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勳家族共出了261個官,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人中竟無一貪官

孟子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將這句話用在山東諸城劉氏家族身上最合適不過了。劉氏家族即劉統勳、劉墉家族,他們家一共出了兩百多個做官的,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兩百多個劉家子弟中,竟無一人是貪官汙吏。

我們知道,清代不是盛產清官的王朝,說十官九貪可能有點誇張,但貪官的數字至少佔了一半以上。劉氏家族的這兩百多個官吏當中竟無一害群之馬,可以說是清代官場中的一個奇蹟。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劉氏家族子弟如此清廉呢?兩個字概況就是——家風,四個字概況就是——道德傳家。

劉氏家族從明晚期至清末,共出了11個進士、42個舉人、149個監生、59個庠生,共計261個科名。尤其是劉家的第七世劉棨,他生了十個兒子,個個都是有才之士,被譽為“十子成才”。他的十個兒子中,八個中舉人,八個舉人中又有三位中進士,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劉統勳。

劉統勳家族共出了261個官,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人中竟無一貪官

劉氏家族第一個入仕為官的是劉必顯,即劉統勳的爺爺。他做官就十分廉潔,在他督理中南倉時,以身作則,在衙門內種蔬菜自給,常常數日不食肉,物質生活節儉樸素,不追求錦衣玉食。正是劉必顯的這種作風,奠定了劉氏家族後世的清廉傳家。

劉統勳是劉家官職最顯赫的(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曾被乾隆帝稱為“真宰相”。他身居高位數十年,以清廉自厲,朝中無人敢去登門賄賂,他的宰相府上竟然門可羅雀,連乾隆都對她的清廉儉樸讚不絕口。其後的劉墉、劉鐶之、劉喜海等人都官居高位,但都繼承了劉氏清廉的家風,身後除了書卷以外別無他物。

劉氏子弟在外為官,許多甚至都清廉到了貧窮的地步,如劉棨,從寧羌州的知州離任,回鄉奔母喪時,竟然連路費都沒有。最後還是靠四弟劉棐賣掉自己的良田才得以回鄉。而另一位劉氏子弟劉塒在任上病逝,連棺材本都沒留下,還是靠著同僚們資助才得以魂歸故里。

劉統勳家族共出了261個官,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人中竟無一貪官

以上的這些絕非是個例,而是是普遍現象。劉氏家族二百餘位為官子弟,全都能秉持家風,清廉持正。很難想像,這樣的家族集體鑄成的這股清廉之氣得有多大的感染力,在封建社會歷史上極為罕見。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僅以家風來影響家族後人,顯然又有些蒼白。畢竟為官清廉是個很高的標準,要想終其一生履行絕非易事,當官為財本是天性,至少要在物質生活能夠保證的基礎上才能做到。

顯然,劉氏家族在這方面也是十分注重的。為了讓家族中的為官者沒有後顧之憂,劉氏家族在祠堂後面設有劉氏義舍,一是給那些在外為官卻貧不能置產者退休後居住,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底氣;二是免得本族親人為衣食發愁,遭世人恥笑。

劉統勳家族共出了261個官,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人中竟無一貪官

我國在宋代以後,為本族貧寒學子提供就學機會的義學、為贍養族人或貧困者而設定的義田,甚至為過往行旅免費提供食宿的義舍都屢見不鮮,但這種專門為給貧困歸裡的仕宦子弟準備的“義舍”卻十分罕見,從已知史料中僅有劉氏家族有此記載。

有了義舍作為保障,劉氏子弟在外為官就沒了後顧之憂。清代官場有一個現象,很多官員人生大部分時間裡都能保持清廉的作風,但到了離任之前,卻容易出問題,往往會乘著最後的機會撈上一點,理由無非是讓自己退休後生活有所保障,又或是為了給子孫後代留點積蓄。

劉統勳家族共出了261個官,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人中竟無一貪官

劉氏家族在竭力保持家風的同時,又給在外當官的貧困者設立了義舍,保障了他們的物質生活,這無疑也為他們在任上保持一貫的清廉打消了顧慮。因此,劉氏家族無論官職高低,無論任職長短,始終保持著廉潔自律,共同塑造了家族聲望。

TAG: 劉氏家族清廉傳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