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影子蛋糕店”轉單賺差價,欺騙消費者必須管

你以為下單的是品牌輕奢店,卻沒有想到就是你家樓下的那一家小破店。

澎湃新聞對外賣平臺上“影子蛋糕店”亂象的聚焦,讓很多人大吃一驚。有遼寧黑山顧客在外賣平臺上選了高檔的“金冠蛋糕店”下單,店家定位在幾千裡外的成都,顧客以為出了問題就線上諮詢,店方說那是總店位置,公司在黑山有分店。結果蛋糕送來時不是金冠的,而是顧客樓下廉價蛋糕店做的,價格則溢了五六倍……

你以為這樣的“神操作”只是個例?不。主要外賣平臺上均存在著多家這樣的“影子蛋糕店”:它們盜用真實商戶的實體店地址、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或涉嫌偽造證照,而後在外賣平臺透過付費推廣方式跨城接單,再轉單給收貨地址附近商戶,從中賺取不菲的差價。對消費者而言,選擇了這些“影子蛋糕店”,不僅要花更多的錢,到手的蛋糕質量、衛生等也難以保障。

說真的,外賣平臺上出現“貨不對板”的情況,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外賣店鋪,背後卻可能是無證無照的髒亂差餐飲“作坊”,後廚環境、食品儲存條件都很糟糕,諸如此類的情況之前不時被曝出。

“影子蛋糕店”無疑呈現了另一種“貨不對板”情形:不僅送來的蛋糕跟外賣店鋪的圖中所示對不上,就連店鋪名字、執照等都跟所留實體店地址上的真實商家不一致,其中涉嫌盜用、偽造工商登記、衛生許可資訊。

如果說,趙麗蓉小品《打工奇遇》裡飯店經理把兌水二鍋頭說成是宮廷玉液酒、把“蘿蔔開會”叫成“群英薈萃”,問題主要在於浮誇包裝,那“影子蛋糕店”裡的貨不真價不實問題則更顯奇葩——除了這類“中間商外的中間商”那顆想欺客獲利的心是真的,就沒什麼是真的。

乍看上去,新型“中間商”寄生在外賣平臺上,只做線上商業包裝,收到訂單後直接就近安排合作製作點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算是平臺經濟催生的“新業態”。可其問題不容小覷:這是將風險轉嫁給了顧客,也侵害了那些被盜用資訊店家的權益。顧客花了高價錢,買來的卻是貨不對板的蛋糕,質量與衛生還難有保證;很多商家不只是執照、許可證被盜用,還可能躺著中槍,攤上消費糾紛風險。

更何況,在食品安全領域,容不得這樣的“非對稱性風險”。按照塔勒布的說法,像“影子蛋糕店”這樣只獲取收益、不承擔風險的行為,帶來的就是權責不匹配的“非對稱性風險”,這些風險最終會向社會轉移,特別是轉嫁給大眾。這顯然跟保障“餐桌上的安全”內在要求不合。

既然問題重重,作為平臺顯然應承擔起應盡的主體責任來。要看到,那些影子店家的欺客行為能得逞,跟平臺失職有直接關係——它們用假地址、假執照、假許可證也能矇混過關,背後是平臺真實性稽核的疏漏;它們能跨千里接單再轉單,也得益於平臺推出的充值即可購買廣告位等營銷工具。

無論如何,平臺不能放任影子商家肆意侵權做中間商。網際網路的價值在於消除“資訊不對稱”、降低社會交易成本,而不能是由著某些人利用矇騙手段、憑藉“資訊差”攫取不合理的收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TAG: 蛋糕店外賣平臺影子中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