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問我能不能夜觀天象、指點天氣?搞天文的表示,這真不會|戴昱

2022年8月27日,“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第38期“宇宙漫步指南”演講現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戴昱帶來演講:《星系也會“吃”東西,有的吃了還“吐”》。

戴昱演講影片: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星系也會“吃”東西,有的吃了還“吐”| 戴昱 我是科學家38期”,“vid”:“r33619ynluj”,“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15395151027_640480/0”,“desc”:“”})

大家好,我是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戴昱。

我是做天文觀測的。很多人聽到我的職業就會問我:戴昱你是不是特別浪漫?經常週末跑到野外去,抱著心愛的望遠鏡、衝著天空一望就是一宿?更有甚者還會問,你是不是晚上會抱著寶劍去天文臺,跟諸葛亮一樣借東風?或者,夜觀天象,指點明天的天氣?

當然不是。真正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大多數時候就是坐在臺子前,對著一堆電腦,它們有除錯望遠鏡朝哪的,有直接顯示星空的。有些大型望遠鏡,還需要很多人一起協同觀測。這些跟浪漫是一點都不搭邊。

而這些才是我們真正的日常。

總有人問我能不能夜觀天象、指點天氣?搞天文的表示,這真不會|戴昱

但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是在通往望遠鏡的路上。地球上最好的幾個天文臺,周圍有非常好的風景。比如夏威夷的Mauna Kea,周圍有火山岩堆起來像馬蹄一樣的路;智利的ALMA,北部觀測條件非常好,季節合適的話,路上可以看到鹽湖,鹽湖上甚至可以看到火烈鳥;還有我們國家的“天眼”,周圍非常的青翠;青海的冷湖天文臺,也是一個觀察條件非常好,風景非常優美的地方。

總有人問我能不能夜觀天象、指點天氣?搞天文的表示,這真不會|戴昱

那天文學研究的到底是什麼呢?以前中國的小朋友有一本開蒙用的書《千字文》,一上來,八個字撲面而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宇宙兩個字分開來,“宇”代表的是空間,“宙”代表的是時間,天文學就是研究空間和時間的一個學科。

《千字文》接下來八個字更有意思:“日月盈仄,辰宿列張”。講得是日月盈虧,還有天穹上的天體分佈。天體有很多的型別,最小的是衛星,比如月亮,衛星繞著轉是行星,比如地球,地球再往上是恆星,比如太陽,很多恆星的集合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星系。所有在星系引力場裡的恆星、塵埃、氣體,包括暗物質、暗能量,都屬於這個星系。

我們身處的銀河系就是星系,裡面有千億顆恆星,我們的太陽並不在銀河系的中心,而是距離中心有兩萬多光年。這是什麼概念?一光年是光在一年裡面傳播的距離,大概9萬億公里,或者是6多萬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所以天文學研究,是真正穿越時空的旅行。

下面這張圖裡的M33和M31都是星系,其中M31是仙女座星系,M33是人類肉眼能看到最遠的星系,大概離地球300萬光年。NGC752雖然長得很像星系,但其實是疏散星團。

總有人問我能不能夜觀天象、指點天氣?搞天文的表示,這真不會|戴昱

仙女座星系M31 | Astrosurf

那麼怎麼區分到底是星系還是疏散星團呢?這就涉及到一個紅移的概念,有紅移的基本都是星系。

先來解釋一下紅移,大家聽過救護車從身邊開過嗎?它的喇叭從遠到近,又從近到遠,聲音的頻率會發生很大變化。靠近時聲音很急促,遠離時聲音被拉長,這種頻率的變化就分別對應著天文學中的藍移或者紅移。一百年前,哈勃發現了宇宙是持續膨脹的,也就是說,我們和星系之間的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些星系在遠離,有一些則在靠近,遠離我們的星系就有紅移,反之靠近我們的就是藍移。

我主要關心的領域是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星系是怎麼產生的呢?這要追溯到137億年前宇宙誕生的時候:大爆炸發生後,宇宙經歷了超光速的暴漲,密度的擾動會造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微波背景輻射,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澱,擾動到一個密度比較高的值後,第一批恆星就慢慢形成了,慢慢地恆星又形成了星系。

在我看來,宇宙的演化過程跟《莊子》裡有一段話說得很相似。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忽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就是說,在“倏忽”,也就是時間的作用下,宇宙渾沌的狀態結束了,慢慢地整個宇宙變成了有七竅、有結構的一個狀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發現最早的星系是多早以前嗎?135億年前,這是2022年7月剛被打破的記錄,是韋布望遠鏡的第一批結果。韋布才剛剛執行不久,在接下來的幾年甚至幾個月以內,這個記錄很有可能還會被再一次打破。

我們還發現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類比。下面這兩張圖左邊是中國的地圖,展示的是城市晚上的燈光,右邊是觀測到的宇宙大尺度結構。如果把城市和星系放大來看,會發現它們之間很相似,都有明顯的聚居行為(星系團和城市群)。而且,兩者之間不僅是結構上的相似,形成原因也有相似性——都是因為人口密度或者恆星密度達到一個極限值後,就出現了城市或者星系。

總有人問我能不能夜觀天象、指點天氣?搞天文的表示,這真不會|戴昱

城市燈光 | NASA/Max Planck Institute

關於星系與人類社會,我的好友天文學家王濤博士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論述:“人們向大中城市的聚居行為,很大程度上可以用類似引力的特性描述,如城市吸引力與大小成正比,與距離呈反比。”

