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文物》 2012年10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2004年5月,西安市雁塔區長延堡派出所在長安路電視塔以西、丈八東路南側修建辦公樓時,在基槽內發現古墓4座。前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漢墓3座、元墓1座,現將3座漢墓介紹如下(圖一)。因是在下挖3米深的基槽內清理的,所以,簡報中墓葬的尺寸資料以基槽底部為準(圖二)。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一墓葬形制

1。M1長斜坡墓道磚券洞室墓,東西向,墓道在墓室西,方向270°,由墓道、墓室、左右耳室構成(圖三)。墓道因墓室口近於基槽邊,只挖了很短一段。長斜坡墓道寬1。24米,深距基槽底面2。5米,長度不詳。墓室為磚券拱洞形,平面呈長方形,長6、寬2。16、壁高1。2、墓室整體殘高1。6米。豎直壁為長方形單磚順砌,拱洞形頂為楔形磚對縫券築,長方形磚斜向鋪地。因盜擾破壞,券頂及墓室後端已倒塌,券頂在兩側直壁上方僅各存6層。鋪地磚多被揭取。壁面上原有壁畫,先塗一層白灰,再在白灰面上彩繪壁畫,現僅存少量殘跡。長方形磚長36、寬18、厚8釐米,長方楔形磚長36、寬18、厚4~6釐米。

左、右耳室對稱位於墓室前端兩側,形狀、大小相同,磚券拱洞形,磚鋪地面,長1。8、寬0。86、高0。9米。用長方形磚封門,縱向平砌,已倒塌,僅存底部兩層。盜洞位於墓室後端,圓形,直徑約1米。盜洞內發現有現代工具。

墓室內填滿磚塊、淤土、塌土,夾雜棺木朽跡和零亂人骨。從清理跡象看,盜墓者已將墓室全部擾亂,因此葬式不清,葬具應為木棺。出土器物39件,均置於墓室,其中陶俑多出土於墓室後端,少數出土於前部,陶器、車馬器均出土於前端。

2。M2長斜坡墓道磚券洞室墓,墓道在墓室西側,方向265°,由墓道、墓室、左右耳室組成(圖四)。墓道平面呈長方形,長3。96、寬1。1、深距基槽底面2。3米,坡長4。6米,坡度30°。

墓室為磚券拱洞形,平面呈長方形,長5。5、寬1。87、壁高1。3米,墓室整體殘高1。62米。豎直壁為長方形青磚錯縫橫砌。頂為子母磚對縫券築,外對縫平砌長方形磚一層。頂部已下塌,子母磚僅在兩側直壁上各存留6層。長方形磚橫向錯縫鋪地,鋪地磚多被揭取。壁面上原有壁畫,現僅存殘跡。長方形磚長38、寬17、厚8釐米,子母磚長27、寬24、厚5釐米。

左、右耳室位於墓室前端兩側。口為磚券拱洞形,內為土洞室,土洞頂已下塌。北耳室位於距前壁0。36米處,寬0。9、進深1、高0。9米,鋪地磚僅存後邊4塊。南耳室位於距前壁0。8米處,寬1。06、進深2。5、高0。9米。

該墓未見明顯盜洞,但從鋪地磚被揭取、骨架和棺木朽跡散亂於填土中來看,該墓早年已被盜擾。葬具木棺,葬式不清。出土器物33件,其中陶俑多出土於兩側耳室,陶器、銅錢、車飾等小件器物均置於墓室。

3。M3豎穴墓道磚券洞室墓,墓道在墓室南,方向176°(圖五)。墓道長2。5、寬0。9、深3米,為長方形豎穴,底部南高北低,高差6釐米。東西兩壁靠近南端各有寬16、高10、進深10釐米的三角形腳窩。墓室為長方形青磚砌築,直壁為單磚順向錯縫平砌,拱洞形頂為單磚對縫券築。長方形青磚縱向鋪地。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墓室平面呈長方形,長4。2、寬0。92、高1。04米。封門位於墓室外側,單層,分內、外兩道,用殘破長方形磚錯縫橫向平砌。內側高1。76米,外側與墓室頂齊平,高1。2米。

