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岳陽樓記》的三個真相

可以這樣說,凡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範仲淹的,而知道範仲淹的人百分之九十以上記憶最深他那篇《岳陽樓記》,尤其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有一篇傳世名作已經夠了。雖然,范仲淹並不是只有一篇。比如那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和《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同樣家喻戶曉。

當然,《岳陽樓記》在范仲淹的創作中分量更重。

關於《岳陽樓記》的三個真相

不過,在我們透過作者描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時,我們卻被范仲淹“欺騙”了,而真相卻是這樣的。

真相一、范仲淹並非家貧。

在學習《岳陽樓記》時,老師們常常用范仲淹“貧困無依”和“苦讀及第”來激勵我們。其實,范仲淹並不家貧。

事實上的范仲淹出生名門。其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高祖範隋唐懿宗時任麗水縣丞;五代時,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範墉早年在吳越為官,後來歸降大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10月1日范仲淹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淳化元年(990年),範墉因病卒於任所,母親謝氏“貧困無依”,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

朱文翰何許人也?長山縣朱氏宗譜記載: “始祖文翰 ,字苑文,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中進士。任江南平江府推官。召試館職,授秘閣校理。真宗即位後,拜戶部郎中。景德初(1004)出為淄州長史。歷鹽鐵度支判官,知宿州攝河中府事。遷平江府刺史。993年繼配謝氏,是為范仲淹繼父”。

顯然,朱文翰同樣為官宦人家,家,並不貧。即使范仲淹家貧,也只是他的幼年事情的短短時光。

關於《岳陽樓記》的三個真相

真相二、滕子京不是一名好官。

《岳陽樓記》開篇作到“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從記敘中看,滕子京是一名“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好官,只是仕途受阻被“謫守巴陵郡”。

然而真正的滕子京並非如范仲淹所溢美得那樣,據《宋史》記載,滕子京被貶是因為他在涇州任職期間,“費公錢16萬貫”,除去分給“諸部屬羌”及“饋遺遊士故人”外,仍有數萬下落不明。此事被監察御史揭露後,朝廷派員前往查勘,而滕子京竟以銷燬收支的卑劣手段“抗拒組織”。最後得虧了范仲淹的“力救”,才得以降官一級“謫守巴陵郡”。

為什麼范仲淹要給滕子京美譽之言,在《岳陽樓記》一文中說他在貶官一級後,“不以己悲”,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便把偌大的一個嶽州治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原因是滕子京和范仲淹兩人同於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進士,是同窗,是朋友。替朋友說話,是情理之中。只是令人想象不到的是,本來毫無聲名的滕子京居然以一篇《岳陽樓記》流傳後世,而且還得了一個“勤政為民”的美名。

真相三、范仲淹並沒有去過岳陽樓。

《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內容充實,情感豐富,議論、抒情、寫景、敘事結合得非常自然,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遷客騷人登樓時或喜或悲的惆悵悲沉之情。按理是沒有身臨其境是無法創作出如此文章,也無法表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感慨。

但,事實上范仲淹從來沒有去過岳陽樓。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貶居鄧州,恰好好友滕子京來信附上《洞庭晚秋圖》,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范仲淹一口答應,就在鄧州的花洲書院裡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足見范仲淹是一看圖作文的高手。

關於《岳陽樓記》的三個真相

究其原因,顯然和他被貶有關。本文寫於1046年,當時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而滕子京也是剛剛被貶一年,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被貶之人的感受是相通的,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透過作文,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仍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很是符合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之意。

當然,這些“真相”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已可不必在意。我們應該在意的是我們自己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TAG: 范仲淹滕子京岳陽樓記岳陽樓文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