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儒林外史》5.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媽:王冕媽媽VS范進媽媽

讀《儒林外史》5.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媽:王冕媽媽VS范進媽媽

世界很大,人有各色。

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然而,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隔著巨大的鴻溝,又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儒林外史》是清朝人寫的書,寫的是明代讀書人的故事,然而,我們現在來看,也能看到很多現代人的影子。

剛好今天是母親節,咱們把目光投向書中的媽媽。

王冕和范進,家庭背景相似度極高。

王冕,七歲父親死了,母親靠做針黹供養他讀了三年書。

范進,出場時就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書中就沒有出現過他的父親。

王冕和范進,作者也都沒有交代他們有兄弟姐妹。

這兩個命運底牌差不多的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王冕自學成才,一生隱居不仕,吟詩賣畫,心靈自由;范進潦倒窮困,熱衷功名,老來中舉,喜極而瘋,從此一頭扎入名利場。

也許命運冥冥中自有安排——比如,給了他們安排了不同的媽。

這兩位媽媽有很多不同,我們可以來比對一下:

首先是對孩子讀書的態度:

父親死後,王冕讀了三年書,母親和他商議:

“兒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因你父親亡後,我一個寡婦人家,只有出去的,沒有進來的;年歲不好,柴米又貴;這幾件舊衣服和些舊傢伙,當的當了,賣的賣了;只靠著我替人家做些針指生活尋來的錢,如何供得你讀書。如今沒奈何,把你僱在間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幾錢銀子,你又有現成飯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

這段話幾層意思,王冕媽說得很清楚:一是表明自己主觀上並不想這樣;二是說明情況:有寡婦持家只出不進的原因,也有年歲不好柴米貴社會通貨膨脹的原因,還有自己付出的努力,典當變賣,做針黹,入不敷出,供養不起了;三是提供出路,給人放牛。

孩子讀書是大事,王冕媽無力承擔,並不焦慮憂憤;與兒商議,也並不隱瞞,如實告知家庭面臨的困難;讓兒子給人家放牛,也是教他去承擔起家庭和生活的責任。語言表達拿捏得很精準,態度上不僅有母之難,也有母之慈,更有剛強和豁達,同時,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的生命聯結感很強烈,就是說,給我們的感覺,這對母子的命運和感情,都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

范進呢?出場的時候五十四歲了,還在讀書考秀才。

可能他早期家境稍好一點,也可能父親死得晚些,他得以多讀幾年書。中了秀才,丈人叫他收心,趕快就業,去“尋一個館”教書,可見他此前一直未曾謀事,只專業在家讀書。他去參加鄉試回來,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把老母親“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叫他趕快去集上賣雞買米煮粥吃。

困窘至此,一家子柴米油鹽吃穿用度問題誰來解決?老母親可能養幾隻雞換點錢,妻子可能會做點針線,這些小打小鬧不濟事,很大程度上,范進一家的生活,要靠老丈人胡屠戶接濟。

且看范進中了秀才後,胡屠戶來賀他,卻是居高臨下教訓了他一頓:“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范進向他盤纏去鄉試,又被他一通罵:“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在當時,屠戶的社會地位比讀書人低賤得多,是誰給了他這樣的勇氣?歷年來不斷接濟,才會這樣以救世主的姿態來教訓女婿。

這樣的生活背景下,范進的媽,對兒子讀書是什麼態度?

書中沒有寫,但很多時候,不寫也是一種寫。讀者稍微動腦子想想,就能得出自己的判斷,因為,現實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范進一直在讀書考試,考了二十多次秀才(明代考童生,三年能考兩次,也就是說,他考了三十多年),范進媽是沒有干涉的。

也可能是干涉不了。有讀者說,古代不是很講究孝道嗎?孩子能不聽媽媽的話?

有道理,但是古代婦女地位低,“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男人死了,其實還不能當家做主,還要聽兒子的。所以,也可能是范進自己一心求功名,不顧他媽死活。

人生有很多不得已,家庭的牽制就是其一,然而,當命運把你擺在那個位置上,如果只考慮自己也說不過去。家庭遇到困難,總有人要做出犧牲,不是你,那就會是你的親人。所以,如果這個時候只考慮自己,顯然是自私的。

如果范進是自私的,那麼,范進的媽為兒子做出了犧牲,她就是偉大的嗎?

也並不一定。

范進能大半輩子不工作專業讀書,是付出了人格尊嚴為代價的(常被屠戶丈人罵得狗血噴頭),而且,是連帶著家人一起承受歧視。世間事其實很公平,要想得到接濟,就要忍受精神上的凌辱。孰輕孰重?要看自己怎麼想,怎麼選擇,這就是人不同的價值觀。

想想現實生活中那些“苦孩求學”的故事,極端的做法背後,往往是一個極端的父母。孩子對父母的壓榨,大多是得到了父母的溺愛和允許,深究起來都源自父母內心的貪慾。

如果為了遙不可知的功名,就允許孩子把一家人的生活拖入困境,就情願仰人鼻息、受人凌辱,那麼,天長日久,必定內心扭曲,即便功名到來,也不見得就能享受得住。范進中了舉,高興得發了瘋,要靠丈人打嘴巴子才醒轉來;范進的媽享受了三天富貴,如在夢中,竟然高興得死去了。范進後來做官,作者沒有多寫,但很大程度上,范進不會是一個好官,他的靈魂早已經扭曲,你看他收受張鄉紳送來的銀子、房子,應對多麼圓滑自如——這個人內裡已經壞掉了。

所以,在對待孩子讀書的問題上,兩位媽媽的不同,根源還在於貪慾上。

再看看待人接物。

縣令來訪王冕,老太太一個貧寒的農婦,大大方方回話,幫兒子拒絕,不卑不亢。

范進中舉發瘋,他媽就在家裡哭。

最根本的,還是對待功名的態度:

王冕要出門避禍,他媽大力支援,說兒子賣畫積聚了幾十兩銀子柴米不愁,身體還硬朗,叫他不必牽掛。臨終之際,瞭解王冕性情高傲,一再吩咐他不要出去做官。

范進一家搬到張鄉紳送的新房子裡,丫鬟僕婦都有了,擺了三天酒。第四天老太太還如在夢中,“把細磁碗盞和銀鑲的杯盤逐件看了一遍”,確認了這一院子的東西和僕人都屬於自己了,哈哈大笑道:“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聲,竟然就歡喜死了。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作者在開篇就已經揭破對功名的態度。

母親節來了,母親在接受兒女的祝福之餘,也要想想,自己是個怎樣的媽。

TAG: 范進王冕讀書功名屠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