該墓儲存完整,隨葬器物、骨架、葬具均未擾動。出土器物多置於墓室前端,個別小件器物置於棺內。木棺置於墓室後部,已朽。從朽痕看為長方形,北邊略小,長2。2、北寬0。8、南寬0。88米。骨架已朽,大體可以看出為單人,仰身直肢,頭向南。

二出土器物

3座墓共出土器物133件,另有銅錢87枚,陶耳杯數件。M1、M2出土了眾多陶俑,且種類、形制相同,故將兩墓出土器物一同介紹。

(一)M1、M2出土器物

共出土器物84件,另有銅錢68枚、陶耳杯數件(不可復原)。種類有陶器、石器、銅器、鉛器和銅錢等。

1。陶俑42件。M1出土26件,其中男俑25件、女俑1件;M2出16件,其中男俑11件、女俑5件。除3件(M2∶11、16、24)為泥質紅陶外,其餘均為泥質灰陶。前後合模製成,除7件小形陶俑(M1∶9~11、19、23、38、39)為實心外,餘均為空心。陶俑出土時,絕大多數碎為殘片,原有彩繪也多脫落。

(1)男俑36件,以髮髻不同可分為5型。

A型11件。M1出土6件(M1∶1、5、6、8、14、16),M2出5件(M2∶9、12、14、27、28)。其中M1∶16僅存上半身,不可復原。形狀、大小相同,呈站立狀,雙手隱袖,合於腹前。頭髮梳至腦後,再折向上,於頭頂做成平髻。從額頭至腦後原有色彩畫出包裹頭髮的巾幘,兩側有褐彩繪的纓系,經過臉頰繫結於頜下,但色彩多已脫落。面部施粉紅彩,用黑彩畫出眉目,紅彩畫出嘴唇。內著白色交領右衽至地深衣,露出黑色足頭,後裾較高,略上弧,下身穿白色寬腿褲。領、衿、下裾邊沿施紅彩或黑彩。外著黑色交領右衽窄袖口深衣,衣衿斜直向右纏繞至腰後左側。前裾平直,稍短於內衣;後裾高至膝下,向上弧曲,上有弧形凹凸稜6道。腰部白彩繪出抱腰,束白色寬革帶。交領施白彩,袖口處先塗一層白彩,再於褶皺處施紅彩。標本M2∶9,高32。6釐米(圖六、七、四〇∶1)。標本M1∶8,衣領及袖口色彩儲存較好(圖八)。標本M1∶6、M2∶28包裹頭髮的巾幘纓系儲存較好(圖九、一〇)。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B型11件。M1出土6件(M1∶3、4、7、21、29、37),M2出土5件(M2∶11、16、23、24、26)。可復原者5件,髮髻與A型不同的是,頭髮於腦後上折之後,在頭頂挽扁圓形平髻,中間從後向前有一凸起的髻環。頭上有彩繪的包裹巾績。標本M2∶26,髮髻及包裹巾幘色彩儲存較好。B型依服飾的差別可分為4個亞型。

Ba型3件(M1∶7、21、37)。形狀、大小相同。深衣比A型短,後邊弧形凹凸稜為5道。標本M1∶21,背部殘缺,色彩多脫落。高32。2釐米(圖一一、四〇∶2)。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Bb型3件(M1∶3、4、29)。與Ba型相似,不同的是前面有白色腰帶下垂。標本M1∶3,色彩僅存殘跡。高32釐米(圖一二、四一∶1)。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Bc型2件(M2∶23、26)。與Ba型相似,不同的是深衣下裾前邊略向下弧曲,後邊向上弧曲較高,上有弧形凹凸稜3道,彩繪抱腰為紅彩。標本M2∶23,高34釐米(圖一三~一五、四〇∶3)。標本M2∶26,頭部發髻儲存較好(圖一六~一八)。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Bd型3件(M2∶11、16、24)。泥質紅陶,兩腿為手工捏製,貼上於長袍下。兩腿分開站立,雙手隱袖,合於前腹,中有一上下貫穿的孔,原應執有物品。內著白色交領右衽內衣,外著硃紅色交領右衽袖窄袖口長袍,袍長至膝下,腰束黑色革帶。領施白彩,下襬繪白色三角形圖案。下著白色褲襪,足上用墨線畫出編織的鞋,形似麻鞋。標本M2∶11,左腳及背面腰部、下襬殘缺,高33。5釐米(圖二一)。標本M2∶16,頭部左半部殘缺。高33。6釐米(圖一九、二〇、二三、四〇∶4)。標本M2∶24,僅存上半身,頭部裹發巾幘儲存較好(圖二二)。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C型7件。M1出土6件(M1∶2、12、13、15、22、27),M2出土1件(M2∶15)。可復原者4件。頭髮向上梳於頭頂略偏後處,挽成兩層扁圓形髻。依其衣服的不同分為兩個亞型。

