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傷寒論》研究的是外邪把人傷在哪兒

“中央者……其病多痿寒熱”,這個寒熱呢,其實是《神農本草經》裡常提到的,人體出現惡寒和發熱。寒熱屬於外感病,病患不是發燒就是發冷。還有一種情況,如果邪氣在少陽,叫往來寒熱。它的症狀比打擺子”要輕一點,患者一會兒冷一會兒熱,還有的人左半身冷,右半身熱,這都是少陽證。打個比方,如果把身體比作一道門,那邪氣就處在進來的“門軸”上,當你正氣足的時候,它在門外面,你正氣稍微一弱,它就探頭探腦進來了。這一症狀叫往來寒熱,心煩喜嘔。

還有一種寒熱就是瘧疾了,我們平常叫它“打擺子”。被瘧原蟲感染以後,人就“打擺子”,熱的時候可以燒到40度,冷的時候又像在冰窖裡。這是更為嚴重的寒熱證。住在海邊的東方人老吃魚、鹽,容易熱中,出現癰瘍;住在北方的人呢,喝牛奶,地勢冰徹,容易臟寒而生滿病。偏偏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得病不那麼明顯,而是左右逢源,熱病也得,寒病也得,所以叫“雜病”。

黃帝內經:《傷寒論》研究的是外邪把人傷在哪兒

《傷寒雜病論》為什麼全稱叫“傷寒雜病論”,是有一定原因的,其實傷寒和雜病是兩回事。但我聽過一種說法,說傷寒就是發熱,發熱的病叫傷寒,不發熱的病叫雜病。《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寫的,他原名張機,字仲景,是河南南陽人,我非常景仰張仲景先生,1986年的時候曾經去南陽參觀他的祠墓,你看這個《傷寒雜病論》的“傷”,什麼叫傷?問題就出在這裡,人們往往經不起問問題,熟悉的事情一問,馬上就感覺陌生了。

這就跟我們寫字似的,包括寫自己名字,寫著寫著就不禁會反問,還是這個字嗎?其實,這個“傷”有它特定的含義。古人對於文字比較講究,不像我們現在這樣“胡說八道”。古人把表皮破損叫傷,那什麼叫“瘡”?就是說傷到肉裡面了,傷到筋了呢,叫斷;傷到骨了呢,叫折;如果筋和骨都斷了,叫絕。我們經常說斷絕關係,最親密的關係在古人看來,就是姑舅親、輩輩親。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骨頭折了,筋沒斷。如果打得筋骨都斷了,這叫絕了。為什麼古代把“傷”分得這麼清楚?因為古代是法家治國,量刑時有個問題:看你受的是輕傷還是重傷,傷到哪種程度了,中醫會視情況治療。所以說,《傷寒論》研究的是外邪把人傷在哪兒。

黃帝內經:《傷寒論》研究的是外邪把人傷在哪兒

如果邪氣入侵的是表皮,那說明受的是什麼邪呢?寒邪!外感邪氣從表皮進到身體裡面,大多都是寒氣。而且,傷寒還有個特點,寒到最後面板會出斑,也就是說在皮下出現淤血,青一塊紫一塊的。所以,如果說這傷是“皮曰傷”,且受的又是寒氣,那就叫傷寒。

後人把《傷寒雜病論》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傷寒論》,專門論述傷寒的;另一個就是《金匱要略》,專門講雜病的,包括人們怎麼因為食雜而不勞患上五臟六腑病,如何分別去調治。但如果一個人患的是因飲食勞碌、五勞七傷導致的雜病,那麼用《金匱要略》裡的方子就完全行不通。總的來說,《傷寒論》之所以誕生在中原地區,與當地居民“食雜而不勞,病多痿厥寒熱”有直接的關係。現在這麼多的人吃水煮魚、香辣蟹,“食雜而不勞”,將來中國的肛腸科醫生一定會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哈哈!

《傷寒雜病論》是專門治療寒熱症的。但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時,裡邊用了很多方言,都是河南話。河南人說好,不說“好”,說“中”,發第四聲。所以,書裡有很多“桂枝不中(不好)與之也”這樣的話,帶著很強的地域特色。現在要是碰到這種外感病,我建議大家要因勢利導,先看邪氣是從哪兒來的,然後寒症用熱治,熱症用寒治,分門別類的去治療。

黃帝內經:《傷寒論》研究的是外邪把人傷在哪兒

我們都知道,《傷寒雜病論》撰寫於東漢末年,這個年代戰亂比較頻繁,就像曹操的詩中所寫的那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種情況下,人們得傷寒證居多。而到了清末時期,人們生活比較富足,這時熱證比寒證多,所以誕生了另外一門學派—溫病學派。溫病學派發現,同樣是發燒,用《傷寒論》裡那些麻黃,附子、細辛、桂枝等熱藥來治病,反而越治越壞。繼續探究原因,發現這種病其實是人們營養過剩造成的。人體內聚集的能量太多,就容易跟外面的溫熱邪氣相感得病,再用那些熱藥的話,等於火上澆油。所以,溫病學派誕生的地方,就是現在最富庶的江浙地區一江蘇、浙江。溫病學派出的幾個大師,吳鞠通、葉天士、薛生白(薛雪)等都是江南一帶出來的名醫。他們用的那些藥都比較清靈,藥性偏涼,比如連翹、桑葉、菊花等。如果是外感疾病,那麼一定要先判斷患者受的是寒邪還是熱邪、溼邪。

《黃帝內經》上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溼。”什麼叫溼邪?一個是外面空氣潮溼,再一個就是處於這種地勢低下的地方,溼性容易下流。舉個例子,“溼”就像家裡洗碗池上那些去不掉的油膩、汙濁。造成這種溼邪的原因,是因為人身體裡有過多的營養物質,而它們又沒有被很好地消化,堵塞在身體的各個部位,造成黏膩和不爽的感覺。“溼性重濁黏膩”。很多人問,我的頭不是疼,也不是痛,而是像蒙著個東西似的不清不楚,那是什麼病?中醫把這種症狀叫“頭重如裹”,就好比有個人一大早起來,眼睛是糊著的。我有個病人甚至這樣形容:“我每天早晨得拿清水洗,眼睛才能睜開。”這是“富營養化”造成的,所以從人的身體裡滲出來的東西都這麼黏、這麼膩。

溼邪最大的體現在人的舌頭上。如果你早晨起來洗漱照鏡子,一伸舌頭髮現有厚厚的一層舌苔,那很有可能是溼氣纏身了。要是一個人平時不太勞動,加上體內有這種溼氣,外面再有點風吹草動,肯定就病了。所以說,預防各種流感最好的方法,是先把身體的內環境清理乾淨。這樣的話即便受了外邪的感染,由於自身免疫力(正氣)比較足,發燒三四天也就沒事了,而且,從此之後永久免疫,再也不會得這個病。

TAG: 傷寒雜病論寒熱邪氣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