禮樂制度,是如何從興起到衰落的?

結語:禮樂制度的最終瓦解

禮樂制度,本該成為貴族階級潤滑劑的立國之本,可是最終也沒有堅持下去。把責任單純地歸於人民,諸侯或是周天子都是極其不負責任地研究方法。

權力的爭奪,種族的坍塌,人民的積怨,諸侯的爭鬥,士人的無奈,蠻夷的入侵

;由諸多原因構築而造成禮樂制度的崩壞,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的西周王朝。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簡史》張帆

《殷周制度論》王國維

《禮記樂記》

TAG: 禮樂制度西周周天子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