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讀《黃帝內經》-92-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1)

【免責宣告】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92-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1)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1)

篇名與要點

調,調理、調治的意思。經,指經脈。經脈為人體氣血執行之通道,內連五臟六腑,外絡四肢百骸,凡外邪犯人,可以透過經脈而外達肢節內傳臟腑;臟腑肢體的病變,也可以波及經脈,故調治經脈能治肢節、臟腑虛實百病,所以篇名曰“調經論”。正如高士宗《素問直解》所云:“十二經脈,內通五臟六腑,外絡三百六十五節,相併為實,相失為虛,寒熱陰陽,血氣虛實,隨其病之所在而調之,是為調經論也。”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調,調治;經,經脈。本篇主要說明外邪侵入人體引起陰陽失調之虛實病理機制,指出針刺補瀉手法對調和氣血的重要意義,故名。”

原文與譯文

(原文)黃帝問曰:餘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

(譯文)黃帝問道:我聽《刺法》上說,病屬有餘的用瀉法,不足的用補法。但怎樣是有餘,怎樣是不足呢?

(原文)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譯文)岐伯回答說:病屬有餘的有五種,不足的也有五種,你要問的是哪一種呢?

(原文)帝曰:願盡聞之。

(譯文)黃帝說:我希望你能全部講給我聽。

(原文)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譯文)岐伯說: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志有有餘,有不足。凡此十種,其氣各不相等。

(原文)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譯文)黃帝說: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而發生百病。但百病的發生,都有虛實的不同。現在先生說病屬有餘的有五種,病屬不足的也有五種,是怎樣發生的呢?

(原文)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遂,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譯文)岐伯說:五種有餘不足,都是生於五臟。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由五臟所藏之神、氣、血、肉、志,組成了人的形體。但必須保持志意通達,內與骨髓聯絡,始能使身形與五臟成為一個整體。五臟相互聯絡的道路都是經脈,透過經脈以執行血氣,人若血氣不和,就會變化而發生各種疾病。所以診斷和治療均以經脈為依據。

(原文)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譯文)黃帝說:神有餘和神不足會是什麼症狀呢?

(原文)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譯文)岐伯說:神有餘的則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則悲哀。若病邪尚未與氣血相併,五臟安定之時,還未見或笑或悲的現象,此時邪氣僅客於形體之膚表,病人覺得寒慄起於毫毛,尚未侵入經絡,乃屬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原文)帝曰:補瀉奈何?

(譯文)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原文)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洩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譯文)岐伯說:神有餘的應刺其小絡使之出血,但不要向裡深推其針,不要刺中大經,神氣自會平復。神不足的其絡必虛,應在其虛絡處,先用手按摩,使氣血實於虛絡,再以針刺之,以疏利其氣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氣外洩,只疏通其經,神氣就可以平復。

(原文)帝曰:刺微奈何?

(譯文)黃帝說:怎樣刺微邪呢?

(原文)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譯文)岐伯說:按摩的時間要久一些,針刺時不要向裡深推,使氣移於不足之處,神氣就可以平復。

(原文)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

(譯文)黃帝說:好。氣有餘和氣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原文)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面板微病,命曰白氣微洩。

(譯文)岐伯說:氣有餘的則喘咳氣上逆,氣不足則呼吸雖然通利,但氣息短少。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併,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面板,而發生面板微病,使肺氣微洩,病情尚輕,所以叫做“白氣微洩”。

(原文)帝曰:補瀉奈何?

(譯文)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原文)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洩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譯文)岐伯說:氣有餘的應當瀉其經隧,但不要傷其經脈,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氣洩。氣不足的則應補其經隧,不要使其出氣。

(原文)帝曰:刺微奈何?

(譯文)黃帝說:怎樣刺其微邪呢?

(原文)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洩腠理,真氣乃相得。

(譯文)岐伯說:先用按摩,時間要久一些,然後拿出針來給病人看,並說:“我要深刺”,但在刺時還是適中病處即止,這樣可使其精氣深注於內,邪氣散亂於外,而無所留,邪氣從腠理外洩,則真氣通達,恢復正常。

(原文)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

(譯文)黃帝說:好。血有餘和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原文)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絡有留血。

(譯文)岐伯說:血有餘的則發怒,血不足的則恐懼。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併,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孫絡,孫絡盛滿外溢,則流於經脈,經脈就會有血液留滯。

(原文)帝曰:補瀉奈何?

(譯文)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原文)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洩。

(譯文)岐伯說:血有餘的應洩其充盛的經脈,以出其血。血不足的應察其經脈之虛者補之,刺中其經脈後,久留其針而觀察之,待氣至而脈轉大時,即迅速出針,但不要使其出血。

(原文)帝曰:刺留血奈何?

(譯文)黃帝說:刺流血時應當怎樣呢?

(原文)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譯文)岐伯說:診察血絡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惡血不得入於經脈而形成其他疾病。

(原文)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

(譯文)黃帝說:好。形有餘和形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原文)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譯文)岐伯說:形有餘的則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則四肢不能運動。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併,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肌肉,使肌肉有蠕動的感覺,這叫做“微風”。

(原文)帝曰:補瀉奈何?

(譯文)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原文)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譯文)岐伯說:形有餘應當瀉足陽明的經脈,使邪氣從內外瀉,形不足的應當補足陽明的絡脈,使氣血得以內聚。

(原文)帝曰:刺微奈何?

(譯文)黃帝說:怎樣刺微風呢?

(原文)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譯文)岐伯說:應當刺其分肉之間,不要刺中經脈,也不要傷其絡脈,使衛氣得以恢復,則邪氣就可以消散。

(原文)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

(譯文)黃帝說:好。志有餘和志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原文)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洩,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

(譯文)岐伯說:志有餘的則腹脹飧洩,志不足的則手足厥冷。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併,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於骨,使骨節間如有物震動的感覺。

(原文)帝曰:補瀉奈何?

(譯文)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

(原文)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

(譯文)岐伯說:志有餘的應瀉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則應補復溜穴。

(原文)帝曰:刺未並奈何?

(譯文)黃帝說:當邪氣尚未與氣血相併,邪氣僅客於骨時,應當怎樣刺呢?

(原文)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譯文)岐伯說:應當在骨節有鼓動處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經脈,邪氣便會自然去了。

文源:罾事物語

TAG: 有餘譯文原文不足岐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