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大雪時節,北方萬里雪飄,南粵大地的寒潮姍姍來遲。這時候,縮在被子裡瑟瑟發抖的廣東人,又開始惦記著“吃”了。

寒冷的冬天,一碗香噴噴的臘味煲仔飯下肚,身體都暖呼呼的,比火鍋還奏效。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臘味煲仔飯。

煲仔飯是廣東味

道中,最接地氣也最常見的,與明火粥、炒河粉、雲吞麵一起,組成廣東最樸素的粥粉面飯。煲仔飯也是最為講究的,火候、器

材、時間都是它的量尺。

在選材上,正如松、竹、梅經冬不凋,獲譽“歲寒三友”,冬天的這碗煲仔飯,也有“三友”——鹹香的臘味、清甜的菜心、適口的絲苗米,缺一不可。

臘味的特質經過“煲”發揮到極致,與米飯一起入口,蘸著菜心調味,肥而不膩,馥郁豐腴,回味無窮。美食是“舊時光”的智慧。不大的鍋裡,鹹鮮是生活的滋味、清甜是幸福的感覺、適口是溫和的性格。

看似簡單的組合,盡是廣府文化的沉澱。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看似簡單的組合,一碗臘味煲仔飯,盡是廣府文化的沉澱。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鹹鮮

臘味,冬之味

俗語言:“小雪醃菜,大雪醃肉。”隆冬時節,正是臘味當令。

物質匱乏的年代,祖先們把大量吃不完的肉,用鹽細細醃過,用繩子系起來,吊掛在戶外吹乾。在低溫環境下發酵,就成了肉質緊實、且香氣四溢的臘味。

好吃的臘味是風乾的,時間的沉澱與北風的醞釀,凝聚起最純淨的臘香酒味。

正因此,臘味行業有句老話:“百日紅,擔燈籠”意思是說臘味只能在乾燥、寒冷的秋冬製作,一年只有一百天的旺季。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臘味歷經時間的沉澱與北風的醞釀,凝聚起最純淨的味道。 鄭建斯攝

與廣東人“什麼都吃”一樣,任何食材到了廣東人手裡,都可能變成“臘味”。

豬肉變成了臘腸,鴨子變成了臘鴨,魚變成了臘魚……臘味烹飪做法亦是多樣,煎、炒、煮、炸、燜、燉、蒸、焗、拌無一不可,一桌盛宴,總是少不了臘味的點綴。

可以說,在廣府的飲食文化裡,自有一方“臘味宇宙”。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在廣府的飲食文化裡,自有一方“臘味宇宙”。 謝夥榮攝

在廣東,說起哪裡的臘味最正宗,黃圃自然少不了。

中山市黃圃鎮是“廣式臘味”的發源地之一。自從光緒十二年(1886年),黃圃人王洪發明第一根臘腸以來,臘味製作在當地蔚然成風,隨後風靡南海、江門、佛山、廣州等地。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臘味製作在黃圃蔚然成風。鄭建斯攝

20世紀以後,黃圃從輸出臘味轉向輸出臘味師傅,曾出現數百位黃圃臘味師傅外出傳藝的盛況,一時間“嶺南臘味店,盡是黃圃人”。

至如今,不少珠三角的知名臘味店,都與黃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黃圃臘味以臘腸最為經典,其色澤鮮紅明亮,入口咀嚼,瘦不粘牙,肥不膩口,瀰漫淡淡酒香。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黃圃臘腸色澤鮮紅明亮。 謝夥榮攝

在粵北地區,山風與臘味的邂逅同樣是浪漫佳話,東陂臘味是其中的代表。

清遠連州東陂鎮地處河床谷地,從峽谷中鑽出來的東塘河緩緩流經東陂鎮,也把習習的山風帶到鎮子上。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清遠連州東陂鎮地處河床谷地。

由於東陂臘味完全依靠當地的自然風力吹乾,生產週期長,其外表更加乾爽,組織更結實有彈性,

入口時臘香、酒香濃郁,味道甜鹹適中。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東陂臘味依靠當地的自然風力吹乾。

