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千杯不醉,現代人卻一喝就倒還上頭?2點變化值得深思

武松喝酒十八碗,景陽岡打虎;李白醉酒詩三千,成一代詩仙。

相信很多人都納悶,現在的人一喝醉,要麼倒頭就睡,要麼第二天難受上頭,可以前的人為啥喝酒像喝水,還能成就一番功業呢?難道隨著時代發展,人的酒量竟越來越倒退了嗎?

古人喝酒千杯不醉,現代人卻一喝就倒還上頭?2點變化值得深思

為此,筆者特意拜訪了一位60多歲的老酒師,他說之所以現在的人“不能喝”,全因下面2點大變化。

第一點:從米酒到蒸餾酒 度數高了

從釀酒史來看,元代之前,我國基本還沒有蒸餾酒的出現,當時人們喝的主要是低度的米酒。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其中綠蟻指的便是尚未過濾的米酒泡沫,

而米酒的度數,就跟現在的啤酒差不多,在10度左右。

古人喝酒千杯不醉,現代人卻一喝就倒還上頭?2點變化值得深思

所以說古人千杯不醉,那只是一個假象,按當時酒碗的容量換算,武松其實不過喝了11瓶左右的啤酒而已,擱現在也只能算是能喝。

而如今人們喝的都是高酒精度的蒸餾酒,工藝更復雜,酒香也要比以前醇厚許多。

根據科學研究,53度時,白酒中的酒分子和水分子結合的更緊密,也更適合飲用,但是這一杯,可是要比十幾杯米酒都更來勁。

古人喝酒千杯不醉,現代人卻一喝就倒還上頭?2點變化值得深思

喝蒸餾酒的好處是,由於酒精度夠高,所以酒質更加純淨,而且更適合慢慢喝,也方便酒局上大家談談生意說說事情。

第二點:從純糧酒到勾兌酒 新增劑多了

從米酒到蒸餾酒的變化,並沒有改變白酒是純糧酒的根本。

但是上個世紀中葉,全國糧食短缺,吃飯都緊張,喝酒當然更成問題。為此,白酒界從前蘇聯引進了一種釀酒工藝,用不是主糧的甘薯、甘蔗渣等為原料釀酒,這個工藝後來被稱為“煙臺釀酒操作法”。

古人喝酒千杯不醉,現代人卻一喝就倒還上頭?2點變化值得深思

談及優點,這種方法用時短,出酒快,產量高,但它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因為生產過程沒有酒麴的參與,它沒有任何酒香味。

後來,為了讓它像糧食酒一樣具有風味,人們往裡面新增

食用香精、去苦劑等新增劑

去調味,於是勾兌酒便出現了。

古人喝酒千杯不醉,現代人卻一喝就倒還上頭?2點變化值得深思

時至今日,勾兌酒在市場上屢禁不止,據說10瓶白酒裡,就會有6瓶勾兌酒。

而人們常說的酒後上頭、不舒服,也多是由勾兌酒引起的。說到這裡,老酒師還教了筆者一個特別簡單的選酒方法。

①渠道:

必須選擇大型商超或專賣店;

②原料:

看瓶身的配料表,只能有糧食和水,凡出現食用酒精、香精等字樣,一律是勾兌酒;

③等級:

決定一瓶酒的口感等綜合表現,建議選優級。

古人喝酒千杯不醉,現代人卻一喝就倒還上頭?2點變化值得深思

所以說,現在的人想學古人千杯不醉是不可能的,畢竟酒精度數提高了這麼多。

但是想要酒後不上頭不難受,還是很好做到的,按照上面老酒師的辦法,以後只喝純糧酒就是。你要是擔心自己挑不對,也沒關係,下面這2款優級純糧酒不妨先參考一下。

1、風雲醬父酒

它的釀酒人李長壽,是茅臺老廠長李興發的愛子和傳人,得父親

“李氏茅酒勾調法”

真傳,此酒一經上市,就被當地酒友盛讚,完美復刻上世紀經典茅香風格。

古人喝酒千杯不醉,現代人卻一喝就倒還上頭?2點變化值得深思

經常喝醬酒的都知道,

李興發被譽為醬香之父,

茅臺紀念的6位功臣中,他排第一位。李長壽傳承父志,在原料和工藝上要求都很嚴格,糧食只用當地特產的紅纓子高粱,秉持12987工藝,釀一次酒就要一年時間。

基酒5年陳藏後,再加入12年老酒悉心勾調,

如此可以使酒體老熟陳化,提升口感。同時,酒中的甲醇、雜醇油等有害物質,也會跟隨時間揮發掉,飲用時刺激更小。

古人喝酒千杯不醉,現代人卻一喝就倒還上頭?2點變化值得深思

酒液入口

醇厚幽雅,醬香地道

,微酸適口,讓舌根不斷生出津液,喝完一杯還想再喝。尤其是嚥下時絲滑舒適,喝罷身體舒坦,說話都要被酒香包圍。

2、鴨溪窖酒

都說川酒濃香好酒眾多,這款貴州所產的濃香酒卻也絲毫不差,而且全國聞名。

它歷史悠久,最輝煌時曾遠銷海外,還被酒友親切的稱為

“酒中美人”。

TAG: 米酒勾兌蒸餾老酒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