Ca型6件(M1∶2、12、13、15、22,M2∶15)。形狀、大小相同。與Ba型相似,但前面胸腹部模印豎向細稜數週。外衣施白彩、黑彩或淺粉紅彩,多已脫落。標本M1∶2,外衣施白彩。高26。6釐米(圖二四、二五、四一∶2)。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Cb型1件(M1∶27)。身著窄袖口長袍,腰部較細。上身右邊殘缺,身上僅存淺粉紅彩殘跡。高31。2釐米(圖三一、四一∶3)。

D型1件(M1∶10)。為小型陶俑,泥質灰陶,前後合模製,實心。頭上挽半球形小髻,雙手隱袖下垂作站立狀。內著青白色至地長袍,外著黑色窄袖長袍。前裾平直稍短,下露內袍裾。後裾上弧。豎直衣衿,位於背後左側,從後領垂下直通至地。腰繪白色抱腰,束白色革帶,領及袖口施白彩。高15。3釐米(圖二六、二七、四二∶1)。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E型6件(M1∶9、11、19、23、38、39)。均為小型陶俑,泥質灰陶,前後合模製,實心。雙手下垂作直立狀。頭髮於腦後上梳,做成平髻。身著紅色或黑色窄袖至地長袍,豎直衣衿位於背後左側,從後領垂下直通至地。白彩繪抱腰,束白色革帶,領及袖口均施白彩。標本M1∶11,袍施黑彩,下裾飾白彩邊一週。高13。2釐米(圖二八、二九、四二∶2)。標本M1∶39,缺頭,袍施紅彩。殘高10。3釐米(圖三〇)。

(2)女俑6件(M1∶28,M2∶7、8、10、13、25)。泥質灰陶,模製。出土時均從腰部折斷,上半身儲存較好,下半身殘碎嚴重。雙手合於前腹,作正面站立狀。頭戴白色風帽,內穿交領衣,外著交領右衽窄袖口襦衫,下著大喇叭形拖地長裙,腰部圍飾抱腰,束革帶。服色為白彩3件、淡藍彩2件、黑彩1件。施白彩、黑彩者,以灰白彩飾內衣領、袖口、下裾邊沿;淡藍彩者,以紅彩飾內衣領、袖口、下裾邊沿。抱腰及革帶色彩為黑色衣服者施白彩,其他色彩者與衣服色彩同。標本M2∶7,衣服飾白彩。高30。7釐米(圖三二、三三)。標本M2∶13,衣服飾黑彩,高30。5釐米(圖三四、三五)。標本M2∶10,衣服施淡藍彩。高30釐米(圖三六、三七、四三)。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2。陶狗1件(M2∶17)。泥質灰陶。頭前伸,雙目直視,前腿曲伸,後腿彎曲作伏臥狀,短尾向左彎曲。身塗白彩,前腿下肢施黑彩,用墨線勾畫嘴、眼及皮毛。長28。8、高10。3釐米(圖三八、四四∶1)。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3。陶器10件。分為釉陶器和陶器,種類有罐、盤、碗、盆、釜、壺、奩。另有陶耳杯數件,不可復原。

(1)釉陶器5件。

盤2件(M2∶20、32)。輪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標本M2∶32,泥質紅陶,燒製火候較低。內外施綠釉,釉色較薄。口徑17。1、底徑9。5、高4。1釐米(圖四五∶3)。

碗1件(M2∶18)。泥質紅陶,輪制。口微侈,圓唇,弧腹,圜底,矮圈足。器內壁施醬綠釉,釉色泛黃,不勻。外壁施淡綠釉,釉層特薄,不均勻。口徑19。7、足徑10。5、高6。1釐米(圖四五∶2)。

