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行之道:修心自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篇》

8月17日,心之力傳習堂邀請著名文化學者、三智陽明書院副院長

李漫博

老師帶領大家體驗了“

聞、思、修

”中的修心板塊。

本次課程,李漫博老師帶領大家體驗了

靜坐

,為大家講解了儒家的修行方法、功過格中的自省名言和記錄方式,以及反省的作用。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了解本次課程的精彩內容摘要吧~

儒家修行之道:修心自省

子曰:“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這是孔子在《論語·憲問》中對於“學”之目的的明確闡述,為己是強調個人的修養與道德情懷的培育,為人則是強調社會效用。古代的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學習,現代的人都是為了別人而學習。而且時下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我們應該靜下來認真思考和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常說“聞、思、修” 三大次第,由

聞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證,乃修學通途

。學習不能單靠盲目的信仰和熱情,要靠聞、思、修的智慧和相應的實修行為。透過合理的聞思修可以生出聞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種智慧。這三種智慧之間具有因果關係,即修得智生於思得智,思得智生於聞得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正確的聞得智和思得智,也將不會有正確的修得智。因此,聞、思、修三個環節都不可或缺。

儒家修行之道:修心自省

自省:自省是提高自我修養的有效方法

《論語·里仁篇》中記載“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論語·學而》中記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儒家對於自省的重視,從《論語》中便可見一斑。自省是提高自我修養的重要方法,在不斷的反省自己,剋制自己中,才能不斷的深化自我道德修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而《論語·季氏》中所記載的“

君子三戒

”,則是儒家對於自省的基本定義。對於自身的修養,應該從少年之時開始,至垂垂暮年而不鬆懈。

本次課程中,李漫博老師就帶領大家體驗了靜坐,在

靜坐中反省,在靜坐中思考

。另外,李老師還為大家講解了儒家的修行方法、功過格中的自省名言和記錄方式,以及反省的作用。

儒家修行之道:修心自省

改過:只有正視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對自省最好的實踐

《論語·子罕》中記載: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自省是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過後如果不改過,那麼自省,其實是無意義的行為。

一個有道德的人,行為應當光明磊落,對於自己所犯的錯誤,亦應當坦蕩承當並加以改正。人無完人,但這絕不是放任自己的藉口。只有正視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對自省最好的實踐。

儒家修行之道:修心自省

“自省”是一種能力,自省能力好的人表現為意志力強、個性獨立、有自己內在世界觀、喜歡獨處、追求自己的興趣、顯得有自信、穿著有自己的風格、能獨立完成研究主題。而自省能力差的人自我價值感很低、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太留意自己日常的感覺、時常擔心親近的人會不喜歡自己、不喜歡一個人生活、有時會有虛無感、覺得沒有真正活著、經常為一些小事不安。

但“自省”不等於自我批判,包括自我肯定。逆境時要自省,順境時更要自省,在自省中總結過去,規劃未來。自省也不等於盲目自責,

自省是積極的、愉快的、建設性的,是往好的一面引導自己的思想言行

儒家修行之道:修心自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一直是中國人德行修養的標準之一,透過“自省”養成

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調控

的習慣,是進行

自我教育、自我道德修養

行之有效的方法。

心之力傳習堂是以心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終身修習平臺。參悟天地,經世致用是心之力傳習堂建立的初心和追求。以覺悟人生的願力相聚,並以此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深度學習,貫通體認,聞、思、修同步,是心之力傳習堂的特色。所以,心之力傳習堂邀請所有有志於研討與踐行中華傳統文化之道的各位繼續一起學習,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精髓,達到體認自得、踐行超越。

TAG: 自省反省自我論語心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