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儒家是諸子百家之中,對古代中國影響最大的一個思想流派,被帝制時期的統治階級長期奉為正統思想。不過,如果大家對歷史有些瞭解的話,就會發現,帝制時期的歷代王朝治國,從來都不會純用儒家思想,而是儒家法家並用,形成了外儒內法、儒表法裡的政治文化模式。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政治文化模式,其實是經歷了秦漢時期的長期變遷,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我前兩篇文章。本篇文章,我們只談一個話題,那就是如果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歷史上有沒有一個王朝是完全採用儒家思想治國的呢?

這裡我直接告訴大家答案,有,王莽的新朝。王莽在取代西漢前後,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王莽改制”。很多人認為王莽只是“託古改制”,也就是說他並不是真的信奉儒家思想,只是打著儒家的旗號,但是真正實行的卻是自己的政治主張。

不過,學界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認為,王莽改制並不是託古改制,他是真的想回到古代,回到西周,他幾乎完全接受了儒家的政治主張,希望透過改制,來實現儒家的最高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同社會,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啥王莽改制裡有不少在我們看來是匪夷所思的內容。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因此,王莽的新朝取代西漢,絕不是一次一般意義上改朝換代、外戚篡權,而是具有更高層次的政治文化意義。王莽改制,可以說是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實驗,以證明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完全按照儒家思想治國,是不是可行?古代中國到底能不能實現儒家主張的大同社會?

在王莽上臺之前的兩個王朝——秦朝和西漢,從來沒有隻用儒家治國過。秦朝獨尊法家,實行法治,重用文法吏,形成了官僚帝國體制。西漢建立後,因為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在繼承這套官僚帝國體制的同時,把國家的指導思想換成了道家的黃老之術,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

後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雄才大略,銳意進取,西漢繼承自秦朝的官僚帝國體制又重新加速運轉,文吏集團再次興起。漢武帝放棄了道家的黃老之術,引入了儒家,儒生開始參政,於是形成了新的政治文化模式:儒法並用,也開始形成了與之對應的儒生集團與文吏集團在朝堂的對立。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很多人一提到漢武帝時期的思想文化,往往會想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為在漢武帝時期,儒家就成了整個王朝的統治思想,儒生參政並徹底掌握了政權。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咱們都不用分析別的,你看看漢武帝的所作所為,和他重用的那些人,有多少是儒家的政治主張,又有多少是儒生呢?

漢武帝的曾孫、他的下下任皇帝——漢宣帝,曾經親口對崇尚儒家思想、主張重用儒生的太子說出了,西漢真正的治國方略:“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我們漢朝治國本來就有自己的制度,霸道與王道,也就是法家與儒家並用,法治與德治並行,為什麼要只用德治、教化,學習周朝呢?

所以從漢武帝到漢宣帝時期,西漢的治國思想一直是儒法並用、霸王道雜之,儒家思想從未成為唯一的統治思想,儒生並未成為唯一的政治勢力,朝中還有信奉法家思想的文法吏與其對立。

可是到了漢元帝時期,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漢元帝是漢宣帝的兒子,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個崇尚儒家思想、主張重用儒生的太子,他繼位後,更加重視儒家思想與重用儒生,此後儒生集團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漢元帝—渭陵

西漢的儒家去古未遠,其思想承接晚周,他們希望能以思想文化的力量去改變現實政治。他們對漢朝的政治一直都不滿意,認為“漢興已來,未有太平”,他們崇尚的是遠古三代的太平盛世,他們認可的是“禮治”。

他們認為漢朝繼承自秦朝的這套官僚帝國體制,有很大的弊端。比如沒有“仁義”這種最高道義原則的指導,統治者以刑罰為樂事,對民眾缺乏禮儀教化;朝廷中缺少可以約束君主、糾正君主過失的規諫機制;文法吏唯唯諾諾,只知聽從上司命令,遠不如有著理想精神與批判精神的儒生等等。

這些批判不是沒有道理的,漢朝繼承並發展自秦朝的這套官僚帝國體制,擁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與資源組織能力,對於管理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家、處理日常行政事務是很有用的。但是這套體制存在著不斷擴張其自身權力、追求國家干預的天然傾向,這與君主專制制度與君主追求其個人的私慾私利的需求一拍即合,對社會壓迫日益增強,民眾不堪其擾。

