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頭南下亞洲象:正嘗試投食引導它們過江或繞路回保護區

截至6月19日上午,從勐養子保護區出發,往南遷徙的“小缺耳家族”,仍因幼象無法渡過羅梭江,停留在西雙版納植物園內活動。19日,雲南西雙版納保護區管護局科研所正高階工程師郭賢明告訴記者,目前園內的珍稀物種暫未被破壞,“我們正嘗試以投食的辦法引導它們過江或繞路回保護區。”

另據云南北移亞洲象安全防範工作省級指揮部6月19日通報稱,北上的“斷鼻家族”有持續南移的趨勢,目前象群在玉溪峨山縣大龍潭鄉範圍內活動。而它們何時返回家園,專家也無法做出準確預測。

15頭大象:原路返回勐養子保護區的可能性較大

“兩個家族離開保護區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15頭象走那麼遠沒有預料到。”郭賢明告訴記者,北上的“小斷鼻家族”與南下的“小缺耳家族”以前都生活在西雙版納勐養子保護區,也都在去年離開保護區。

據郭賢明介紹,一頭成年的亞洲象每天需食用200公斤左右的食物,因此它們每天需要花費17-18個小時左右尋找食物。而近年來,保護區內亞洲象的數量不斷增加,勐養子保護區能容納象群的數量有限,所以象群階段性的外出已成常態。

“一段時間,幾十頭甚至上百頭野象集中在勐養保護區內覓食,一段時間過後,這個地方吃完了,它們就分散開來,去別的地方找吃的,等吃過的這片地方長出草,它們又回來了。”而15頭象離家出走到普洱,在郭賢明看來,是預料之中的事。他說,象群經常出走又回來,因為普洱的自然條件和環境與勐養保護區類似,所以他們去到普洱並不讓人奇怪。

但是15頭象北遷長達500公里,確實超出了他的預想。

象群是否會一路南下回遷到勐養子保護區,郭賢明迴應稱,目前暫不能確定象群會南遷回勐養,但他個人預判象群原路返回勐養子保護區的可能性較大。

郭賢明說,當下,滇北正處在雨季,野外食物還較為豐富,但畢竟那個地方的生態大象並不熟悉,植物種類與西雙版納的也不樣,有一些植物它們並不能區分是否能食用。“所以從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來看是較少的,但也還能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冬季的到來,大象可食用的野外植物會越來越少,食物的匱乏加之氣溫的降低,就很有可能會使得它們原路返回西雙版納保護區。”郭賢明說,一般來說,象群開闢新的路線的可能性不會太大。

17頭南下亞洲象:正嘗試投食引導它們過江或繞路回保護區

“斷鼻家族”在草地間覓食

而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如果北上象群長期在外遷徙,且在無法在冬季來臨之前返回保護區,那麼它們將會面臨種群滅絕。關於這個觀點,郭賢明說,這並非危言聳聽,但種群的滅絕要先經歷長時間的種群退化,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如果北上象群如果長期在外,與其他象群沒有交流,那麼這將會出現長期的近親繁殖,而近親繁殖就會造成種群的退化。“這種情況下,小象的死亡率會特別高,也會帶來很多先天性的疾病,而能存活下來的小象其體質也會比雜交的小象差。”

17頭南下大象:江水阻隔無法返回

去年3月“小缺耳家族”從勐養子保護區出發一路南下。從“小缺耳家族”的行徑的路線來看,它們經過基諾鄉,在勐罕鎮停留半年左右的時間,後進入到勐侖保護區,在保護區停留兩三個月後一直往南遷移到勐侖植物園,又從植物園進入到勐侖保護區的綠石林片區,透過綠石林片區達到勐臘縣關累鎮,最後又從關累鎮返回到勐侖植物園。

“我們預判它們是想返回勐養保護區,但中間要渡過湍急的南班江(也稱囉梭江),它們幾次嘗試過江,但因為裡面有一頭今年才出生的小象,小象幾次被江水衝跑,所以它們至今未能過江,還停留在植物園中。”郭賢明說。

17頭南下亞洲象:正嘗試投食引導它們過江或繞路回保護區

“小缺耳家族”

如何幫助“小缺耳家族”渡過南班江或另尋路線返回勐養子保護區?郭賢明指出,如果能幫助“小缺耳家族”渡過南班江,那麼它們將能快速回到勐養子保護區。 如果不過江,選擇繞路,那麼引導難度會加大。“因為過江的那條線路象群是熟悉的,如果繞路,它們到了未知區域,那麼遷回保護區的時間也會更長。我們一直在商討,怎麼幫助引導它們過江或者是讓象群根據我們規劃的路線繞路回遷,但我們的思路不等於象的想法,它們不一定按照我們的思路來走。”

據勐養管護站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囉梭江上有幾座石橋,大象可以透過,但是它們從未從橋上走過,可能出於安全考慮,一直未嘗走橋過江,而小象又尚未成年,所以無法渡江,如果透過投食引導它們過橋也是較可行的路徑,但依舊不知道大象的想法是什麼。

目前引導象群回遷的工作人員已經嘗試採用投食的方式引導它們,至於效果如何還需要觀察。截止到6月19日上午,象群仍停留在勐侖植物園。植物園的相關工作人員也相應地在植物園內的科研基地周圍建起防象設施。目前,植物園中的珍稀植物未遭到破壞。

開屏新聞記者  鄧建華  見習記者  熊麗欣

TAG: 保護區象群賢明它們小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