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五分鐘論語課》

《五分鐘論語課》第

49

篇 每天5分鐘

看透中國人的性情、思維根源

既往不咎|《五分鐘論語課》

3。21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五分鐘論語課》

,土地之神,能生萬物。古人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相關的禮,都叫社。我們今天講的社會,也和這個有關。

魯哀公想問製作土地神的廟的牌位用什麼木料。也有說是祭土地的地方栽種什麼樹。夏朝用松木,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慄木。可能這是事實。

宰我

,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宰予晝寢,孔子大罵了宰予

一通,“朽木不可雕也!”。

下面一句,“使民戰慄”,就是讓民眾看了就害怕,這就是觀點。是宰予的解讀。

學究一點來看,這裡的“民”,和我們現在的人民還不大一樣,這裡的民,是有一定爵位的貴族。

松木,柏木,代表長久之意,但是夏、殷兩朝也並不長久。

周朝初立,周武王用慄樹,有對前兩朝的反思,有對所分封出去的諸侯的警戒。

孔子對宰予的說法,到底是什麼態度?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已經發生的,就不要再解釋了,已經實錘了的,就不要再勸諫了,過往的是非就不要再固執不放。

孔子的意思,就是過去做的不對,我們也無法改變,那麼,未發生的就不要再錯下去了。

孔子是有態度的,周人用慄,這種方式不好,讓人害怕,只是一時之策。

不能錯上加錯,放下過去,來者猶可追。好的學問,是鑑於過去,過好當下,好好地朝向未來,重視未來。

學習傳統文化,特別不能執著於過去,探究傳統,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孔子五十以後,也是有著未來轉向,編撰六經,就是構造美好的未來。

歡迎關注,一起讀經典

TAG: 宰予孔子使民成事不說事不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