壺1件(M1∶18)。殘為碎片,不可復原。泥質紅陶,輪制。器表施黃綠色釉,釉色較薄,不均勻。

奩1件(M1∶24)。僅存奩蓋殘片,不可復原。泥質紅陶,輪制。外施淡綠釉,內施褐釉。

(2)陶器5件。

罐2件(M2∶19、21)。泥質灰陶。標本M2∶19,體瘦高。敞口,雙唇,短束頸,圓肩,下腹較斜直,平底。肩、腹各飾細凹弦紋兩週。口徑8。2、腹徑14、底徑6。5、高19釐米(圖四五∶5、五〇)。標本M2∶21,殘缺,僅存上半部。平沿,雙唇,束頸,溜肩,圓腹。口徑9。8、肩徑16。7、殘高10釐米。

盤1件(M1∶17)。泥質灰陶,輪制。敞口,平沿,方唇,折腹,平底,假圈足。折腹處內、外壁各有臺稜一週。內、外壁原施紅彩,多已脫落。口徑17。5、底徑10、高4。2釐米(圖四五∶4)。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盆1件(M1∶25)。泥質灰陶,輪制。口微敞,平沿,方唇,折腹,上腹斜直,下腹稍內弧,平底。口徑13。2、底徑6、高6。4釐米(圖四五∶7)。

釜1件(M2∶33)。泥質灰陶,模製,器體較小。敞口,平沿,方唇,折腹,平底。口徑8、底徑2、高3。2釐米(圖四五∶6)。

耳杯數件。標本M1∶20、M1∶26,均為殘片,不可復原。泥質灰陶,模製。形狀相同,大小不一。製作規整,器表光滑,內壁塗紅彩。

4。石硯1件(M2∶22)。長方形片狀,一面平整,上有墨跡。研為正方形,四角上翹,圓紐凸起。硯長15。9、寬6、厚0。6釐米,研邊長2。9、紐徑2。9、高1。3釐米(圖四五∶1、五四)。

5。銅器28件。種類有帶鉤、弩機、印、量、刷柄、車軸、轄軎、衡末、蓋弓帽、銜鑣,另有銅錢68枚。

帶鉤1件(M2∶1)。琵琶形,鉤首內彎,圓柱狀帽形紐。鉤體正面飾細凸稜兩條。長13、寬1。4釐米(封三∶3;圖四六∶3)。

弩機3件(M1∶30,M2∶4、29)。形狀、大小相同,標本M2∶4,由廓、鉤心、懸刀、望山、鍵等組成。廓為長方體,頂面前後出簷。廓長5。5、寬1。7、高1。4釐米,鉤心長2。2、懸刀長3。5、望山長3釐米(圖四六∶4、五五)。

印1件(M2∶3)。方形,龜紐。龜四足立起,首上揚。印面陰刻篆書“申舜之印”四字。邊長1。7、高0。7、通高1。7釐米(封三∶1、2;圖四七)。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量1件(M1∶33)。鬥形腹,口沿一側伸出長柄,柄末端為圓形環首。柄斷面呈長方形。口徑2。8、底徑1。7、高1。2、長8。2釐米,柄寬0。6、厚0。2、環徑1。6釐米(圖四六∶1)。

刷柄1件(M2∶31)。鏽蝕嚴重,錐狀管形。殘長3。6、直徑0。3~0。8釐米(圖四六∶11)。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車軸1件(M2∶5)。圓管狀,中間飾凸寬頻紋一週,兩端飾細凸稜一週,管內留有朽木。長10。6、直徑1。5、壁厚0。1釐米(圖四六∶9)。

