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王位傳承,為什麼要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呢

古代立嫡長子,這是有來歷的一件事,並不是無緣無故得來的一個慣例。

嫡長子繼承製,是我國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也就是說,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古代的王位傳承,為什麼要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呢

一,西周時的宗法制度

早在西周時期,天子的王位就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

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

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的目的,就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古代的王位傳承,為什麼要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呢

《大明令·戶令》規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廕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量半分;如無別子,立應繼之人為嗣,與奸生子均分;無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

二,大一統國家的需要

在我國古代,立嫡長子的制度,對於封建大一統王朝,的確起到過非常積極的作用。我們知道,古代帝王,妻妾眾多,如果沒有一個良好、有效的宗法制度,勢必造成“王位”的胡亂爭奪,導致一系列亂局出現。

假如沒有這個制度,誰都有權繼承王位、爭奪王位,在當時沒有民主、法制等配套措施的前提下,只靠倫理和道德束縛,是遠遠不夠的。勢必出現“皇位輪流坐,明天到我家”的現象。那這個社會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地安定下來?結局無法想象。

古代的王位傳承,為什麼要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呢

三,嫡長子的統領作用

嫡妻,也就是一個家庭男主人的正妻。按照封建時代的規矩,正妻,是家族中長輩經過精挑細選決定下來的,絕不是胡亂娶來的。她得經過三從四德等封建倫理、道德的篩選,要成為家庭女人中的楷模,必須有示範、引領作用。因此,嫡妻符合優選原則。那麼,正妻所生育的第一個兒子,也自然符合優生優育的條件。至於他的弟弟,一般來說,畢竟小,對於長兄的話,也容易聽進去,這就是嫡長子的作用。

四,有利於國家統一

古代的王位傳承,為什麼要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呢

立嫡長子當王,或者立嫡長子繼承家業,可以避免亂局發生。比如在西周時期,儘管分封了很多諸侯國,但是,嫡長子掌握著朝廷大權,所直接管理的國土也是最大的。其他兒子儘管也有自己的封地,畢竟都不大,便於中央政府節制。

即使有些庶子在地方上心懷異志,起兵造反,由嫡長子掌握的中央政府,可以調動和掌控的強大力量,足以消除這種不安定的因素,也可以很輕易地消除任何勢力。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裡,只有一箇中國得以能夠延續下來,而沒有四分五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現實中血的教訓

古代的王位傳承,為什麼要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呢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實,一個王朝,只要是弟弟掌握了政權,總是睡覺都不安生,總感覺他哥哥備不住哪天就要了他的命,篡了他的位置。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由於他父親李淵舉棋不定,一會兒認為二兒子李世民有做太子的功勞,一會兒又覺得大兒子李建成本來就應該當太子————結果,導致兄弟反目,釀成玄武門慘禍。

其實,即使李淵當初沒有讓李建成當太子,只要他立李世民為太子,其結果也是一樣,李世民即位以後,肯定首先會殺了他的哥哥李建成。

六,關於賢明的話題

至於題主說的賢明,這是一個很不好衡量的條件。

皇家兒女多,每個人的脾氣性格都不同。你究竟以什麼標準來確認他們是否賢明呢?

古代的王位傳承,為什麼要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呢

比如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據說曹操喜歡曹植,不太喜歡曹丕。但最終曹操仍然還是傳位給了曹丕,這是非常正確的。有人對此不贊同,認為曹植賢明,曹丕暴烈。這顯然是婦人之見。

曹植,儘管才華橫溢,遠超哥哥曹丕,但他性格懦弱,做事不果敢,加之做人喜歡隨心所欲,沒有定力,這是做帝王最忌諱的。人們常說:“六根不定,輸得乾乾淨淨。”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假如曹植坐上大位,恐怕曹家王朝就連李煜的南唐都不如,玩不了幾年就沒了。

只要大位沒有確定,只要是個腦子正常的皇子,只要他有意爭奪大位,誰不會裝一下賢明?

古代的王位傳承,為什麼要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呢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選拔賢良的制度,必然導致許多不合適的人被弄到關鍵位置上。這些人上位以後,不但不可能為社會做貢獻,不為老百姓服務,倒也罷了,而且還胡作非為,橫行霸道,危害社會。

有一句話說得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一個皇帝和一個王爺,永遠也不會站在同一個水平上看問題。站在皇帝的高度上,和站在一個王爺的高度上,看問題也永遠不可能完全相同。因為認知度不同。

比如大明王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即位以後,就展開了凌厲的削藩政策。他為什麼削藩?因為藩鎮割據已經威脅到了大一統王朝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

作為一個藩鎮,朱棣第一個不同意,而且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反對削藩。然而等到朱棣篡了侄子的大位以後,進行的削藩政策竟然比侄子當政時還厲害。

古代的王位傳承,為什麼要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呢

一個王爺和一個皇帝,想的也永遠不會一樣。我們究竟該怎麼劃分賢明和不賢明?這個真不好說。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大多數嫡長子都並沒有表現出他們的不賢明。

倒是有很多沒有傳位給嫡長子的朝代,統治很不理想。比如秦朝,看似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只傳了兩個皇帝秦始皇、秦二世就斷檔了。

假如秦始皇死後,嫡長子扶蘇即位,或許又是另外一個樣子。至少秦朝不一定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滅亡。

再比如隋朝,楊堅廢長子楊勇,改立次子楊廣,結果怎麼樣呢?好好的一個王朝,也只傳了兩代就消失在歷史長河裡了。

古代的王位傳承,為什麼要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呢

七,結論

當然,不管哪一種制度,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肯定也會有一些弊端和不足之處。對於立嫡長子制度,現代人可以認為它不科學,不符合優勝劣汰原則,但在封建社會,它的確有著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另外,我國有一句話叫作“合則立,分則豫”,一種制度只要有利於團結,有利於社會安定,有利於百姓安居樂業,即使有一些不足之處,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TAG: 嫡長子賢明曹植繼承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