還有一個有趣的類比:當恆星的密度在一個星系裡越高,這個星系生長的速度就會變慢,這跟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生育率下降是類似的。

這些類比很有趣,但需要澄清一點:它們絕對不是科學論證。但是,歸根究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相似性呢?因為不管是天文學還是社會學,都是透過研究複雜系統,來描述研究物件行為方式的科學。所以有時候,科學家會透過類比,尋找不同的學科的聯絡,有時會得到不少研究靈感。

繼續說回星系。我最關心的是星系的演化,也就是它的成長。它怎麼長大呢?其實,跟人類很像,

星系的成長需要“吃”東西

,而且星系的“吃”還分兩種。

第一種方式是相對緩慢的,從周圍環境中吸取物質,然後慢慢消化,變成了恆星。那麼,如何衡量一個星系“吃”的多少?一般用恆星質量來衡量,恆星產生得越多,質量增加得就越多,也就是“吃”得越多。

第二種方式的“吃”發生在星系的中心,也就是黑洞。現在幾乎所有理論和觀測都認為,大質量星系中心存在密度很高的核球,核球的中心是超大質量黑洞,這樣才能把整個星系透過引力束縛在一起。經過接近10年的觀測,天文學家發現在銀河系的中心,人馬座α裡,所有的恆星都圍繞著一個點在運動,這個點就是它質量的中心,也就是銀河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為什麼說它是超大質量呢?因為它大約有400萬個太陽那麼重。這個發現在2020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黑洞在不停地吃東西,而且它吃的東西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吸積盤,相當於物質在黑洞周圍排著隊,等待被吃掉。

但是在排隊等待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物質的質量直接被轉換成能量了

,著名的質能轉換公式E=MC2就是在描述這個過程。

當質量都變成了能量,這些能量會發出巨大的光芒,讓這個黑洞看上去非常亮,以至於整個星系的光芒都被黑洞所遮掩了,所以在我們眼中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明亮的恆星,但實際上它是星系,這種星系叫類星體。

總有人問我能不能夜觀天象、指點天氣?搞天文的表示,這真不會|戴昱

類星體中心的塵埃環與吸積盤 | STSCI & NASA

類星體因為“吃”東西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不能很好地吸收,經常會“吐”。這裡的“吐”指的是

物質在還沒有進入黑洞前就被推出去了

。根據被推出去速度的快慢,分為高速的噴流,以及慢速的外向流。噴流的速度非常快,一開始甚至接近光速,所以噴流的尺度可以到達星系大小的幾倍、幾十倍,甚至幾千倍。而外向流噴出來的物質速度不大,就會在黑洞周圍,形成像小泡泡一樣的形狀。

星系形成的途徑,除了“吃”,還有一種就是

星系併合

:兩個星系很靠近時,會受引力吸引,彼此在引力作用下,慢慢地經過幾個回合,併合成一個星系,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生長方式。

透過觀測,我們發現宇宙中很多星系並不是孤立的。在它周圍可能就有一個夥伴,或者它可能正在進行併合。比如下面的NGC2623,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併合星系,可以看到它的形狀像兩朵玫瑰花的花心觸到一起。花心正發生著劇烈的“吃”,所以很多恆星產生了,圖中藍色的小點都是新的恆星。但是,它的花徑又被甩出去了,這是星系在“吐”,形成了兩個潮汐尾。即使被“吐”出來,潮汐尾上也還在進行著“吃”的過程,有很多藍色的小點,也就是新的恆星在誕生。

總有人問我能不能夜觀天象、指點天氣?搞天文的表示,這真不會|戴昱

併合星系NGC2623 | NASA/Chandra/HST/CFHT/Spitzer

下面這張圖是斯蒂芬五重奏,是由5個星系組成的集團,其中4個正在進行四人舞。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也在不斷地“吃”和“吐”。

總有人問我能不能夜觀天象、指點天氣?搞天文的表示,這真不會|戴昱

斯蒂芬五重奏 | NASA/JWST

根據預測,我們的銀河系和仙女系在未來也可能會併合。不過不用擔心,那將是40億年後的事了。即使真發生了,併合對太陽系和地球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這是因為恆星和恆星的距離在星系中非常大,比如,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我們約4光年。我們可以把兩個星系,想象成兩個方隊的小朋友,每個小朋友都佔據了半個操場,如果他們閉上眼朝著對方衝過去,碰到彼此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說,在星系併合時,恆星直接毀滅的機率也很低。

相比於人類的時間尺度,天文學研究的尺度非常大,很多天文學家預測會發生的事,等真正發生時,人類可能都不存在了。

那為什麼還要研究天文學?2500年前,戰國時代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好奇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之一,即使人類的壽命有限,無法和宇宙廣袤的空間、綿長的時間相提並論,但人類的好奇心和思想可以。

孔子的肉體早已不在了,但他的這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在2500年後還被人類傳誦,而這就是思想和好奇心的力量。

謝謝大家!

監製&策劃:吳歐

作者:戴昱

編輯:小販兒

總有人問我能不能夜觀天象、指點天氣?搞天文的表示,這真不會|戴昱

TAG: 星系恆星宇宙黑洞併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