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標本常見原因及對檢驗結果影響彙總

臨床檢驗工作中遇到的不合格標本主要表現在溶血、凝血、汙染、採集量不足或過多、標識錯誤等。

不合格標本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使用了錯誤的容器或新增劑;

2、使用了不恰當的採血器具,如使用規格過小或過大的針頭容器,使用過大的負壓真空管等;

3、樣本標識錯誤;

4、標本採集過程中的操作不規範使標本發生溶血;

5採血量過少或過多;

6、標本汙染。不合格標本肯定會影響檢驗結果。

一、血細胞計數和分類計數

採血不順暢、抗凝劑比例不當或混勻不徹底使得抗凝不充分導致的血液凝固或血細胞聚集,導致相應細胞計數結果的偏低;聚集的細胞還可能被儀器誤判為其他細胞數量的不準確。

末梢血採集過程中過分擠壓造成組織液混入,導致血小板的聚集,導致血小板計數值偏低,同時組織液的混入還可引起血液的稀釋。

抽血、混勻手法過於劇烈或新增物不當造成的溶血,可導致細胞計數結果偏低。在末梢血採集時,消毒劑未完全乾燥之前進行穿刺可能導致血細胞的破壞,引起計數結果偏低。

炎症浸潤部位採血導致區域性炎症細胞的混入,導致細胞形態的不正常,血細胞的黏附、聚集合並導致細胞分類計數結果受影響。

血液細胞學檢查應使用EDTA抗凝,錯誤的抗凝劑可能引起血細胞形態的變化,造成血細胞計數和分類的不準確,如草酸鹽和肝素抗凝可引起血小板數、白細胞數和淋巴細胞計數結果的偏低。

二、凝血專案

採血不順暢、血量過少引起抗凝劑比例不當或混勻不徹底使得抗凝劑不充分,導致凝血過程啟用和凝血因子的消耗。這種情況可能引起內源性、外源性凝血時間的延長以及部分凝血因子測定結果的偏低。錯誤的抗凝劑如EDTA、肝素,尤其是肝素會造成PT、APTT時間的延長;抽血不順暢,壓脈帶綁紮時間過長(不宜超過30s)引起血流淤帶或血管受損可能引起組織因子進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測定結果降低。

三、紅細胞沉降率

標本溶血、採血不順暢、抗凝劑比例不當或混勻不徹底等使得凝血啟用,血漿成分改變,紅細胞形態變化等標本採集缺陷均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紅細胞聚集,從而引起血細胞沉降率的加快。此時可能引起組織因子進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測定結果降低。

四、生化專案

生物化學主要測定人體內的離子、酶類和代謝物質。這些物質在人體不同組織、細胞內濃度差異比較大,受溶血影響大;部分物質如酶類和代謝產物穩定性差,易降解,還有化學方法本身特異性較差,易受標本中異常物質的干擾,因此生物化學專案的檢測對標本要求較高。

1、溶血:當溶血發生時,紅細胞內容物進入血漿,引起血漿成分的改變,對一些細胞內外濃度差較大的檢測專案(如穀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鉀)的測定結果造成較大的影響。

2、脂血:脂血主要是由於血清中的乳糜微粒增多引起的,因後者具有散射光的特性,對比色法和比濁法均可產生嚴重的干擾,而且這種干擾不能透過雙波長進行消除。

3、黃疸:膽紅素在400~540nm波長處有光吸收,標本放置時間過長或透過氧化劑後膽紅素還可被氧化為膽綠素、膽褐素,這些物質同樣可以引起光吸收的改變,從而影響檢驗結果,對於單波長的儀器這種影響更為顯著。

4、抽血不順暢、壓脈帶使用可導致靜脈血血流的瘀滯,造成血乳酸濃度的升高。

5、血氣分析樣品在樣本採集過程中若未排空氣或未與空氣完全隔離,則可能引起氧分壓測定結果升高,二氧化碳分壓測定結果降低。

五、免疫檢測專案

免疫學專案是透過標記或不標記的抗原抗體反應對被測物(抗原或抗體)進行測定,由於抗原抗體反應具有很好的特異性,因此測定結果受影響相對較少。然而由於免疫學檢查專案被測物含量一般較低,若樣本存在缺陷,尤其是交叉汙染,一旦發生,對結果產生的影響可能較大。免疫學測定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濁度法、酶標記顯色的方法,如ELISA和免疫印跡、熒游標記的方法、膠體金標記的斑點滲濾或層析方法,不同的檢測方法對標本缺陷的敏感性不同。

