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無意中解開孔子作為千年第一背鍋俠的真相

孔子大名在中國無人不曉,婦孺皆知。自近代以來,西學東漸,開啟了對儒家的全面深入乃至曲解惡毒的批判,孔子的形象從至聖先師的偉岸形象變成了迂腐頑固、神神叨叨的老頭,而且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從一開始就背了一口大鍋。

老子言:“治大國如烹小鮮”。從儒學的發展來看,本來這口鍋炒得是“仁”和“禮”兩道菜,可作廟堂之珍饈,亦可為百姓之家常。孟子作為孔子最優秀的傳人,更確立了“仁政”這道名餚,不符合老百姓口味的不是好菜,結果被朱元璋看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等語勃然大怒,直接被逐出孔廟。

儒學經孔孟發展,乃是正途,不乏真知灼見,時至今日其核心思想依然足以戡亂正心。延續至西漢董仲舒創立新儒學上升為統治之學,以“君權神授”為核心變成統治階級專屬菜餚,形在神已亂。及至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一鍋亂燉,肆亂加料,難以下口,去孔子本意遠甚。再至陽明心學,以“心外無物”來“致良知”,結果人人皆大廚,處處有秘方。到了近代,因為落後捱打,開始反躬自身,發現原來是這口鍋的問題,於是群起攻伐,強如魯迅也不免失之偏頗,至於胡適之西化之流則屬砸鍋賣鐵。孔子才是千古奇冤,這口鍋太大,著實背不動了。

有句話本為頌揚《論語》,盛讚孔子,但無意中卻解開了真相,今知孔子,唯有一半。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匡義繼位,召見宰相趙普求問治國之道,趙普也是個奇才,聰明絕頂就是不愛讀書,也就《論語》還算讀了,估計跟字少有關係。趙普倒也坦誠,說道:“臣實不知書,但能讀《論語》,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輔陛下”。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可見《論語》能量之大,功底之深厚。趙普自不待言,因不愛讀書,當初就因為建議趙匡胤用了後蜀亡國之年號“乾德”,被擼了宰相之職。但是,幾千年來那麼多的讀書人不但只讀一半,還亂讀,其心可鄙。幸好《論語》沒有失傳,與得以窺見老夫子的本來面目。

現在對孔子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克己復禮,君君臣臣那一套,如果拋開當時社會環境強行解讀,那就是耍流氓了。孔子身處年代禮崩樂壞、亂象四起,與國無益,與民有難。華夏古文明以《河圖》《洛書》為源,以《易經》為首,循天道。及至後世,道不存,則立德;德失,則宣仁;仁去,則講禮;禮亂,則用法;法壞,則起兵。故有諸子百家之說紛紜,春秋戰國亂象。孔子作為崇古派的大咖,也是寄予了美好期望,在當時三皇五帝的傳說、三代的美名無疑是一種慰藉,遠古已不可考,周公制禮尚有遺存。可以說,孔子是擎起華夏優秀傳統文化的初代旗手,值得我輩仰慕,而不能欺負他老人家已無反駁之力而肆意曲解,欲解古人意,當看古人書。華夏文化的復興第一步,當迴歸誦讀經典,繼承發揚也要,批判擯棄也罷,總要有的放矢,才是正學。

論語二十篇,一萬多字,被曲解者甚多,試舉一二觀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被當做愚民的鐵證,但是還有前半句,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連起來怎麼看?這就是斷句的功效了。孔子是講“禮”的,禮有高下貴賤,相輔相成,要是不讓民眾知道,那不是空談嗎?奔波了幾十歲,周遊列國,是宣揚了個寂寞?聯絡上下文,本意應該是,上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是孔子的理想社會模型,那怎麼實現?下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人人都知道,立馬執行就對了,如果還有人不知道,那就灌輸教化。這樣一看是不是,順暢多了?

再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也是,流傳甚廣,如雷貫耳,也成為了男尊女卑、歧視婦女的鐵證,更撥動了女權主義者的神經。何解?還是看下文,“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句話解分為幾層,一是小人並非現代意義的小人,無關人品,可以理解為小人物也即平民百姓。就像古代有大學小學之分,大學為詩書禮樂,經世濟民之用;小學為文字訓詁,開化民智之用。小學可以致大學,小人也可成大人。二是,什麼是難養?養有多義,很多人只看到生養,還有養成、培養,理解為教化更貼切。從生養來講,一家之主可以戲謔稱老婆孩子不好養啊,這是趣話。孔子斷不會有這閒心開玩笑,整天想的都是國家大事。三是,為什麼女子和小人不好養?原因出來了,孫通遜,謙卑恭敬,親近了會不懂謙恭,疏遠了又有怨言。這是站在男性角度的思考,畢竟當時是男權社會,又是站在為政者角度思考,如何管理好百姓。現在其實很多社會現象可以發現這句話的妙處,譬如兩性關係,男人也不好養,本來是男閨蜜,“我把你當兄弟,你居然想讓我給你生孩子?”,這就是不遜。至於“遠之則怨”,現在的離婚率高發,多緣於此。

此外,“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講究相互對等,現在很多企業老闆最喜歡要求員工忠誠,這本沒錯,但禮呢?“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遊必有方這句直接被吃了。“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拿來攻擊老人最好使,看前半句,其實和現在一個說法異曲同工,“不是老人變壞了,二是壞人變老了”。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裡可以看出孔子恰恰是反對以德報怨的,反而主張該報仇報仇,該報恩報恩。諸如此類。

儒學固然有荼毒社會之弊,世事學問莫不如是,當應去其糟粕存其精華,但須防被帶節奏,若說以利益為趨勢,故意為之,那是另一個話題了。雖然不少人認為如孔子之說已過時,甚至依然有人堅持非打倒不可,一旦關乎政治就不是講理的問題了。華夏傳統文化,幸得經典不失,流傳至今。可以想想,當今世界其他文明或已失傳或有意編造,考個古跟中彩票一樣,東西還是新的;所謂的歷史典籍,莫名其妙就翻譯出來了,語言語法就跟後人寫的一樣。唯有華夏大地,可以聆聽幾千年前聖賢先哲的聲音,實乃一大幸事。

TAG: 孔子論語這句小人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