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贏政,被儒生們道德綁架的詬病。你中套了嗎?

秦始皇嬴政中國歷史上被譽為千古一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他橫掃六合,統一中原,威遐海內。北方抗擊匈奴,向南征戰百越。築萬里長城攔截匈奴,挖靈渠溝通兩江水系。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針對性辦公制度,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思想超越千年,為後世做出了基礎性的法治社會。

秦始皇贏政,被儒生們道德綁架的詬病。你中套了嗎?

嬴政從小在趙國長大。後來回到秦國。13歲繼位,先後平定嫪毐叛亂,除掉呂不韋這個權臣。自己掌握朝政。起用李斯、王翦一批文人武將。用9年時間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山東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成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認為自己功蓋三皇,德過五帝。大臣們讓他在三皇五帝裡面選一個字,這傢伙不行,非得選兩個就是皇帝二字。還好沒有選三五。要不就跟香菸重名了。從他這時候開始有了皇帝的稱號,所以又叫始皇帝。包括朕這個字,以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的。但是自從秦始皇用了這個字了,其他人就不可以再用了。從此朕這個字就成了秦始皇的專利。這些都是一些小事,總體來說我覺得嬴政同志還是一個千古帝王。

秦始皇贏政,被儒生們道德綁架的詬病。你中套了嗎?

現在一些人認為秦始皇殘暴、濫殺。這些都是後世儒生們宣傳的。殘暴亂殺無非也就是在兩個方面去宣揚。一個是廢書坑儒、另一個修築長城強拉民夫。那麼我們今天就好好分析一下這個事情的發展邏輯。焚書坑儒這件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跟大臣們商議。咱們議一議吧。國家採用怎樣的治理方式才能千秋萬代?這時候丞相王綰出來說話了說:“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啥意思呢?就是國家現在不安定,剛征戰的幾個國家土地離我們比較遠,你應當分封你的兒子們到當地去治理。很明顯王綰主張分封制。丞相說話了,底下的官員都跟著附和:丞相你高明啊。

秦始皇贏政,被儒生們道德綁架的詬病。你中套了嗎?

結果有一個人不幹了,這人就是李斯,李斯當時是廷尉,負責京城各地的案件審理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長。李斯這傢伙比較憤怒說:周文王分封同姓弟子多少?總共分封71個諸侯國,有53個三姬姓的。最後怎麼樣?還不是照打不誤?你跟你兄弟很親,等到你的孩子和你兄弟的孩子都長大了關係就疏遠了,再往後稀釋親情,在過後一代誰還認識誰呀?皇上啊,今天這個統一的大局全靠你的英明領導才得以出現,現在的郡縣很好。我們用賦稅封賞就行,不能讓他們掌權,也就是不封同姓諸侯,即使封了但是不能讓他們建國。舉個例子;皇上封你為楚王,但你不能在楚地建立自己的政權,你可以享受楚地的賦稅,但行政、軍事這些東西你不能過問,你的工作就是多掙點錢。

秦始皇贏政,被儒生們道德綁架的詬病。你中套了嗎?

李斯說了半天,一個結果還是認同郡縣制。這時候老大接著發話了,和山東六國群毆了半天,就是因為當時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太多了,不知道走了多大的運氣。這頂高帽子落到了我的頭上,有賴於祖宗的庇佑,我才建立統一的帝國,有了安生的生活。現在還搞分封,弄原來周天子那一套。這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給自己找不痛快嗎?所以嘛就採納了李斯的意見,接著搞郡縣,一竿子插到底的模式。後來有一次宮廷開宴會,秦始皇沒事也娛樂一下,有位博士可能喝大了。不知道自己幾分能耐了,就跟老大講,你不搞分封搞郡縣等哪一天有外臣叛亂,中央頂不住了,都沒人來幫你呀?你是皇帝你的兒子孫子都沒有爵位平頭百姓一個。你咋好意思呀?其實老淳于這種說法完全是一種儒家和法家學術爭論,觀點不同而已!出發點也是為了老大好。

秦始皇贏政,被儒生們道德綁架的詬病。你中套了嗎?

但千不該萬不該說了一句: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啥意思呢?就是你做事不學習先人的做法,能夠長久的情況我是沒聽說過的。儒家的思想法先王就是效法先王,而法家的思想是相悖的。李斯一聽又惱火了,你啥意思?我做的事情都是古代所沒有的。就像郡縣制,我們先前有嗎?你這是攻擊政府暫行策略,跟老大的思想不統一,要搞事情你?因此李斯到老大面前告狀啦,儒生們妄圖言論,以詩書禮儀亂政,罪大惡極,要我說把他們的書籍全滅了。於是始皇帝下令把秦國除了科學農技類的、歷史類的書籍,其他全燒了。這一燒可好,讀書人不願意了。就鬧事背後怨恨秦始皇,說老大的閒話,秦始皇一惱火,把這些傢伙全都給我挖個坑埋了。據統計一共埋了大概460多人。

這就是焚書坑儒的經過,基本上可以歸類為學術方面的分歧,對於儒生們來說等於是不配合中央領導下發的政治決策,還在妖言惑眾想推翻中央的既定政策,這是一個在位統治者所不能容忍的。秦始皇本來就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早在幾千年之前就做了依法治國的程度,思想提前了幾千年。現在的很多國家這麼發達依然仿似郡縣制度,為什麼?就是因為他符合整個社會的發展。在這等於是是和一些儒士結了仇了,歷史的記錄也離不開這些的儒生,自然也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且秦始皇燒書也不是所有的都燒掉仍然保留了農業醫療等方面的書籍,至於後來的要算在項羽頭上。

秦始皇贏政,被儒生們道德綁架的詬病。你中套了嗎?