轄軎1件(M2∶6)。喇叭形,中空,頂面外鼓。近底部有臺稜一週,臺稜處橫穿一轄孔,孔內穿有一轄釘,頂面略外鼓。長2。2、徑1。1~1。7釐米(圖四六∶10)。

衡末1件(M1∶35)。圓筒形,頭端粗而尾端細,尾端封頂。器表飾寬頻紋一週,寬頻紋上飾凹弦紋兩週。長1。8、直徑0。8~1釐米(圖四六∶6)。

蓋弓帽17件。M1出土7件(M1∶34),M2出土10件(M2∶30)。上細下粗的圓管狀,分為平頂和圓頂兩種,偏上部一側有向上斜出的刺。平頂蓋弓帽3件,大小、形狀相同。圓頂蓋弓帽14件,大小不一。標本M2∶30-1,平頂。長1。8、直徑0。4~0。5釐米(圖四六∶7)。標本M2∶30-2,圓頂,長2。3釐米(圖四六∶8)。標本M2∶30-3,長2。6釐米。

銜鑣1件(M1∶32)。銜為3節相套。中間一節較短,斷面呈圓形,上飾凸稜一週,兩端各有一小環。兩邊兩節均一端有橢圓形大環,另一端有圓形小環,各以小環與中間一節相套。兩側大環內各穿一鑣,鑣呈S形,斷面呈圓形,鑣近中間處各鑽一圓孔。鑣長8、銜長10。3釐米(圖四六∶2)。

銅錢68枚。M1出土2枚(M1∶31),M2出土66枚(M2∶2),均為五銖錢。標本M2∶2-1,“五”字交筆圓弧,穿孔有背廓。直徑2。5、穿徑1、厚0。18釐米(圖四八∶1)。標本M2∶2-2,“五”字交筆較直,穿孔有背廓。直徑2。5、穿徑0。9、厚0。15釐米(圖四八∶2)。

6。鉛泡飾2件。均出於M1。標本M1∶36-1,殘缺。半球形,內空,上面模鑄山峰、獸面等圖案。直徑3。3、高1。5釐米(圖四六∶5、五三)。

(二)M3出土器物

M3共出土器物49件,另有銅錢19枚。種類有陶器、泥器、鐵器、銅器。

1。陶器17件。其中釉陶鼎1件、壺1件、奩1件、倉5件、罐4件,還有陶罐1件、盆1件、釜1件、甑1件、狗1件。

(1)釉陶器12件。

鼎1件(M3∶9)。器蓋、腿、耳分別模製,器身輪制,然後粘接於一起。蓋為泥質紅陶,覆缽形,平沿。蓋頂中間飾一凸乳,圍繞凸乳以凸弦紋2周分為內、外兩區,內區模印老虎、飛鳥、狗熊,外區模印虎、野豬、鹿、兔、狗熊。器身為泥質灰陶,子口內斂,附耳外撇,弧腹,圜底,下有3個熊形足。腹飾凸弦紋一週。通體施醬黃綠釉,蓋內壁未施釉。蓋徑18。8、高5釐米,口徑16、腹徑20。5、通高19釐米(封二∶1)。

壺1件(M3∶3)。泥質紅陶,輪制。侈口,圓沿,長頸略內束,鼓腹,假圈足,平底略內凹。沿下飾細弦紋一週,頸肩處飾凸弦紋2周,腹飾凸弦紋一週。在肩腹凸弦紋之間為一週紋飾帶,模印對稱的鋪首銜環、飛鳥走獸及騎馬射獵的場面。外壁通體施墨綠釉,釉不至底。口徑14。4、腹徑28。8、底徑14。4、高37。7釐米(封二∶3)。

奩1件(M3∶2)。泥質紅陶,模製。蓋頂博山形,模印群峰及鳥獸。奩為直口,圓唇,筒狀腹,平底,下有3個熊形足。沿下及近底處各飾凸弦紋一週,弦紋之間模印群峰野獸及對稱的兩個鋪首銜環。通體施醬黃綠釉。腹徑23。2、通高27。3釐米(封面)。

倉5件(M3∶5~8、10),形制、大小相同。標本M3∶8,泥質紅陶,倉頂、腿分別模製,腹輪制,然後粘接。斂口,圓唇,斜直肩,周邊出簷,頂有缽形蓋。圓筒形腹,平底,下有3個熊形足。倉頂模印瓦稜,腹飾由4周細凹弦紋組成的紋飾帶3周。通體施醬黃綠釉。口徑5。8、肩徑22。5、底徑16、通高34釐米(封二∶4;圖四九∶2)。

