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要安排關羽死後顯靈還魂這樣的情節?

《三國演義》是一本比較精彩的章回體歷史小說,作者羅貫中透過各個軍閥集團之間的爭鬥,人物刻畫,生動形象的描述了東漢末年的動盪與黑暗。不過,亂世造英雄,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各路英豪在這個舞臺之上綻放光彩,今天我們不聊其他人,我們來說一說,對後世影響比較深遠的關羽。還有我們本篇只聊演義,不談正史。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要安排關羽死後顯靈還魂這樣的情節?

關羽(161-220),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忠絕”、“義絕”的形象,

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一直被後世傳為佳話,這些都是講述生前之事,但是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可能都有印象,書中竟然還寫道,其死後顯靈還魂,而且還不止一次,我們不管歷史中是否真的有這種事,那麼作者這裡安排描寫用意何在呢?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要安排關羽死後顯靈還魂這樣的情節?

《三國演義》通篇對此描寫共有七處:

第一第二處

是在玉泉山,先是含冤高呼“還我頭來”,後被普淨和尚點化,皈依佛門、

第三處

是在東吳慶功會追魂呂蒙復仇、

第四處

是在洛陽怒目驚嚇曹操,差點把曹操嚇死、

第五處

是託夢給劉備、

第六處

是助關興尋仇殺潘璋,奪回了青龍偃月刀、

第七處

是顯聖殺退羌兵,幫助關興脫困。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要安排關羽死後顯靈還魂這樣的情節?

有復仇的,有幫助後人的,有回魂會見老友的,那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

故事情節,所佔篇幅來看,說關羽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之一,這個大家應該都認同吧,生前忠義無雙,實力非凡,而且是作為褒劉抑曹的作者筆下的正面人物,被偷襲一下子就死掉,有點虎頭蛇尾的,畢竟從開篇就存在的角色,嘩啦一下子從最高處掉下了,讓讀者接受不了,後面也難寫,有始有終,加上一些死後的篇章,既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突出主角,也符合整本書的發展需要。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要安排關羽死後顯靈還魂這樣的情節?

其次從《三國演義》成書的時間來看:

作者羅貫中是生活在元末明初那一時期,統治者為了自己的需求,再加上古人對儒家仁義禮智信追求,對關羽有了很多褒封:“由侯到王,由王到帝,由帝到聖,由聖到天”民間早已經有關帝廟以及各種傳說祭祀,作者只是加以系統的整理,使其更加符合民間的說法。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要安排關羽死後顯靈還魂這樣的情節?

最後從《三國演義》的影響力來看:

寫書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能有影響力,就是為了能夠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只有讀者認同了,書才能有影響力,才會有更多的人來讀,畢竟關公在那個時候已經成神,在民間傳說無數,這樣寫容易引起讀者共鳴,反之,他得不到多數人的認同也就罷了,甚至是還有可能會招來罵名,而且也得符合統治者的需求,崇尚儒學,推崇忠義,你要搞些亂七八糟的就很有可能,統治者也認可了,也就不會把《三國演義》列為禁書,流通不了。最後,也表達做人就要像關羽一樣,忠義無雙。死後都受益,偷襲啦,內心惡毒啦,這些小人是沒有好下場的。所以才得這樣寫。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要安排關羽死後顯靈還魂這樣的情節?

我們不管,這些傳說真假,《三國志》陳壽對其的評價是恰到好處的:

《三國志》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 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其實,按照三分實,七分虛的套路來看,我們也別把《三國演義》就當真實的歷史來讀。雖然我也很崇敬“武聖”關公,這是我們的信仰。但是我們也得知道《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是不符合歷史上那個真實的關羽的。僅此而已,也就足夠了。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涉及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TAG: 三國演義關羽作者認同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