看看漢武帝就知道了,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的全盛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全面開花,但是這種統治給國家、社會、民眾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害,西漢的儒生對漢武帝一向沒什麼好感。漢昭帝時期召開了一次討論國家現行政策的辯論會——鹽鐵會議,大家有興趣可以深入瞭解一下,你從中可以看出儒生與文吏兩大集團各自的思想主張以及分歧所在。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在儒生勢力大漲的時期,西漢也正好步入了後期,當時朝廷揮霍無度、土地兼併嚴重、流民增多、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危機日益嚴重。這更是讓儒家相信,或者說是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去宣傳、實踐,認為要想徹底擺脫危機,必須要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對整個國家來場徹底的大變革。

那怎麼做呢?他們主張奉天法古、復古改制,要恢復到西周時期的禮治。“奉天”的這個天,不是自然之天,而是能夠獎善罰惡的神性之天,這導致漢代儒術日趨神道化。什麼天人感應、陰陽五行、五德終始說、讖緯、祥瑞等等就全都出來了,這些其實已經偏離了儒家的本意,摻入了陰陽家的內容。

漢成帝在位時期,發生了很多的日食、地震、水災、火災、旱災、流星等等,本來是自然現象,但是漢代人迷信鬼神,加上儒家的這種神道化的解釋。人們就認為這是皇帝失德、上天示警,天命已經不在漢朝了。

“法古”就是要學習三代的“禮治”,不僅要學習三代的政治精神,也要學習恢復其古籍、古禮。

儒家的這種主張,並不僅僅是出於擺脫危機的具體目的,漢儒一直都在追求一種更為完美的理想社會,以徹底實現王道。改制,不是一般的改革,那些都是修修補補、治標不治本,無濟於事。改制是要一場徹底的、根本性的大變革,一勞永逸地解決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整個人類將邁入一個完美的社會。

在這個社會,沒有壓迫、沒有貧富分化、個人自得其樂、人人謹守本分,有點像烏托邦。

那誰來承擔這個改制的重任呢?一個人的出現滿足了儒生集團的需求,成為了儒生集團心目中的理想人選,這就是王莽。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王莽

王莽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在當時是最顯赫的外戚,這個家族的男性大都聲色犬馬,只知道享樂。

但是王莽和他們不一樣,簡直是一股清流。他生活簡樸、為人謙恭有禮、作風嚴謹;勤奮好學,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他盡心服侍母親,在哥哥死後,還照顧寡嫂,撫養侄子;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對外結納賢士、仗義疏財。可以說是個道德標兵,這些都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獲得了朝野內外的一致認可。

很多人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認為王莽是偽君子、是裝的,他做這些就是為了篡漢做準備。還真不一定,要不你裝一個試試,對自己要求那麼嚴格,一裝裝那麼多年,就是為了自己之後當皇帝這個完全不可思議的目標?

我們一定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人是會變的,人的思想、行為、品德等等,都會隨著思想境界、親身經歷、社會環境、年齡的增長等等而變化,絕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能拿一個人後來的表現,去絕對性地否認他之前的表現,二者不一致,就說之前是虛偽的,都是裝的。

大家可以想下自己嘛,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三年前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是一樣的嗎?之前你做的一些事情、相信的一些事情,也許今天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在今天的自己看來難道之前自己是裝的、是虛偽的?

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很多人認為曹操就是裝的,虛偽,但是在我看來真不一定。他自己原先就想做個郡守,就這麼大的志向,但是一步步成為漢朝丞相,成為了很多人口中的奸賊、挾天子以令諸侯,難道曹操一開始想的肯定就是我要位極人臣,我最大的目標就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取而代之?不一定吧。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曹操

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做事前都是有遠大的目標的,你看現在很多成功人士的傳記,都會包裝自己,說自己今天的成功是因為少年有大志、要改變世界、要改變社會,真實的情況,有幾個人是這樣的呢?一開始想的可能就非常簡單。

你看,莫言老師就非常坦誠,莫言老師是著名的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他聊到自己為啥要寫作?換成有些作家可能就得裝一下了,說自己是因為熱愛文學,為了中國文學的發展,為了促進社會的進步,為了喚醒民眾,恨不得說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莫言

我不否認,有些知名作家當初寫作可能確實就是這麼想的,但是絕不是所有的都是。莫言老師是怎麼說的呢?他說自己一開始寫作,就是因為寫作投稿能賺錢,然後一天三頓都吃餃子。就是這麼樸素的目的,只是後來隨著各種變化、自己的成長,自己才逐漸有了更崇高的目的了。

因此,王莽的這種行為,我並不認為他就是偽君子,關於這個學界也有不少學者去深入分析。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人並不認為王莽是裝的,他們十分認可王莽,認為王莽是堪比周公的人物,自身已經實現了儒家主張的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內聖外王。