罐4件(M3∶1、4、14、15),形制、大小相同。泥質紅陶,上下分別模製,然後粘接,內壁有粘接抹壓痕。標本M3∶14,直口,平沿外斜,圓唇,束頸,鼓肩,弧腹,平底。肩飾凸弦紋2周,兩弦紋之間飾龍、虎、野豬、熊、猴子。通體施綠釉,釉較薄。口徑8。8、腹徑16。2、底徑7。7、高12。3釐米(封二∶2)。

(2)陶器5件。

罐1件(M3∶12)。泥質灰陶,輪制。侈口,平沿,方唇,束短頸,溜肩,弧腹,大平底內凹。肩、腹飾由兩週凹弦紋組成的紋飾帶3周。口徑8。4、腹徑16。2、底徑11、高14。7釐米(圖四九∶1、五一)。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盆1件(M3∶13)。泥質灰陶,輪制。侈口,平沿,尖唇,折腹,平底,折腹處有臺稜。口徑12、底徑5。8、高4。5釐米(圖四九∶5)。

釜1件(M3∶17)。泥質灰陶,上下合模製成,內壁相接處粘接痕明顯。直口,平沿,溜肩,斜弧腹,假圈足,平底內凹。兩肩對應各有一豎向脊稜。口徑5。2、腹徑9、底徑3、高7釐米(圖四九∶4、五二)。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甑1件(M3∶28)。出土時置於鐵

釜(M3∶16)上。泥質灰陶,輪制。敞口,平沿,尖唇,斜弧腹,平底,底部有5小孔。沿下飾凹弦紋2周,腹飾寬、窄凹弦紋各一週。口徑11、底徑3。4、高6。9釐米(圖四九∶3)。

狗1件(M3∶11)。土黃色胎,燒製火候較低,左右合模製成,合模處及底部周圍有刀削修整痕。雙目前視,四肢彎曲作伏臥狀,尾拖地向後。彩繪出眼睛及拴狗繩。長12。5、高5釐米(圖三九、四四∶2)。

2。泥灶1件(M3∶27)。因泥質疏鬆,無法提取。前方後圓,灶面有兩個圓形灶眼,前灶眼內放置鐵釜,後灶眼置陶釜。寬14、長34釐米。

3。鐵釜 1件(M3∶16。出土時置於泥灶上,鏽蝕嚴重。直口,平沿,溜肩,斜弧腹,平底。肩、腹交接處有凸稜一週。口徑7。2、腹徑11、底徑4。2、高8。4釐米(圖五六∶8)。

4。銅器30件。種類有銅鏡、帶鉤、弩機、鏃、銜鑣、轄軎、衡末、蓋弓帽、扣飾。另有銅錢19枚。

鏡1件(M3∶23)。四乳四虺紋鏡。圓形,半球形紐,圓形紐座。主體紋飾為四乳四虺紋,主體紋飾內、外兩側均飾櫛齒紋,寬素緣。直徑8。1、邊厚0。4釐米(封三∶6;圖五七)。

帶鉤1件(M3∶25)。琵琶形,鉤首內彎,圓柱形紐。面飾細凸稜紋4條。長8。5、寬1。1、厚0。4釐米(封三∶4;圖五六∶1)。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弩機3件(M3∶20~22)。形狀、大小相同。標本M3∶20,黃銅質地。由廓、懸刀、望山、鍵組成,廓面有長槽。廓長5。2、寬1。5、高1。7釐米,懸刀長4、望山長2。5釐米(封三∶5;圖五六∶9)。

鏃8件。形狀、大小相同,鏃首斷面為三角形,尾部斷面六稜形。長鋌,斷面三角形。標本M3∶26-1,鏃長1。5、寬0。5、通長3。9釐米(圖五六∶4)。

銜鑣1件(M3∶18)。銜為兩節。每節一端有一橢圓形大環,另一端有一圓形小環,以小環相套。大環內各穿一鑣,鑣呈S形,兩端片狀,中間均橫穿兩孔,穿孔處較厚。鑣長7。5、銜長7釐米(圖五六∶2)。