南雄板鴨亦是精品,其製作過程稱為“曝醃”,取醃製過後再在太陽下曝曬之意。

南雄晝夜溫差大,冬有霜凍,這樣露曬出的板鴨歷經陽光與霜露的考驗,風味尤為獨特。

南雄板鴨最經典的吃法是切成小塊,與米飯一起入鍋蒸煮,板鴨加熱後滲出的香油融入米飯中,開啟飯鍋就能聞到濃濃的板鴨香。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南雄板鴨最經典的吃法是切成小塊,與米飯一起入鍋蒸煮。

若是細數,頗有名氣的廣東臘味流派還有不少:東莞厚街臘味、客家臘味、江門外海臘味……其中風味之差異、故事之多彩,縱使老饕也是難以道盡。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清甜

好菜心不怕“遲”

對於蔬菜,廣東人也有自己的執著。

一煲正宗的煲仔飯上,必會點綴幾根菜心,不僅健康營養還能解膩。蔬菜品種千千萬,老廣尤其偏愛菜心,以至於菜心在省外被稱為“廣東菜”,連英文名“choy sum”都是粵語發音。

菜心一年四季均有,但遲菜心與眾不同。

“菜心盈翠冬日遲,天賜豐饒勝奇葩。”

遲菜心的名稱源於古人詩句,更因其種植時間遲、生長週期長,在深冬時節才能上市,遲於一般菜心。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遲菜心在深冬時節上市。 李睦宇攝

冬日的蔬菜多生長於暖室大棚中,遲菜心則喜歡長在山區丘陵的露地,歷經數月寒冷,在最冷時節成熟,而且越“霜”越好吃,終為食客送上自己獨有的那份清甜。梅花香自苦寒來,遲菜心又何嘗不是?想必這也是廣東人喜愛遲菜心的重要原因。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冬天,遲菜心為食客送上自己獨有的那份清甜。李睦宇攝

遲菜心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以鹽水白灼最佳,最簡單的烹飪方式最能突出其爽脆口感和清甜原味。由於莖肥葉厚,遲菜心還可被曬成菜乾,用這上乘的湯料煲湯、煲粥、做配菜,味道獨特、湯味甘醇、菜香特濃。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遲菜心莖肥葉厚。 李睦宇攝

每逢喜慶節日,廣州增城人總離不開一碗金銀菜心粥。“金”指新鮮菜心切成菜心粒,“銀”則是曬乾的遲菜心。兩者混合熬出一碗暖胃解膩的粥,是眾多當地人的兒時記憶。

“食在廣州,菜出增城。”增城遲菜心遠近聞名,素有“菜心之王”“菜品之冠”的美譽。

增城地處北迴歸線附近,優異的氣候條件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最適合遲菜心生長。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份,遲菜心進入抽苔期,當地日照短、晝夜溫差大、低溫又偶有輕霜,十分有利於菜薹的生長髮育和糖分積累,從而造就增城遲菜心清甜脆嫩的獨特風味。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增城遲菜心素有“菜心之王”“菜品之冠”的美譽。 李睦宇攝

2021年,增城遲菜心省級產業園獲批成立,全區遲菜心種植面積6萬畝,總產量達14萬噸。為了進一步推動增城遲菜心的產業化標準化生產,《增城遲菜心》團體標準確定已於2022年1月1日起實施。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增城遲菜心。 李睦宇攝

除了廣州增城,清遠連州的遲菜心同樣深受市場歡迎。

“剡中若問連州事,唯有千山畫不如”唐代詩人劉禹錫曾流連於清遠連州的美景。他不知的是,一千多年的今天,連州還會因各種地標農產品“出圈”。連州菜心便是最具嶺南特色的蔬菜之一,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2020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產品名錄”。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連州正致力打造“中國霜打菜心之都”

從地理位置上看,連州地處廣東西北、南嶺山脈南麓,這裡空氣清新、土地肥沃、水質優良,孕育出優質的遲菜心。甜、爽、脆是連州菜心的最大特點。與一般菜心相比,連州菜心口感爽嫩、菜葉厚、菜味足、多汁可口……這股“甜”源於粵北山區的高海拔低溫和晝夜間的巨大溫差,促使菜心體內的澱粉物質加速轉化為糖分。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連州菜心的“甜”源於粵北山區的高海拔低溫和晝夜間的巨大溫差。