第二件事情是修長城強拉民夫,這件事情我們要看根源。拉民夫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的入侵,秦朝軍隊強悍百戰百勝。但對於匈奴人來說,有幾個不好把控的特點。你可以打敗他、趕走他。但是你做不到消滅它。因為他的機動性強,全都是騎兵。一個人有三匹馬。分為走馬、馱馬、和戰馬。走馬不打仗時騎、馱馬用來馱後勤物資、戰馬打仗的時候騎。而且全民皆兵,從小騎馬射箭。戰鬥素質好。打仗也跟天氣有關,匈奴是從北往南越來越暖和,我們中原是從南往北越走越冷。肯定影響戰鬥力。而且我們的軍隊供給靠後方運輸糧草,而匈奴靠搶奪。隨處是糧草。所以後世各朝代打這種民族都有困難。所以秦始皇先是把匈奴趕出河套以外,修築長城以抵禦北方匈奴,整個修築過程中犧牲了大概10萬,但我們要分析這座城牆的建立同時保護了成千上百萬的人民。

秦始皇贏政,被儒生們道德綁架的詬病。你中套了嗎?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座長城,會是什麼樣的後果?匈奴連年入侵,邊境百姓死傷會不斷髮生。內地百姓也會不勝其擾。這樣的話責任會落在誰的頭上?不會是這些儒生、將軍、大臣或是某一個百姓。只會落在秦始皇身上,於和偉拍的有關大秦電視劇中就說過這樣的話:天下都拿修築長城,一民數兵的事,來指責朕他們應該到北方去看看不堅守北方,匈奴之禍就會蔓延至內地,何為一統天下,何為天下大同。我覺得這話說得特別對,站得高度不同看待的問題結果也不盡相同。

舉個例子:這天有三個人到高爾夫場打球,一位醫生、一位牧師還有一個經濟學家,興致正濃的時候,發現有一個人在球場上漫無目的地走著,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興致,於是決定跟球場交涉。管理人員向他們解釋:球場為了向全社會的殘疾人獻愛心,星期三下午向盲人免費開放,今天剛好是星期三。那個亂跑的人是盲人。如果他影響到了你們,我向你們表示抱歉。三人聽後有不同的表現。牧師抽出一定的時間為殘疾人祈禱、醫生抽時間為殘疾人免費問診、經濟學家反問道:我就不明白,你們球場為什麼不把向盲人開放的時間改到晚上。是呢對於盲人來說白天晚上是沒有分別的。經濟學的思維就是這樣。

秦始皇贏政,被儒生們道德綁架的詬病。你中套了嗎?

換到這,他採取建造長城雖然短期讓百姓受苦,但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匈奴之患。對於百姓來說我現在是受苦受累的,就是對你不好。對於儒生就太好了,終於有一個噴你的理由,我絕對多喝點水保證噴你的時候不會渴。加上秦國本來就是一個依法治國的國家,用嚴刑峻法威懾百姓這更給了儒生理由。還有賦稅嚴重,那時候北征匈奴、南征百越都需要用糧,往北往南路途都比較遠。用民夫運送糧草,從中原到北方、南方一路上運量隊伍的消耗已經遠遠超過地運糧本身的價值,長城的修建,可以減少北方駐兵數量,從而減少賦稅。但南方百越戰爭只有儘快結束才能夠儘早讓百姓解脫,但形勢是雙方面的,只有足夠數量的大秦勇士才能夠做到儘快結束戰鬥,這樣就有一個迴圈。徵兵。還好百越之戰的爛泥潭不是太久,這樣賦稅和勞役又是抹黑皇帝的一個因素。

秦始皇贏政,被儒生們道德綁架的詬病。你中套了嗎?

還有的人說秦始皇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先人的基礎上的,尤其是秦穆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是的。商鞅變法確實是增加了秦國勇士的戰鬥力,使得秦國國力上升。但能夠統一六國可不是單單憑藉原始資金的積累。這需要一個身負謀略、具有強大戰略眼光、大氣魄、大格局的人才能夠實現。這樣的人中國幾千年來能出幾個,反正嬴政以前是沒有,秦始皇以後也不會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千古一帝,唯此而已。孤獨啊,高處不勝寒。所以後來秦始皇求仙問道,可能是想跟上面聯絡一下感情。在公元前210年的時候,東巡途中在邢臺沙丘駕崩,享年50歲。

TAG: 秦始皇匈奴李斯儒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