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應用之麻黃湯醫案

導讀

外邪襲表,正邪交爭,表閉陽鬱,不得宣洩,故發熱;寒邪束表,衛陽被遏,失其溫煦之職,故惡風。然此處之惡風,為惡寒之互詞。寒為陰邪,其性收引,營陰閉鬱故無汗。頭項腰脊為太陽經脈循行之處,寒邪侵襲太陽經脈,經氣執行不暢,故見頭痛,腰痛,身疼,骨節疼痛。肺主氣,外合皮毛,毛竅閉塞,肺失宣降,肺氣不利,故氣喘。由於其喘與毛竅閉塞相關,故言“無汗而喘”。

本方證之要點:著重辨無汗,惡寒,脈浮緊,不渴,舌苔白薄之要。有稱“麻黃八症”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氣喘。其中疼痛佔半,可見本方擅治風寒疼痛。然而,臨證應抓住上述之要點,不必悉具。

總之,本方為太陽傷寒表實無汗而設。太陽傷寒病變之關鍵在於衛氣之閉,衛氣閉之因,在於外寒之凝滯,故當用麻黃湯辛溫散寒以解表。本方為辛溫解表之祖方,後世發汗平喘之劑,多由本方衍生。

經方應用之麻黃湯醫案

組成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4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溶,溫服八盒。覆取微似汗,不須吸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方義

方中以辛溫之麻黃開滕理,發汗散寒為主藥;桂枝辛溫而甘,既能加強黃麻發汗解表之力,又可緩解肢體疼痛之症,為輔藥;表已壅遏,則肺氣不舒,常現喘促,咳嗽之症,故又以苦溫降逆之杏仁助麻黃利肺止喘;甘草甘溫和中,佐麻黃、桂枝和營發表,助杏仁緩逆止喘。自然熱退喘平痛止矣。

臨證要點

主症: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痛、周身疼痛、脈浮緊。

病機:風寒外束,衛陽被遏,營陰鬱滯,肺氣失宣。

治法:辛溫發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黃湯。

醫案舉例

01

太陽傷寒

劉某某,男,50歲。隆冬季節,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風寒邪氣,當晚即發高熱,體溫達39。8℃,惡寒甚重,雖覆兩床棉被,仍灑淅惡寒而發抖,周身關節無一不痛,無汗,面板滾燙,咳嗽不止。視其舌苔薄白,切其脈浮緊有力,此乃太陽傷寒表實之證。《傷寒論》雲:“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黃湯:麻黃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1劑。服藥後,溫覆衣被,須臾,通身汗出而解。(《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第1頁)

02

寒閉失音

汪某,殘冬寒風凜冽,雨雪交加,整日隨鴨群踝髏奔波,不勝其癆。某晚歸時,感覺不適,飲冷茶一大盅。午夜惡寒發熱,咳嗽聲嘶,即而語言失音。曾煎服薑湯衝杉木炭末數盅,聲亦不揚。晨其父伴來就診,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襲肺金,閉塞空竅,故咳嗽聲啞。按脈浮緊,舌上無苔,身疼無汗,乃太陽表實證。其聲暗者,非金破不鳴是金實不鳴也。《素問·咳論》雲:“皮毛者肺之合也。”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雲:“形寒寒飲則傷肺。”由於賊風外襲,玄府阻閉,飲冷固邪,痰滯清道,治節失職之所致。宜開毛竅宣肺氣,不必治其喑。表邪解,肺氣和,聲自揚也。疏麻黃湯與之:麻黃9g,桂枝6g,杏仁6g,甘草3g。服後,溫覆取汗,易兩次。翌日外邪解,聲音略揚,咳嗽有痰,胸微脹,又於前方去桂枝,減麻黃為4。5g,加貝母、桔梗各6g,白叩3g,細辛1。5g。以溫肺化痰,繼進兩劑,遂不咳,聲音復常。[治驗回憶錄。廣州: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2]

03

風水

劉某,男,9歲。患急性腎炎半月餘,經西藥治療,病情仍不穩定。近兩日諸症加重,臉面浮腫,喘咳無痰,心煩不寧,小便不利,陣陣惡寒,舌淡胖苔白膩,脈浮緊。證屬風水。由風寒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膚所致。方選麻黃湯加茅根10g,蟬衣5g,以增強疏風利尿之功。煎服2劑後,小便通利,諸症減輕。續服3劑,諸症消失。後用四君子湯加生黃芪調理周餘收功。追訪一年,未復發。

按:臨床應用麻黃湯時,常用藥量為“三等一半”,即:麻黃、桂枝、杏仁三味用等量,甘草一味用半量。按照這個原則,再根據年齡、體質、病情輕重而酌情用量。根據臨床觀察,此用法比較安全,效果較好。雖麻、桂大辛之品,但配合相當量的甘草,卻無汗多之虞。[國醫論壇,1986,(2):24]

現代臨證

現代臨床除將麻黃湯應用於呼吸道系統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之外,還廣泛應用於其他疾病如無汗證、類風溼關節炎、緩慢型心律失常、腎病綜合徵腹水等。

TAG: 麻黃麻黃湯桂枝無汗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