轄軎2件。形狀、大小相同。標本M3∶19,喇叭形,平頂。靠近底端有一轄孔,內穿有釘狀車轄。直徑1。1~1。7、長1。9釐米(圖五六∶10)。

衡末4件。圓筒形,一端封頂。形體粗、細各2件。標本M3∶29-1,形體較粗。長1。1、直徑0。9~1。1釐米(圖五六∶7)。標本M3∶29-2,形體較細。長1。3、直徑0。7~0。8釐米(圖五六∶6)。

車?2件。標本M3∶30-1,彎曲成U形,斷面圓形,末端較細。長1。6、寬1。6釐米(圖五六∶3)。

蓋弓帽8件。形狀大小相同,標本M3∶31-1,圓管形,平頂,偏上端一側斜出一刺。長1。8、直徑0。5~0。6釐米(圖五六∶5)。

扣飾3件。形狀大小相同。標本M3∶32-1,頂為圓片形,下並列有兩個橋形飾。直徑1。3、高0。5釐米(圖五六∶11)。

銅錢19枚。為五銖錢。標本M3∶24-1,“五”字交字較直,正面穿上有一橫,穿孔有背廓。直徑2。5、穿徑0。9、厚0。15釐米(圖五八∶1)。標本M3∶24-2,“五”字交筆圓弧,穿孔有背廓。直徑2。6、穿徑0。9、厚0。13釐米(圖五八∶2)。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三結語

西安南郊清理的這3座漢墓,未出土有確切紀年的器物,只能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來推斷其大體時代。

M1、M2所出陶器以陶俑為主。同類型的陶俑在西安南郊三爻村M19[1]、西安北郊尤家莊M18[2]內均有出土。三爻村M19出土的A型女立俑與M1、M2出土的女立俑近同,C型男立俑與M1、M2所出的A型男俑相似。尤家莊M18出土的3件男俑與M1、M2出土的A型俑近同,3件女俑與M1、M2出土的女俑相似。M1、M2出土的陶器中,陶盆、陶盤、釉陶盤分別與三爻村M19所出的同類器相似。M1、M2的墓葬形制與三爻村M19、尤家莊M18近似,均為長斜坡墓道長方形墓室。不同的是,M1、M2在墓室口兩側挖有耳室。此外,三爻村M19出土的釉陶器上均施醬色釉,尤家莊M18釉陶器以醬釉為主,有少量綠色釉。醬色釉陶器產生並流行於西漢中晚期,漢宣帝至王莽時期出現了複色釉,即在一器之上施多種顏色的釉。綠色釉大概出於漢成帝時期[3]。三爻村M19的時代為西漢中期偏晚,即昭、宣、元時期;尤家莊M18的時代為西漢中晚期。M1、M2出土的釉陶器以綠釉為主,釉色淡綠或黃綠色,釉薄且無光澤,器表粗糙,不像王莽時期綠釉以深綠釉為主,釉色厚重,表面溫潤光亮。出土銅錢均為五銖錢。因此,M1、M2的時代應比三爻村M19、尤家莊M18晚,但是晚不過王莽時期,應在西漢晚期偏早。

M3為一座小型豎穴墓道磚券洞室墓,該種墓在西安地區多有發現,時代為西漢晚期至王莽時期。從器物組合上看,M3出土有鼎、壺、奩、倉、罐、盆、釜、甑、灶。其中鼎、壺、奩、倉、罐均施有綠釉,並在器物的蓋、肩、腹部模印有山峰、飛鳥、走獸及騎馬狩獵的場面。這是西安西漢晚期常見的器物組合和裝飾手法。M3釉陶器所施綠釉多為醬黃綠色,只有陶壺為深綠釉。除陶罐釉色較薄外,其餘釉色厚重,器表光滑有光澤。王莽時期的綠釉多為深綠色。該墓又只出五銖錢,因此,M3時代晚於M1、M2,應為西漢晚期,下限不超過王莽時期。

M1、M2比三爻村M19、尤家莊M18出土的陶俑種類多,特別是Bd型陶俑,在西安地區屬首次發現。該批陶俑的出土,為研究漢代陶俑的製作工藝和服飾髮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發掘:王久剛 鄭建濤 朱志偉

修復:王久剛楊永剛

繪圖:王久剛

描圖:呼安林

攝影:王磊

執筆:王久剛郭永淇 辛龍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

TAG: M2M1釐米M3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