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靠反覆記憶?筆記是知識搬運?更文要吃苦耐勞?避開這些坑

讀書不是死記硬背,學習不靠反覆記憶;筆記絕不是知識搬運,而是我們的“外腦”,一個可以儲存知識、擴充套件記憶、生出新想法的“系統”;著作等身不需要意志力,不需要吃苦耐勞……

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卡片筆記寫作法》中的這些觀點是不是讓你大驚失色?

學習靠反覆記憶?筆記是知識搬運?更文要吃苦耐勞?避開這些坑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學者申克·阿倫斯。書中詳細介紹了神奇的尼克拉斯·盧曼的卡片盒寫作法。

盧曼作為卡片盒寫作法的發明者,僅僅透過閱讀思考整理筆記,從不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不需要苦苦堅持,就收穫了巨大的成功——

只用一年時間就跨專業完成博士論文,拿下博士文憑;30年寫了58本書(他去世後,人們根據他的資料又出了6本),其中多本是學術經典,另外還有數百篇文章。這樣高產、高質實在讓人驚歎。

學習靠反覆記憶?筆記是知識搬運?更文要吃苦耐勞?避開這些坑

更讓人驚歎的是不需要意志力就能取得巨大成就。

這簡直讓我們不敢相信。那麼,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到底入了哪些坑?

一、學習=反覆記憶、死記硬背?

不管是學生在校學習,還是各種入編入職考試,你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一學就會,一做就廢。

甚至書本知識背得滾瓜爛熟,面對題目仍然可能無從下筆;許多題目似曾相識,可就是答不到點子上;許多知識點錯綜複雜,相互關聯,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真的很難拿高分。

我們在學習上總認為反覆記憶就好,不是有個遺忘規律嘛,我們就時不時看看記記,背得多了自然就記住了。

可是書中認為這只是“假學習”。真正的學習要“詳細闡釋”,要與以前學過的知識建立有意義的聯絡。

學習靠反覆記憶?筆記是知識搬運?更文要吃苦耐勞?避開這些坑

文中舉了一個例子。

一個生物學新手正學習靜脈與動脈的區別。

如果死記硬背那就是:“動脈壁厚、有彈性、沒有瓣膜;靜脈壁較薄、彈性較差、有瓣膜” 。

而詳細闡釋則要問“為什麼這樣”,並把它與其他知識相聯絡。

根據“心臟將血液壓入動脈”這一常識,動脈壁要承受很大壓力,而血液由靜脈流回心臟,壓力小,所以動脈壁要比靜脈壁厚且彈性好,靜脈則需要瓣膜防止血液迴流。

這樣學習,關於兩者區別就不可能遺忘或混淆。

學習靠反覆記憶?筆記是知識搬運?更文要吃苦耐勞?避開這些坑

所以不管是應試還是做學術研究,真正的學習從來不是孤立知識點,而是找到它們背後的聯絡,形成一張“知識網”,構成體系,在“提取記憶”時才能牽一髮而動全身,提取才能更準確,更容易,才能真正意義上“學會”。

二、記筆記=知識搬運、劃線旁批?

每一個會學習的孩子都會做筆記。

我們從小就知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來記憶更牢。

可是我們是怎麼做筆記的呢?

本子上密密麻麻摘錄的重點概念等,書本上各種顏色的筆劃下的不同的重點,還有旁批,寫下解釋等。這樣的筆記對於以後的學習、寫作真的有用嗎?

學習靠反覆記憶?筆記是知識搬運?更文要吃苦耐勞?避開這些坑

《卡片筆記寫作法》介紹的筆記盒絕不是這樣知識的搬運和抄錄。

它是我們強大的“外腦”,利用它可以儲存知識,擴充套件記憶,幫助我們產生新的思考,不斷生成新的洞見,為寫作提供長期可用的素材。

這才是盧曼如此高產的利器。

本書不僅教我們怎麼記卡片筆記,更教我們怎麼用卡片盒。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記筆記不能摘抄,而要用自己的話簡潔地記下對文章的理解。只有吃透了書本,才能真正寫出自己的洞見。

第二,不同的筆記放進不同的盒子裡,處理方法也不同。卡片筆記分為閃念筆記、文獻筆記、永久筆記三類。靈感、好的想法等屬於閃念筆記,閱讀文獻時的解讀、介紹屬於第二類,而引發的思考,論證、論據等屬於永久筆記。

學習靠反覆記憶?筆記是知識搬運?更文要吃苦耐勞?避開這些坑

閃念筆記要在一兩天內處理完畢,找到相關文獻內容,做好整理記錄,以便生成永久筆記。

更更重要的,是建立筆記和筆記之間的聯絡,也就是我們常常理解的“索引”。筆記不能孤立存在,許多筆記往往為了補充或擴充套件原有筆記的內容,要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方便查閱。

最後關於使用。筆記盒不能束之高閣,更不會石沉大海。筆記盒要不斷更新,時常翻閱,該刪減刪減,該增添增添,卡片和卡片碰撞出新的火花要重新記錄整理。

所以,卡片盒使用效果如何,不是方法好不好,而是使用正不正確,堅不堅持。

學習靠反覆記憶?筆記是知識搬運?更文要吃苦耐勞?避開這些坑

三、寫作=禿頭、意志堅強、吃苦耐勞?

我們總是認為,成功是艱苦卓絕地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的結果。

我們也總是相信,意志力是這世上最稀缺的資源。要不然我等也不可能只是芸芸眾生中最普通的存在。

可是《卡片筆記寫作法》卻告訴我們,著作等身不是靠意志力,甚至不需要意志力也能做到。

what,這怎麼可能呢?

別說著作等身了,就是寫一篇論文,也令我們望而生畏啊——得掉多少頭髮,死多少腦細胞,熬多少夜晚才能完成啊。

學習靠反覆記憶?筆記是知識搬運?更文要吃苦耐勞?避開這些坑

可是作者說,如果一直在做的,是自己感興趣而且又簡單的事,怎麼會需要“頭懸樑,錐刺股”般的意志力呢?

如果有精靈一樣的助手幫你整理好了“初稿”,你還需要這麼犯難嗎?如果輸入的過程就是在輸出,記筆記就是在整理自己的“初稿”,還會覺得無法完成嗎?

原來,一切都是寫作的流程出了問題。

我們是“自上而下”,為了某個主題在白紙上去開始構思,開始列大綱,然後為了寫好去搜資料,查書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等著在白紙上動筆寫了。

可盧曼大師是“自下而上”。他平日裡閱讀,思考,有想法就記下來,思想成熟、論據充分就認真整理好,存入永久筆記盒。筆記盒相關聯的知識網路完整了,就給已經整理好的文字(筆記)排好順序,歸納整理出相關主題。

學習靠反覆記憶?筆記是知識搬運?更文要吃苦耐勞?避開這些坑

這樣,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就完成了。

而且他的筆記盒就像魔法盒子,隨著筆記內容的不斷增加、更新,會不斷碰撞產生新的想法、新的主題,如此源源不斷。多麼神奇的盒子!

寫在最後

好的方法讓工作事半功倍,正確的流程才不會南轅北轍。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並不是所有的量變都能引起質變,只有改變認知,才能真正實現質的飛躍。

《卡片筆記寫作法》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我們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的良師益友。

TAG: 筆記卡片寫作意志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