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藥(十)中藥炮製方法-火制

火制:是將藥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根據加熱的溫度、時間和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炒、炙、燙、煅、煨、炮、燎、烘等八種。

將藥物置鍋中加熱不斷翻動,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根據“火候”大小可分為:

炒黃:將藥物炒至表面微黃或能嗅到藥物因有的氣味為度。

如炒牛蒡子、炒蘇子。

炒焦:將藥物炒至表面焦黃,內部淡黃為度。

如焦山渣、焦白朮、焦麥芽等。

炒炭:將藥物炒至外部枯黑,內部焦黃為度,即“存性”。

如艾葉炭、地榆炭等。藥材炒制後要灑水,以兔復燃。

炒黃、炒焦使藥材宜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藥性。種子類藥材炒後則煎煮時有效成分易於溶出。

炒炭能緩和藥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強其收斂上血、上瀉的作用。

學習中醫藥(十)中藥炮製方法-火制

炒梔子

將藥物與液體輔料共置鍋中加熱拌炒,使輔料滲入藥物組織內部或附著於藥物表面,以改變藥性,增強療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稱炙法。

常用的液體輔料有:蜜、酒、醋、薑汁、鹽水、童便等。

蜜炙百部、款冬花、枇杷葉可增強潤肺止咳作用。

酒炙川芎、當歸、牛膝可增強活血之功。

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強疏肝止痛功效,醋制芫花、甘遂、大戟可降低毒性。

鹽炙杜仲、黃柏可引藥入腎和增強補腎作用。

酒炙常山可減低催吐作用。

姜炙半夏、竹瀝可增強止嘔作用。

先在鍋內加熱中間物體(如砂石、滑石、蛤粉等),溫度可達150~300℃,用以燙炙藥物,使其受熱均勻,膨脹鬆脆,不能焦枯,燙畢,篩去中間物體,至冷即得。如滑石粉燙制刺蝟皮,砂燙穿山甲,蛤粉燙阿膠珠等。

將藥物用猛火直接

(明煅法)

或間接煅燒

(暗煅法)

,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便於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發揮療效。

明煅法:堅硬的礦物藥或貝殼類藥多直接用煅燒,以煅至透紅為度。

如紫石英、龍骨、牡蠣。

暗煅法:間接煅是將藥物置於耐火容器中密閉煅燒,至容器底部紅透為度。 如棕櫚炭、血餘炭等。

學習中醫藥(十)中藥炮製方法-火制

煅燈芯草

將藥物用溼面或溼紙包裹,置於熱火灰中或用吸油紙與藥物隔層分開進行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其目的是除去藥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緩和藥性,降低副作用,增強療效。如煨肉豆蔻等。

學習中醫藥(十)中藥炮製方法-火制

煨肉豆蔻

TAG: 藥物炒至為度煅法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