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殺范蠡文種,並非“狡兔死,走狗烹”,只因兩人的特殊身份

楚人范蠡和文種,在楚國多次被吳國打敗後,兩人為何投奔當時的越國,真正的目的是什麼?范蠡文種並非平庸之輩,是有才華的楚國人。越國國力不及楚國,以兩人的才華不投越國,另投其他國家照樣可以,但事實的選擇,兩人投奔落後的越國。

從楚國投奔越國後,范蠡文種一直無聲無息,直到夫椒之戰後,二人的智慧改變越國現狀,為什麼兩人能在越國忍受十多年的默默無聞?越國滅吳後,范蠡離開越國,臨走時,留書和文種說出:“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范蠡的言語,是在說勾踐的本性,還是在敗壞越王勾踐的名聲?

勾踐殺范蠡文種,並非“狡兔死,走狗烹”,只因兩人的特殊身份

在越國多年,既然范蠡早已知曉勾踐本性,為什麼不投其他明主,還留在越國效力。范蠡只想在越國展示才華,得一個青史留名?真的如此簡單?

問題太多,怎麼解釋這些不知的疑問?其實不難,范蠡文種並不是普通人,也就是說,兩人不是普通的楚人,真實身份被史書隱藏很深,他們是楚國的官派人員,助越抗吳的使者。

楚國不敵吳國多次戰敗,楚國會扶持越國拖住對方,實行計劃的人是楚人范蠡文種?吳國獲得晉國扶持,快速崛起,在戰爭中擊敗楚國,那這和范蠡文種投奔到越國有沒有關係?楚吳兩國爆發六次戰爭,都是楚敗吳勝,被吳奪取十多座城邑。楚國被擊敗時,范蠡文種投奔越國,不找其他國家,二人應該是楚國派來援助越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越國國力牽制吳國。

勾踐殺范蠡文種,並非“狡兔死,走狗烹”,只因兩人的特殊身份

才華不錯的兩人,待在越國默默無聞十多年,越國有亡國危機時,才得到重用。十多年的默默無聞是越國不重用兩人才能,史書沒有記載范蠡文種投越後的事,和不被重用有關。勾踐繼位後,越吳兩國爆發夫椒之戰,面臨亡國時,二人的才能被重用,越國發生變化。

史書記載,以兩人的才華,到哪個國家都會被重用,不必投越,投奔越國後,才華毫無用武之地,為何如此?更合乎邏輯的解釋,范蠡文種是來幫助越國的楚人,越國君主自然不會信任,同時,更不重視兩人才華。

勾踐殺范蠡文種,並非“狡兔死,走狗烹”,只因兩人的特殊身份

當越國有亡國危機時,越王勾踐非常需要他們的幫助,楚國同樣需要越國不亡,所以范蠡文種竭盡全力幫助此時的越國。如果越國滅亡,形勢會對楚國不利,失去越國,也無牽制作用,形勢變化越來越不佳,越國還在,牽制就在,形勢不會變壞。

范蠡文種投越的目的,如果是為了建功立業,然後決定投奔越國,早知道勾踐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君主,提早離開越國。不應該在越國待長久時間,滅吳後,范蠡突然離開,最合理的解釋是范蠡文種揹負重任,才在越國待了很久。正因為重任,看透勾踐時,兩人一直在越國這裡,從未離開此地投奔其他國家。

范蠡走前留信給文種,信中內容:“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范蠡的話,是在敗壞勾踐的名聲?已經知道勾踐的為人,又不提前離開,不告訴文種勾踐的本性如何。

勾踐殺范蠡文種,並非“狡兔死,走狗烹”,只因兩人的特殊身份

春秋時期和封建王朝不同,不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後世的封建王朝就如此做。范蠡的話目的是敗壞勾踐的名聲,吳亡之後,越國成為楚國的心腹大患,范蠡是楚人,不希望有才華的人投奔越國,勸說文種離開這裡,亦是勸說有才華的人不要投越。

吳國在時,雙方利益相同,吳滅,由好變成敵人,越王勾踐並不是狡兔死,走狗烹,是為國家的利益,范蠡文種投越目的,正是在這。

TAG: 越國范蠡文種勾踐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