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食以載“道”

在日常飲食之“道”的書寫中,陸文夫還直擊了飲食與人的生理性關聯,即吃的味覺記憶凝集著特殊的身體感官經驗,穿越了時間與空間,密切關聯肉身,突出了食物味覺的感官生理特質,這是超越政治的味覺經驗哲學闡釋,也即“味道”之“道”的文學感性書寫。

《美食家》:食以載“道”

早年美食味覺經驗沉澱在朱自冶身體裡,及至困難時期,他尤能“記得幾十年前吃過的名菜,在什麼地方吃的,是哪個廚師燒的,進口是什麼味道,餘味又是怎麼樣的”,這些味覺感受直到老年都難忘懷。

《美食家》:食以載“道”

改革開放後,高小庭請朱自冶到飯店講課,朱自冶說做菜最難的是“放鹽”,實質指向“味道”(即感官經驗)。鹽激發食物味道,“味道”背後是食物味覺與身體的哲學關聯,這是任何政治都難以改變的。小說不斷強化“味道”之於個體與人生的特定意義,寫朱自冶“能辨別出味差的千分之幾”,孔碧霞則認為“男人家真沒出息,聞了飯店裡的那股味道之後居然還能吃得下東西”,嗅覺經驗、味道記憶背後又潛藏著階層等級差異,味覺的生理記憶已然具有哲學意味。

《美食家》:食以載“道”

對朱自冶和孔碧霞而言,出身與味覺、嗅覺的生理本能密切相關,食物及其味覺已嵌入生命,成為生理性印85重勘現象級文字記,也是階層等級難以抑制的貪饞慾望的自動呈現,可見日常飲食與個人身體隱秘而深刻的關聯。所以,朱自冶吃了四十多年的飯,“從來就不是填飽肚皮,而是為了吃點‘味道’”,也即高小庭要批判的階級性。

《美食家》:食以載“道”

但困難時期,飢餓改變了味覺,朱自冶只能跟著高小庭去拖南瓜,又昭示著飲食最本源的果腹之意。透過朱自冶,可見食物、味覺既是個體生命、身體感官的最低起點,也是心理與生理內部隱秘的生命烙印,還寄寓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意識,這是時間空間都很難改變的,投射出革命政治對味覺感官生理管控的艱難以至無效,陸文夫飲食味覺生理之“道”的深意畢現。

TAG: 味覺朱自冶味道感官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