1、免疫濁度法:使用光學方法直接對抗原抗體反應產生的沉澱進行檢測,因此對標本的顏色、透明度比較敏感,嚴重的溶血、脂血和黃疸可能對此類實驗產生干擾,造成結果偏高。

2、酶標記顯色技術:通常使用辣根過氧化物酶等進行標記並催化底物顯色,標本中如有強還原劑汙染(如維生素C輸注同側肢體採血)時,會對結果產生影響,產生假陰性。另外由於血紅蛋白具有過氧化物酶活性,嚴重的溶血標本也可能催化底物顯色,提高本底或產生假陽性。

六、血培養

不合格血培養標本主要為汙染、血液和培養液比例不當、不恰當的血培養瓶。

1、汙染:採集不規範可以造成汙染可能發生於血培養操作的任何階段,大量研究表明,面板定植菌群是血培養汙染的常見細菌,說明面板消毒的不徹底和採血操作不當是汙染的主要原因。採血過程中血液易受到面板表面菌群的汙染,主要在外周靜脈穿刺時,區域性面板消毒不徹底,細菌隨針刺帶入被檢血液而被培養出來。其次,長期留置血管導管的患者,其導管長期暴露於面板外界,造成這些菌群的移生。血液培養也常從這些導管處採血,因此經常會在採血過程中將導管內移生的細菌帶走而培養出來。即使嚴格的無菌操作採集血標本也很難將汙染率控制在2%以下。血培養汙染將導致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療,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醫療費用和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2、血液和培養瓶比例不當:成人和兒童血培養血量的採集標準不同,應嚴格按照廠家推薦的標準進行採集,採血量過多或少均會降低血培養的陽性率。

3、選擇不恰當的血培養瓶:全自動血培養瓶的種類有普通瓶、中和抗生素瓶、厭氧瓶、兒童瓶等,每一種培養瓶滿足不同的臨床需求,選擇不恰當的血培養瓶將降低陽性率。

七、分子生物學檢測專案

分子生物學標本的不合格常見於抽血操作不規範引起的外源核酸汙染。模板RNA降解以及PCR抑制物的存在。

1、外源核酸汙染:由於PCR的靈敏度非常高,理論上一個核酸分子的汙染都有可能引起結果的假陽性,因此PCR標本採集最好使用無菌、無核酶的一次性器材,取材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並小心防止混入操作者或受檢者的毛髮、皮屑等。密封運輸和儲存,不能在擴增區域進行標本的採集和處理,防止PCR產物的汙染。

2、靶基因的降解:一般情況下,無菌採集的DNA樣本穩定性較好,在室溫下放置8h仍不影響檢驗,但如果操作不當、抽血容器不清潔、放置時間過長或有汙染,DNA鏈有可能發生斷裂,使長片段的擴增變得困難。靶基因降解對於RNA樣品影響更為嚴重,由於環境中大量RNA酶的存在,若樣品儲存、運輸條件不佳或存放時間過長,模板RNA非常容易降解,造成假陰性。

3、PCR抑制物:反轉錄反應和PCR反應均為酶促反應,任何可能抑制這些反應的物質都會影響檢驗的結果。樣本採集缺陷導致的常見的抑制物包括肝素、血紅蛋白、乳鐵蛋白、IgG、蛋白酶、纖維素等。

對於不合格的標本,即使實驗室採用最好的方法和技術,檢測工作都是無效的勞動,檢測結果會貽誤患者的及時診斷和正確治療。因此,正確採集標本是臨床檢驗分析前階段質量保證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保證臨床檢驗結果準確、可靠、有效的基礎。

編輯:笪文武 審校:陳雪禮

TAG: 標本採血汙染採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