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炸鍋版“網友建議專家別建議了”,到底聽誰的?

央廣網北京5月26日訊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道,多年徘徊在閒置家電榜的空氣炸鍋,在熱搜上可沒閒著。有關它的話題#專家不建議多用空氣炸鍋#這幾天又上熱搜了。

而這則“建議”卻引起了部分網友的質疑。有人表示,空氣炸鍋挺好用。還有人稱,再建議下去,啥也不能吃了,“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了”。

使用空氣炸鍋烹飪對食物有什麼影響?會不會產生有害物質?和其他烹飪方式相比,空氣炸鍋在食品安全性上如何?多久用一次空氣炸鍋算多?

在上了熱搜的這則影片採訪中,一位專家建議,一週使用空氣炸鍋1-2次沒有問題,不能夠經常去吃。這位專家指出,高溫情況下,很多營養素會流失,比如,水溶性維生素脫水,大部分就損失了;脂溶性維生素需要和油脂結合才能被人體吸收。同時,這條影片中還指出,食品中如果含有葡萄糖、果糖等還原糖和蛋白質,高溫處理時會產生一定量的丙烯醯胺等有害物質,而丙烯醯胺目前被評定為可能對人體致癌的物質。

使用空氣炸鍋烹飪食物,會損失營養素嗎?會產生致癌物嗎?只有空氣炸鍋這樣嗎?

空氣炸鍋獨自“背鍋”

以蔬菜為例,烹調加熱會造成其一定程度的營養素流失,比如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但是,高溫加熱就會這樣,而非使用空氣炸鍋加工才會產生。

對此,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專家委員會成員阮光鋒撰文表示,損失的量一般不會很多,如果擔心營養損失,可透過“多吃點”來獲得足夠營養。

空氣炸鍋利用快速空氣技術,鍋內有發熱管和風扇,發熱管被加熱後,風扇加速空氣流動,熱空氣從各個方向加熱食物,加熱器的輻射部分則滲透到食物深處。使用空氣炸鍋製作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時,不用另外放油就能得到較好的口感。很多人選擇使用空氣炸鍋也就是為了這個。

不過,空氣炸鍋在烹飪過程中確實也可能產生有害物質,比如,在高溫下烹調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時,可能會產生丙烯醯胺;高熱烹飪油脂產生苯並芘等物質;蛋白質氨基酸過熱後產生雜環胺類物質。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丙烯醯胺列為2A類致癌物,也就是對人很可能致癌,此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苯並芘在1類致癌物清單中,意味著“對人為確定致癌物”。

但是,這並不是空氣炸鍋獨有的問題。其他烹飪方式如果達到了相應的條件,也一樣。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指出,只要溫度夠高,即便不用空氣炸鍋,用明火燒烤、油鍋烹調等方式也會產生這些有害物質:“烹飪蛋白質類超過200攝氏度時會產生雜環胺類物質。烹飪油脂在快到300攝氏度時會產生多環芳烴類物質,而200攝氏度以下產生的量非常小。”

空氣炸鍋還能用嗎?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議,多用蒸、煮,少用煎、炸。但是,如果實在饞“空氣炸鍋”做的這一口焦香,淺嘗一下也無妨。

以丙烯醯胺為例,食品中的丙烯醯胺主要由遊離氨基酸和還原糖經高溫烹飪,發生美拉德反應後生成。美拉德反應的“視覺化”結果是生成的一些棕黃色物質,此外,還會產生很多香味物質。炸薯條等很多美食都繞不開美拉德反應。

範志紅指出,和油炸相比,使用空氣炸鍋的好處在於沒有額外引入過多油,但是,如果溫度達到了,它也避免不了美拉德反應和丙烯醯胺的產生:“需要控制量,但不是一丁點都不能吃。一天吃一兩款有點黃褐色的東西,問題不大。而如果一天吃很多焦香的食品,攝入的丙烯醯胺總量就可能太多。”

如果確實擔心攝入過多烹飪中產生的丙烯醯胺等物質,範志紅建議,可以嘗試透過控制食用頻次、總量以及調節烹調時間和溫度的方式來平衡口味和安全:“烤的時候溫度稍微低一點,時間短一點,做到食物表面呈金色、黃色就可以,不要到焦黃甚至發黑的程度。一週吃一兩回,平均到每天的量就比較小了,或者,每天只吃一款焦黃的食物,最多兩款。”

怎麼樣,這個建議還能接受嗎?

監製:白中華

記者:劉飛 鶴佳

編輯:楊揚 馬露絲

TAG: 炸鍋空氣丙烯醯胺烹飪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