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能詳的柴胡,你真的瞭解嗎?

少陽、厥陰引經藥

耳熟能詳的柴胡,你真的瞭解嗎?

退熱要藥

別名基源

柴胡,是常用解表藥,藥用部位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

北柴胡:為植物北柴胡的根,又名硬柴胡、竹葉柴胡(《植物名實圖考》),鐵苗柴胡、螞蚱腿、山根菜、黑柴胡、山柴胡。

南柴胡:為植物狹葉柴胡的根,又名軟柴胡(《本草匯言》),香柴胡、紅柴胡、細葉柴胡。

《本草匯言》:“銀柴胡、北柴胡、軟柴胡,氣味雖皆苦寒,而俱入少陽、厥陰,然又有別也。

銀柴胡清熱,治陰虛內熱也;

北柴胡清熱,治傷寒邪熱也;

軟柴胡清熱,治肝熱骨蒸也。

……《日華子》所謂補五勞七傷,治久熱羸瘦,與《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少佐柴胡,言銀柴胡也。

《衍義》雲,《本經》並無一字治勞,而治勞方中用之,鮮有不誤者,言北柴胡也。

然又有真藏虛損,原因肝鬱血閉成勞,虛因鬱致,熱由鬱成,軟柴胡亦可相機而用。

如《傷寒》方有大、小柴胡湯。仲景氏用北柴胡也。

脾虛勞倦,用補中益氣湯,婦人肝鬱勞弱,用逍遙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俱指軟柴胡也。業醫者當明辨而分治可也。”

採收炮製

柴胡一般在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雜質和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解表退熱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鬱宜醋炙,昇陽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輕。

性味功效

柴胡藥性苦、辛,微寒。歸肝、膽經。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退熱截瘧的功效。《本草綱目》稱柴胡是“引清氣退熱必用之藥”。

《本經》:“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別錄》:“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藏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溼痺拘攣。亦可作浴湯。”

《醫學啟源》:“柴胡,少陽、厥陰引經藥也。婦人產前產後必用之藥也。善除本經頭痛,非此藥不能止。治心下寤、胸膈中痛……。引胃氣上升,以發散表熱。”

柴胡在臨床上常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垂、月經不調等病症。

現代藥理學證明柴胡解熱作用的有效成分為柴胡揮發油,柴胡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為柴胡皂苷。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建議臨床用量為 3 ~ 10克。

應用禁忌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陰虛陽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醫學入門》:“元氣下絕,陰火多汗者,誤服必死。”

《本草經疏》:“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嘔吐及陰虛火熾炎上者,法所同忌。瘧非少陽經者勿食。”

《滇南本草》:“傷寒發汗用柴胡,至四日後方可用:若用在先,陽症引入陰經,當忌用。”

柴胡同屬植物較多,尚有多種都可入藥,如銀州柴胡、興安柴胡、長莖柴胡、金黃柴胡等。而大葉柴胡根部近蘆頭處有明顯的螺旋狀環節,又被稱為“螺紋柴胡”,有毒,不可當柴胡用,且有誤用致死的報道。毛柴胡別名槍刀菜、毛牛耳大黃,藥用為菊科植物毛連菜的根及全草,也不可當柴胡用。

如今中藥材市場較為混亂,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現象較多。因此,醫院在採購中藥材時,一定要關注柴胡的種源,購買具有資質企業的產品,確保臨床患者用藥安全。

—END—

TAG: 柴胡退熱銀柴胡傷寒本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