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卷第一(1):司馬光開門見山,現代人該怎麼看

資治通鑑卷第一(1):司馬光開門見山,現代人該怎麼看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開始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為止,一共記錄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大事,共計294卷。

本卷是《資治通鑑》的第一卷,名為“周紀一”,起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於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記錄了戰國初期三十五年的歷史。

書中交代過二十三年這個時間點以後,第一句話就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意思是說周威烈王首次把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分封為諸侯國君。

然後主編司馬光話鋒一轉,拋開晉國和韓趙魏三家諸侯的恩怨糾葛不講,自己倒開門見山,大談起他心目中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來了。

資治通鑑卷第一(1):司馬光開門見山,現代人該怎麼看

司馬光主要是在談“禮”,關於這個禮字,有禮儀、禮節和最高規範的意思,類似於後世國家所倡導的憲法。

司馬光希望天子能守護君臣有別的禮制,使上下有別、各安其位,從而使國家穩定堅固、長治久安。

不得不說,願望是美好的,但事實卻是殘酷和混亂的。

我們知道,周朝提倡禮樂治國,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慢慢丟失掉根本和依據的禮和樂只能不痛不癢的錦上添花,卻不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再說當年,周武王征討商紂王時何嘗用過禮樂?

而管蔡之亂時禮樂又在哪裡?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烽火四起,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天下不但漸成一盤散沙,就連人心也已慢慢變了。

此時此景,曾經冠冕堂皇高高在上的禮樂就只能在戰爭的獰笑中瑟瑟發抖了。

資治通鑑卷第一(1):司馬光開門見山,現代人該怎麼看

孟子說過,春秋無義戰,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則更是變本加厲,有利則爭無利則棄,把天下攪得滿地白骨,烏煙瘴氣。

到了這時,僅剩的些許禮樂只能做些錦上添花和裝點門面的修飾工作了,對於天下的走勢和歸屬已經起不到半分作用。

可見皇帝所認可的禮,是天子一人乃至一家的需要;維護禮,則是維護他個人和他一家的統治。

而司馬光作為一個臣子,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在《資治通鑑》中為“禮”大唱讚歌呢?

答案很明顯,不知道同學們都是怎麼看的?

資治通鑑卷第一(1):司馬光開門見山,現代人該怎麼看

《資治通鑑》是寫給宋朝皇帝的御覽之書,自然是希望當時的宋神宗皇帝和他的後代皇帝們,都把禮字記在心頭,在他們大大享受禮所帶來的好處之餘,也能夠給司馬光這樣計程車大夫們分一杯羹。

司馬光對他的想法毫不隱瞞,所以才在《資治通鑑》的開篇就開門見山的大發議論侃侃而談,不但為此書定下了調子,也想為後世讀此書的人立下規矩。

宋朝號稱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禮方面做得相當不錯,但是卻在宋徽宗的靖康二年遭到金國的毀滅性打擊,直接導致北宋滅亡,趙構建立南宋後在杭州偏安一隅。

堂堂中華大國禮儀之邦竟然會敗在一個落後野蠻的遊牧民族之手,以致國土淪喪國民塗炭,又哪來的國家穩定、長治久安?!而彼時彼地,禮之安在?!禮之何在?!

資治通鑑卷第一(1):司馬光開門見山,現代人該怎麼看

說到底,禮之一字,不過是錦上添花的裝飾品罷了,只能在天下太平時享用,而在動盪時期,既不能開疆拓土,又不能安邦定國,捧的再高又有什麼用?

然後,世異時移人間變幻,司馬光定下的基調早已變奏,立下的規矩也早已轉換:當今世界各國最高的行為規範已不是代表皇權的禮,而是人人平等的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等願景與封建社會一人在上萬人匍匐的場面相比,哪個更得民眾的擁護呢?答案不言而喻。

比如說禮,司馬光所極力推崇的禮,在當今社會作為最高行為規範的禮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作為禮貌、禮節和某些場合的儀式感,禮不是還在發揮著它的作用嗎?

TAG: 司馬光禮樂資治通鑑周威烈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