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脈造影正常就不是冠心病!

偽醫學傳聞

冠脈造影正常就不是冠心病!

某老者患糖尿病,因胸悶到醫院就診,心電圖檢查有心肌缺血改變;醫生建議做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結果顯示三支冠狀動脈只是有些鈣化,都是通暢的,沒有明顯狹窄和阻塞。醫生還是診斷冠心病,按心肌缺血處理,給予擴張冠狀動脈藥,減輕心臟負荷藥和調節血脂藥等藥物治療。老者有些迷惑不解,冠狀動脈造影正常不是可排除冠心病嗎?沒必要吃那麼多治冠心病的藥物吧?

大咖來闢謠

冠脈造影正常就不是冠心病!

冠狀動脈造影正常,就可以排除冠心病了?其實不然。冠脈造影正常,並不能除外冠心病。

一、什麼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可被分成二個明確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緩慢而不易覺察的。在最初幾年裡斑塊緩慢增長而無明顯症狀。但隨著冠心病的發展,冠狀動脈開始逐漸狹窄,當出現明顯狹窄時,就可出現胸痛等臨床症狀。

動脈粥樣硬化的第二個階段在斑塊的進展中是發展比較快的;且呈戲劇性變化,主要是由於血小板和血栓形成,它是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的主要原因,但隨著時間推移,血栓也可發生機化形成纖維性斑塊,使斑塊快速發展。

二、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

冠狀動脈造影是臨床診斷冠心病的基本方法,也是全球醫學界公認的“金標準”。具體方法就是經外周動脈(常用橈動脈或股動脈)穿刺,將造影導管送入冠狀動脈開口處,推注造影劑後在X光下顯影冠脈,從而瞭解冠脈有無病變及病變範圍、程度,是一種微創的檢查方法。

下一步治療方案(藥物治療、介入放支架或外科搭橋手術)的確定提供依據。故冠脈造影無疑對冠心病的診斷、治療方案選擇、預後判斷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冠脈造影可低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

血管造影是用互相垂直的(兩個平面)X線攝影機進行冠狀動脈造影取樣,可減少病變動脈非圓形殘餘管腔的錯誤判斷。但是,還是存在著對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低估”現象,尤其是在冠狀動脈左主幹。導致低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管造影本身的原因,以及在判斷狹窄程度時,以鄰近節段做為無病變血管來估計病變段動脈的狹窄程度。這個假設經常會出現錯誤,因為鄰近血管節段也經常有動脈粥樣硬化存在,只不過是程度的差異,以此為標準,必將使估計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較真正情況為輕。

四、冠脈微血管病變冠脈造影可正常

人體冠狀動脈分為大血管和微血管兩部份,大血管(直徑500μm~5mm)作為一個運輸管道是走行在心肌表面(心外膜下)的,它不斷分支形成微血管(直徑

冠脈造影有一個不足,就是隻能顯示較大的血管床,對於直徑在500μm以下的微血管及其病變則顯示不清,肉眼無法判斷有無病變。即冠脈造影只能顯示500μm以上的血管,而眾多的微血管無法顯見,故冠脈造影不能確定微血管有沒有病變!

臨床上常說的冠狀動脈多指的是冠脈大、中血管,其發生病變(狹窄或閉塞)後影響冠脈血流的輸送,最終影響心肌供血;如冠脈大血管無病變而微血管有病變,同樣會影響心肌血供及代謝,出現臨床症狀。如有研究發現,高達49%的冠心病患者雖有心絞痛症狀,且運動負荷試驗陽性,但冠脈造影未發現有明顯的血管狹窄;高達5~50%的患者在植入支架後,並沒有完好的心肌血液灌注,出現“慢血流”或“無複流”現象;即使成功植入支架,仍有高達30%的患者術後發生心絞痛。

還有X綜合徵,是由Likoff於1967年首先報道的;在一組15例女病人中,有心絞痛及運動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但冠狀動脈造影正常。但X綜合徵這一名詞則先由Kemp提出,主要的特點為心絞痛和冠狀動脈造影正常。此類病人佔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15%。隨著冠狀動脈造影的廣泛應用,此類病人被發現也日趨增多。

這些冠脈微血管病患者年齡常見於50歲以上或絕經後女性,多有高血壓、高血糖等基礎疾病,經常出現胸悶痛、心悸、心累等症狀但冠脈造影正常者,可作動態心電圖、活動平板運動試驗、心臟彩色超聲心動圖、核素心肌灌注掃描等綜合分析而診斷。

五、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冠脈造影也可正常

在臨床實踐中,有些嚴重心肌梗死的患者於急性期行冠脈造影,卻未觀察到冠脈阻塞現象。有學者總結的材料發現造影正常者佔4~7%,其發生原因可能有以下6種情況:一是心肌梗死診斷錯誤;二是冠脈造影影象分析錯誤;三是冠脈痙攣;四是小血管栓塞;五是阻塞血管再通;六是血栓自發性溶解。

這說明冠脈造影正常的人,不能完全排除是否有冠心病。

溫馨提示

1.冠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不是“鑽石標準”;造影“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

2.冠脈微血管病變用通常的冠脈造影方法是不能顯現的。

3.年齡在50歲以上或絕經後女性,有高血壓、高血糖等基礎病者,容易患冠脈微血管病。

宣告:本文刊載於《養生大世界》,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刊授權。

TAG: 冠脈造影冠狀動脈冠心病微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