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筆墨人生裡的“文品”與“人品”

曾經看到過一個問卷:“文品”與“人品”可否相提並論,當時頗不以為然,元好問不就說“心畫心聲總失真”嗎?然而,再細細品鑑那些耳熟能詳的文人墨客和他們膾炙人口的詩詞,又發覺:作品是一面鏡子,忠實的反映著作者的人品。

無數文人墨客正是“我筆寫我心”,以風格各異的傳世佳作穿越漫長歲月,風塵僕僕的來到我們面前,默默地在世人的心中開花結果。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筆墨人生裡的“文品”與“人品”

范仲淹就是這樣一位品行卓然,而又文采飛揚的典範。他為人剛正,作品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蘇軾曾評價其《上政事書》“天下傳誦”;寫景狀物則形神兼備,氣勢宏大,《岳陽樓記》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體;鐵漢柔情的抒情之作更是令人則黯然銷魂,一曲《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抒寫鄉思旅愁,尤見深摯。

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而他日常的點滴軼事,也無不令人歎服、獲益匪淺。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筆墨人生裡的“文品”與“人品”

01 良醫良相,皆為救人

從小,范仲淹顯示出超出於年齡的遠大志向。

有一次,范仲淹碰到了一個算命先生,調皮的他便走過去問:“先生幫我看一看,我長大後能不能做宰相呢?”算命先生仔細打量了他一番,便笑著說:“你才幾歲,這口氣是不是有點太大了!”

周圍的人也都嘲笑他小小年紀就說大話,這讓范仲淹有一些不好意思,便又改口說:“既然這樣,那你看看我能不能做醫生?”

算命先生又笑著說:“你剛才說想做宰相,現在又變成想做醫生了,這個差距是不是太大了?”

這一次,范仲淹並沒有害羞,他朗聲回答:“其實差距並不大,我的問題也還是一樣的。因為只有良相和良醫,才能救人。所以我只是想問我能不能夠救人,而你們卻都以為我是貪圖宰相的榮華富貴而已。”

聽一個孩子竟發出這樣一番宏願,算命先生點頭說:“只要你有這樣的想法,將來必定可以成為一名良相。”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筆墨人生裡的“文品”與“人品”

02 “劃席而坐”,心無旁騖

范仲淹在南京國子監讀書的時候,有一天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人們爭先恐後的前去看望真龍天子,就連書院裡的師生也不例外。只有范仲淹一人,還穩坐不動,只一心讀他的聖賢書。

與他交好的同窗對他說,快去看啊,面見天子,這是一個多麼難得的機會啊。但是范仲淹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連頭也沒抬又繼續讀書。第二年他果然高中進士,參加殿試,有了面見天子的機會。不僅如此,後來還參加了皇帝舉辦的御宴。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筆墨人生裡的“文品”與“人品”

03 “劃粥割齏”,苦讀不輟

范仲淹幼年喪父,但他堅持苦讀不輟。他的讀書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凍之後再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並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這便是成語“劃粥割齏”的由來。

有一次,范仲淹正在吃飯,一位劉姓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的飲食如此之差,就送銀子給他,但范仲淹委婉地謝絕了。好友見此,第二天便送來許多美味佳餚。范仲淹好意難卻,只好接受了。可是,幾天過去了,食品發黴變質了,也不見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興地說:“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兒吃的東西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太傷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經習慣食用粗茶淡飯,擔心現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後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鹹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領了,請你千萬不要生氣”。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筆墨人生裡的“文品”與“人品”

04 知恩圖報,公私分明

在范仲淹當宰相後的不久,幫助過他的劉姓同窗找到府上,說家裡發生了變故,需要范仲淹的幫助。多年未見,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歡敘舊,劉同學說,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學,能夠謀個一官半職。他想憑著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應該不成問題。

誰知,范仲淹臉色一沉,說,劉兄家裡有幾個人,每年需要多少錢開支?劉同學回答,一百兩銀子足夠。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兩銀子,說,這些銀兩先給你救濟,如果後續有困難我會繼續給你提供幫助。

范仲淹的銀子解了劉同學的燃眉之急,但對他想透過自己的關係做官的請求,范仲淹一口回絕。

05 是也太后,非也太后

天聖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歲,章獻太后(宋真宗章獻皇后)依然主持朝政。范仲淹認為這一做法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疏諫言太后,請求還政仁宗。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於輕率。范仲淹據理力爭,申明自己的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駕崩,仁宗親政。當時群臣多議太后垂簾時為政之失,范仲淹卻認為太后雖秉政多年,但亦有養護仁宗之功,建議朝廷掩飾太后過失,成全其美德。仁宗採納,詔令朝廷內外不得擅自議論太后之事。

是非之間,彰顯的是范仲淹持正不阿、以國事為己任的風骨。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筆墨人生裡的“文品”與“人品”

06 “宮中停食”,野草示警

仁宗年間,天下赤旱、蝗災蔓延,江淮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拯救百姓與水火,范仲淹奏請朝廷派人視察災情,仁宗不予理會。范仲淹便質問仁宗:“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撫災民。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並將災民充飢的野草帶回朝廷,在朝堂之上警示皇帝和百官,無異於古代版的“警示教育專題片”了。

07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為官寧折不彎,與惡勢力做鬥爭,多次因諫被貶謫,數次遭貶。在被貶謫到饒州之時,他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在此境遇下,同朝為官的好友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范仲淹當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覆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筆墨人生裡的“文品”與“人品”

08 一種美食,漢番相和

蘇州有一道家常菜——雪裡蕻豆瓣湯,口味鮮美,經濟實惠,這還是范仲淹的傑作。

范仲淹被貶到延安任總兵期間,一邊發動士兵開荒種地,一面苦練殺敵本領。經過兩年的努力,不僅邊防鞏固,人民生活也逐漸改善,西夏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有一年,西夏國主送來一封書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信上特別提出,到時自帶乾糧,決不打擾百姓。對於西夏國主前來拜訪,范仲淹求之不得,正好藉此機會與西夏修好,便回信表示歡迎。

西夏國主來延安作客時,進了城,果然連茶水也不喝一口。范仲淹到城外番營回訪,看見帳篷內正在做菜,除了羊肉、牛肉外,還有一種大塊頭的青菜,詢問後才知道,那是西夏人最愛吃的雪裡蕻。

席間,國主看到了蠶豆,想吃,可有言在先,不便直說。范仲淹看透了對方的心思,笑著說:“大王未吃過蠶豆,本帥未嘗過雪裡蕻,何不將兩樣東西合做一道菜看看味道如何?”西夏國主大喜。

范仲淹叫人用蠶豆瓣燒雪裡蕻,香味四溢。吃的時候,西夏國主大加稱讚:“妙極妙極,簡直可以稱作天下第一菜了!”範大人說:“如此好菜,乃漢番兩家合二為一所得,故而味道鮮美絕倫!”西夏國主聽了高興地說:“這便是兩好合一好,漢家番家只有和睦相處,才會有快活的日子呀!”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范仲淹筆墨人生裡的“文品”與“人品”

范仲淹鎮守延安多年,邊境太平無事,西夏向大宋俯首稱臣。後來,范仲淹因年事高,回蘇州安度晚年,又將雪裡蕻的菜種帶了回來。如今江浙滬一帶農村,廣種蠶豆與雪裡蕻。人們吃著雪裡蕻豆瓣湯的時候,就會念起范仲淹。

范仲淹曾有過讚美嚴子陵(東漢著名隱士)的高風亮節的詩句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其實,這一句詩用在他自己的身上,也是多麼的貼切啊!

TAG: 范仲淹雪裡蕻夏國主仁宗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