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梁啟超: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1、

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的。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得失可憂呢?

2、

譬如人至稍有智識時,即無不有未來之思想,吾將來之為士,為工、為商、為富貴,為貧賤,為何種之事業,皆無不在思想中。此即所謂志也。人至青年,即當有志。所志既定,此後有所作為,即無不準此以進行。

3、

諸君居校攻讀課本,固為求相當智識,然僅將此數本書爛熟胸中,非可畢乃事也……學校課本授人以造學問方法也……讀書不可以一目瞭然,便妄自尊大。讀竟細玩其味,方知作者苦心及命意所在。如在化學試驗室,未試驗前與既試驗後,其感想之差為如何耶?

4、

有些青年自覺會做幾篇文章,便以為滿足,其實與歐美比一比,那算得什麼學問,徒增了許多虛榮心罷了。他們在報上出風頭,不過是為眼前利害所鼓動,為虛榮心所鼓動。別人說成功,他們便自以為成功,豈知天下沒成功的事?這些都是被成敗利鈍的觀念所誤了。

5、

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

6、

現在全世界的青年,都因此無限的悽惶失望,知識愈多,沉悶愈苦,中國的青年,尤為利害。因為政治社會不安寧,家國之累,較他人為甚,環顧宇內,精神無可寄託。從前西人唯一維繫內心之具,厥為基督教,但是科學昌明後,第一個致命傷便是宗教。從前在苦無可訴的時候,還得遠遠望著冥冥的天堂。現在呢,知道了,人類不是什麼上帝創造,天堂更渺不可憑,這種宗教的麻醉劑,已是無法存在。講到哲學嗎,西方的哲人,素來只是高談玄妙,不得真際,所足恃為人類安身立命之具,也是沒有。

7、

一般教導者,也不注意在這方面提倡,只天天設法怎樣將知識去裝青年的腦袋子,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後多的知識才是有用。苟無精神生活的人,為社會計,為個人計,都是知識少裝一點為好。因為無精神生活的人,知識愈多,痛苦愈甚,作歹事的本領也增多。

8、

現在中國的學校,簡直可說是販賣知識的雜貨店,文、哲、工、商,各有經理,一般來求學的,也完全以顧客自命。……我以為長此以往,一定會發生不好的現象。

9、

現在這種教育一時又改革不來,我們可愛的青年,除了他更沒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想方法自救,沒有人能救你呀!

10、

現在的學校大都注重在智識方面,卻忽略了智識以外之事,無論大學、中學、小學,都努力於智識的增加。智識究競增加了沒有,那是另一問題,但總可說現在學校只是一個販賣智識的地方。許多教員從外國回來,充滿了智識,都在此發售,學生在教室裡若能買得一點,便算好學生。但學問難道只有智識一端嗎?智識以外就沒有重要的嗎?

11、

良知能善能惡,致的工夫即是就意所涉著之事物,實行為善去惡。這種工作,雖愚夫愚婦,要做便做,但實行做到圓滿。雖大賢也恐怕不容易,所以這種學問,可以說是極平庸,也可以說是極奇特。

12、

既有知善知惡之良知,則選擇善惡,當然屬於我的自由,良知是常命令我擇善的,於是為善去惡,便成為我對於我的良知所應負之責任。人類行為所以有價值,全在這一點。

13、

我們生在這個變動社會,鎮日忙碌,精神煩悶,不但宗教的、玄學的,不能適用,就是禮法的修養方法,繁文縟節,病於瑣碎,亦易令人厭倦,故不能不選擇一最簡捷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條件;第一要切實,能在我最忙的時間——學問上或者是職務上——不相妨害,仍能不斷的作修養功夫;第二須得其要領,好比運用大機器一樣,只要得著他的原動力,便全部都轉動起來了,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第三要自動的,不靠人,也不靠著人以外的他種力量。能具備以上三種條件的,古今中外的偉人都有,或者宗教家、哲學家亦復不少。不過,依我個人用功實驗的結果,覺得對於現在一般青年的修養,最穩當、最簡捷、最易收效果的,當以陸王一派的學問為最適合。

14、

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中國人見面最喜歡用的一句話,“近來作何消遣?”這句話我聽著便討厭,話裡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煩了,幾十年日子沒有法子過,勉強找些事情來消他遣他。一個人若生活於這種狀態之下,我勸他不如早日投海。

15、

人若活得無趣,恐怕不活著還好些,而且勉強活也活不下去。人怎樣會活得無趣呢?第一種,我叫他做石縫的生活,擠得緊緊的,沒有絲毫開拓餘地,又好像披枷帶鎖,永遠走不出監牢一步。第二種,我叫他做沙漠的生活,乾透了,沒有一毫潤澤;板死了,沒有一毫變化。又好像蠟人一般,沒有一點血色;又好像一株枯樹,庾子山說的“此樹婆娑,生意盡矣”。這種生活是否還能叫做生活?實屬一個問題,所以我雖不敢說趣味便是生活,然而敢說沒趣便不成生活。

16、

第二等苦人,便是厭惡自己本業的人,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裡不願意做,不願意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做去,這不是專門自己替自己開頑笑嗎?

17、

我們看得很清楚,今後的世界決非美國式的教育所能域領,現在多數美國的青年,而且是好的青年,所作何事?不過是一生到死,急急忙忙的,不任一件事放過,忙進學校、忙上課、忙考試、忙升學、忙畢業、忙得文憑、忙謀事、忙花錢、忙快樂、忙戀愛、忙結婚、忙養兒女,還有最後一忙——忙死。

選自梁啟超《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4

TAG: 智識學問青年生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