此外,作為全國富硒農業示範基地,肥沃的富硒土壤賦予連州菜心營養價值高的內涵。檢測報告顯示,連州菜心富含17種氨基酸,還含有鐵、鋅、鈣、蛋白質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具有通肺開胃、補氣養血、療體弱、旺精神等功效。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連州菜心的種植面積達10萬畝,獲批建立省級產業園。今年,連州菜心被列入清遠五大百億農業產業發展目標,一個不斷健全標準化、市場化、數字化、國際化的連州菜心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飯香

絲苗米,低調的“米中之王”

“沒有鍋巴的煲仔飯不正宗。”煲仔飯裡,米飯看似配角,實則是一整煲的靈魂所在。

著名美食家蔡瀾常常會在“秋風起,吃臘味”時做上一煲臘味煲仔飯,“

淋上香甜的老抽,吃進口真是天下美味,鍋底的飯焦,更是仙人吃的”。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飯焦是是煲仔飯的靈魂。

熱騰騰出爐的煲仔飯,米飯可分為三層,上層柔糯軟口,帶肉香,中層有彈性,純米香;底部鍋巴則是“嘎嘣脆”,呈焦香。先吃哪部分見仁見智,但吃完這顆“碳水炸彈”,相信總會有某個時刻令你的舌尖難忘。

煲仔飯的米最有講究,必須用嶺南特產絲苗米。絲苗米粒型修長,煮出來色澤油亮,晶瑩剔透。

更關鍵的是,這種大米的吸收性強,無論是臘味的香氣,或是菜心的滋味,都會被它吸收融合,最終完美地轉化成這煲美味的加分項。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絲苗米粒型修長,煮出來色澤油亮,晶瑩剔透。

北有五常,南有絲苗。絲苗米是廣東優質米的代名詞,素有“米中之王”的稱呼,以米粒潔白晶瑩,油脂豐富,成飯香氣濃郁、柔軟可口而聞名全球。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絲苗米是廣東優質米的代名詞,素有“米中之王”的稱呼。 吳秒衡攝

“絲苗”一詞起源於廣州增城,用於形容身材曼妙的女子,當地出產細長晶瑩,帶香氣的稻米,得稱“絲苗米”。明嘉靖戊戌年(1538年)《增城縣誌》中提到,體小、味香者曰“鼠牙佔”者,即為增城絲苗雛形。史料記載,清嘉慶絲苗米被列入貢品。有據可查最早種植絲苗米的地方在廣州增城朱村白水山。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東絲苗米暢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東掙取外匯的主要商品。上世紀70年代,由於出口貿易的需要,政府對優質谷(包括絲苗米)的收購實行獎勵政策。以增城絲苗米為例,上交公糧時,100市斤增城絲苗谷可按130市斤普通稻穀計算。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廣東絲苗米。

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粵強種芯”工程,已認定16個絲苗米品種,建立38個省級絲苗米產業園。

廣東的糧食耕種面積不斷擴大,各地實現豐收增產。目前廣東晚稻收割已接近尾聲,再經過一系列的烘乾加工,新一季絲苗米將登上廣大消費者的餐桌。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江門開平絲苗米稻田。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汕尾跨縣叢集產業園絲苗米種植面積達76萬畝。謝夥榮攝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結語

“大雪”至,年也不遠了。對廣東人而言,煲仔飯“歲寒三友”遠算不上珍貴。但總說:

美食是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廣東人便是如此,他們把對新年的期待,藏在最熟悉的美味裡。對於臘味,他們說:“食過臘味長一歲”。對於菜心,他們說:“舊年去日非苦多。”對於絲苗米,他們說:“來年越來越有米。”

螢幕前的你,來一碗臘味煲仔飯嗎?為了窗外的風雪,也為了新一年的圓圓滿滿!

【策劃】嚴亮 麥倩明 周曉鳳

【統籌】董玉 王磊 高永彬

葉鳳林

【作者】陳思藍 張植宏

【來源】南方農村報

粵式煲仔飯“歲寒三友”,同撈同煲|不時不食·大雪

TAG: 菜心臘味絲苗米連州煲仔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