由此,王莽獲得了大批儒生的支援、朝野內外的支援,王莽一步步掌握了西漢的實權,並邁出了最後一步——取西漢而代之,建立新朝。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當時的人們認為漢朝命運已經衰落,天命轉移了,西漢的政權是採用和平的方式禪讓給王莽的,王莽的上臺是獲得了巨大的民意支援的,所以有人稱他為“民選的皇帝”。人們夢想在王莽的帶領下步入一個新時代,因此,當時並沒有出現後世所謂的那種“人心思漢”的情況。

王莽在建立新朝前後,就開始了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改制。

比如在經濟上,實行王田、私屬制。王莽根據儒家經典記載的井田制,井田制的真假還兩說呢,但是儒家信,認為西周的土地制度就是井田制。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廢除土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制,私人不得買賣,並且按照井田制原則平均分配土地。根據儒家的仁政原則,奴婢改稱“私屬”,也不得買賣。

他還弄幣制改革,把圓形方孔的五銖錢廢除了,恢復了更為古代的刀幣、布幣,甚至還有貝殼、龜殼等等。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在政治上,根據儒家經典著作,將一大批政府機構和官職改換名稱。比如在中央官職中,改大司農為羲和、改大理為作士、改大鴻臚為典樂、改少府為共工等等;地方上的官職,改太守為大尹、都尉為太尉、縣令(長)為宰。而且他還給很多郡縣改名字,重新設計郡縣的版圖邊界。

在文化上,獨尊儒家思想,大規模徵召儒生、重用儒生。根據儒家的主張,重新制定婚喪嫁娶、車馬衣服、學校教育的禮儀,明堂、辟雍、靈臺等儒家的神聖建築也建立起來,因為儒家認為禮義精神是具體體現在這些禮儀中的。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王莽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全都耗在這上面了,而且還拉著大臣一起討論制禮作樂,結果實際的政務沒人處理。

在民族關係上,儒家主張內華夏而外夷狄,我們是中央之國,我們是文明人,周邊的都是蠻夷,沒資格和我們平起平坐。因此他要建立符合儒家理想的國際秩序。

由於新朝恢復了儒家認為的西周所存在的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於是把西域、西南的國王們降為侯。他還收回了漢朝冊封匈奴的璽,改為章,因為他認為只有皇帝用的大印才能叫璽,你匈奴一個蠻夷有什麼資格叫璽。因為這些禮儀問題,導致周邊各國叛亂。

在王莽正式當皇帝前,因為儒家說了,天子富有四海、四海歸一,國內有了北海郡、南海郡、東海郡,就差西海了,為了湊全這“四海”,他威逼利誘位於青海湖地區的羌人部落獻地內屬,王莽在這塊地方設定了西海郡。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透過這些你就能看出來,王莽改制一意復古,拘泥理論,好求形式,不注重實效。最後的結果,不僅沒有達到太平盛世,反而使得天下大亂、身死國滅。

閻步克老師在《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裡說過:“奉天法古”如果僅僅作為思想界的一種學說而存在,當然也自有其不容抹殺的文化價值;但是在政統範圍之內,置戰國變法以來經幾百年發展而形成的文法律令、“漢家故事”於不顧,而欲把一大堆非理性的、雜糅了先王遺制、經典訓誡以至近於魔法巫術的符命圖讖一類東西,強加於本應以合理化方式運營的帝國官僚體制之上,以建設某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秩序,那麼它的失敗,就是指日可待的意料中事了。

說白了就是,時代變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的社會情況已遠不是西周、夏商時期所能比擬的了,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推之百世而不悖的思想理論,如果不顧實際情況,強行推廣,那失敗就是註定的了。

我覺得我們不用嘲笑王莽、漢儒的幼稚,秦漢時期是中國帝制時代的初創時期,關於國家如何治理,誰都不清楚,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鑑,只能是不斷嘗試、不斷探索。因此,秦朝、西漢、新朝在治國方式上的探索,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經驗教訓,使得後世形成了成熟的統治策略,後世統治者更加堅信了治國不能只用儒家,推動了東漢時期儒法合流、士大夫政治的出現。

只用儒家思想治國會怎麼樣?王莽改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另外,由於現實的不完美,人類總是有這樣一種願望,希望建立一個完美無缺的理想社會。對於這種烏托邦式的追求,人類從來都沒停止過,近現代以來也有很多這樣的探索。但是往往以失敗告終,並且讓整個社會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但凡想在人間建立天堂的人,無一例外地都把人間變成了地獄。

無數次的實踐,也許讓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永遠無法一次性建構一個完美無缺的制度、一個理想社會。我們需要長時間與痛苦作伴,與醜惡為鄰,與罪惡做鬥爭,我們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逐步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限接近我們理想中的那個社會。

TAG: 王莽儒家儒生儒家思想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