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中庸之道行於禮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孔子認為仁是禮的根本,是禮的內在實質和價值根基。真正的禮必須根基於內心之仁。行禮也是為了表達仁愛之心。

何謂仁?從仁的字面上來說,仁是“二人”仁就是講兩個人乃至多個人的關係達到和諧。

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搜玄錄之宸靈紀》木瑄 劇照

而達於和諧就要出於禮,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凡事中庸,中就是適中,合乎規矩。

“禮之用,和為貴”儒家思想就是倡導以禮追求和諧的人生與社會,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有序。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論語·陽貨》

孔子重建禮制

孔子所處的春秋初期是一個禮樂崩壞,戰火紛飛的年代。

春秋之前的周朝,地廣人稀,採取分封制,各諸侯國血緣關係緊密,宗法與分封結合的政治制度顯示出了巨大的優越性。

社會成員都自覺維護自己的宗系,諸侯們維護天子、大夫們維護國君,大家都在“尊尊”“親親”的觀念下自覺行禮。

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搜玄錄之宸靈紀》世界觀 片段

隨著時間推移,春秋初期,周王朝只有彈丸之地,隨著土地的減少,財政的危機。春秋後期“宗法”紐帶鬆弛,血緣關係疏遠,宗法解體。

天子大宗與諸侯小宗的“傳結”再無西周那樣親密,“尊尊”“親親”力量大大被消減,最終,以致宗法血緣讓位於政治利益。

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搜玄錄之宸靈紀》世界觀 片段

此時,孔子看到宗法破壞的嚴重後果,在問政時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周王室宗法的衰落,導致西周禮樂制度崩壞。

戰亂紛爭,孔子意圖重建禮制,恢復社會穩定局面,這就促使了儒家思想的產生。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這裡說的“禮”就是相對於人的關係層面,體現出的道德規範。

孔子用禮樂教化,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

德國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有史以來對塑造人類文明影響最大的思想家有四位,分別是蘇格拉底、孔子、釋迦牟尼和耶穌。

其中釋迦牟尼和耶穌是宗教的創始者。只有蘇格拉底和

孔子

屬於教育家。

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孔子(圖片來自網路)

孔子提出

“有教無類”

,廣收賢才,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對中國的教育文化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此時,孔子的思想也被當時各個階層的人所接受。

孔子曰“是故居家有禮,故長幼辨。。。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人們的種種行為舉動都能夠適宜得當,禮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見一斑。

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搜玄錄之宸靈紀》奎木子 劇照

孔子提出將“仁”引入禮,人的內涵和品德都能貫穿

仁愛思想

,從而樹立良好的品德。

“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孔子認為“仁”應該是一種主觀追求,按照禮儀規範去要求自己方可達到仁,如果心懷仁德,便會修於禮,

禮與仁密不可分

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搜玄錄之宸靈紀》玄奇PV片段

(旁白:心無所宰 以何為彰)

可見孔子的儒家思想重建了禮制,影響了春秋及後世的人們。春秋時代,私學興起,百家爭鳴,儒家君子奉禮而行,給人以溫文爾雅,謙恭禮讓的形象。

儒家經典《論語》

《論語》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有很多討論禮的故事。

我們最常聽到的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句話就出自《論語·顏淵》,意思就是: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搜玄錄之宸靈紀》風靈玥 劇照

當日,顏淵問孔子怎樣做才是仁,孔子便如是說。禮就是言行合乎

規矩

《論語·季氏篇》中也記載了孔子以“不學禮,無以立”的思想來教育他的孩子孔鯉。

孔子的學生陳亢問孔鯉:“您在老師那裡,能得到獨特的傳授嗎”孔鯉答曰:“沒有”。他告訴陳亢,有一次父親獨自站在院子裡,孔鯉經過,父親問:“學禮了嗎?”

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搜玄錄之宸靈紀》玄奇 劇照

孔鯉答:“沒有”,之後孔子便教育孔鯉“不學禮,無以立”。不學禮就無法立身,可見禮對於修身,齊家,治國的重要性。

孔子的

禮制仁愛

思想,對後來的儒學自成一派具有奠基意義。

儒家學派的奠基人——孔子

儒家學派孟子所講計程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

內涵便是:士“傳食”於諸侯之間,沒有固定的財產來源,但並不因此便為他人所“御用”,而是肩負著超越其個人利益的價值理念和人生理想。

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搜玄錄之宸靈紀》木瑄 劇照

這一點思想學說的由來便是孔子所奠定的,孔子提出了“士志於道”,便規定了“士”是社會基本價值的維護者,是“社會的良心”。

孔子弟子曾參發揮師教,講得更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我們把仁看作我們的責任,那麼它不重嗎?我們只有到死才可以停止追求仁,那麼它不遠嗎?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以“禮”窺見一斑。禮之所存,發乎於仁愛之心。

時值農曆八月二十七,今日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誕辰日。不忘孔夫子,承習儒學,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 END ·

TAG: 孔子搜玄錄之宸靈紀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