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西 讀歷史 品故事 看古匾:我家有塊乾隆古匾

一一趙建斌老師

記事起,就聽爺爺和爸爸說起,家裡四合院二道門(垂花門)和主院廳房都曾各掛有一塊匾額。

小時候聽說有這麼回事,也沒有多想,畢竟這些都是大人們討論的事,只是聽聽故事而異。

遊山西 讀歷史 品故事 看古匾:我家有塊乾隆古匾

我很小的時候就住在這座古老的四合院裡,院裡住著我們一大家人。但我們這個家確實很大,爺爺弟兄三個,還有堂兄弟三個,這樣兄弟六家住在一個院子裡,真是熱鬧!六七十年代,爺爺輩兒每家的孩子們都不少,所以我們家人氣就很旺。那時我就是家裡輩分和年紀最小的了,和家裡同齡的叔叔和姑姑門在院子裡玩,捉迷藏,看兔子,追大公雞,坐在垂花門上的門檻上,或者摸著垂花門前左右兩個比我略低的門墩石上的石鼓,仔細地看。石鼓上面的圖案很好看,記得石鼓向外的鼓面上立體雕刻著動物飛鹿和蝙蝠的圖案,小手經常摸著、摳著,眼睛不時看著,心裡還想著,那時就覺得石鼓上的圖案很美!

時光如箭,一晃就幾十年過去了,我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十年了,爺爺去世了,離開了我們。又十年後,爺爺故去十週年。四合院的老人們大都不在了,四合院也荒蕪得雜草叢生。回家辦完爺爺的十週年祭禮後,我突然想起爺爺和爸爸他們說過的古匾。到底是塊啥匾,這麼多年了,都忘了這事,一直也沒見過,光是聽說,趁這次回老家也想看看究竟是啥樣,匾上有啥內容。

一問起來,才知道這塊匾在老四合院的正房屋頂上扔著,一放就是幾十年,有一次我記得回老家、那時四爺爺還活著,他一個人在老院的西廂房住著,四爺爺還和我說,正房頂上有啥東西就告你叔叔們拿走吧,經常聽見上面有響動。這正廳房是我三爺的,他在太原,不回來住,房子歸我二爺管著,有二爺以前的一些東西,現在二爺也去世幾年了,只能問我海峰叔叔了。我和海峰伯伯一說此事,海峰叔叔就到正房頂上把這塊匾找出來,打掃乾淨上面的塵土,放在家裡。我一看,匾額的框子沒有了,只有中間的一塊帶字的木板,也沒有當年的爸爸說的藍底黃字了,這塊匾額經歷歲月淘洗和磨轉,只剩下淡淡的木板的原色,但是木板上四個遒勁有力,雕刻出來的立體感很強的大字沒有受到任何損害,依然十分清晰。這四個字是“聲蜚藝苑”。多麼好的蘊意啊。仔細一看兩邊的序和跋的字基本都沒了。真可惜,說的是啥事,為啥送匾,誰送的,送給誰的都一下子茫然無知。但既然是在我家裡,肯定是送給我們老祖宗的!我仔細地辨認,總想找出一些線索來。

原來,這塊匾在我家的老四合院的垂花門上掛著,父親小時候都有記憶,叔叔們他們年紀小點就記不得了。爺爺他們記憶就更多一些。但五個爺爺都不在了,最小的爺爺在太原,也說不清楚。據爺爺和二爺給爸爸和叔叔們講,這塊匾額當時是乾隆年間官府從沁州敲鑼打鼓給送來的。在垂花門上掛了約八九十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破四舊、文化大革命。清理古舊物品,當時二爺正是村裡的治保主任。又害怕這些舊東西給整個家族帶來麻煩,就把這塊古匾從垂花門上摘下來,並用木匠的鑿子把序和跋的內容全部鑿掉了!只剩下中間的四個大字“聲蜚藝苑”和序的另一行的“為”字以及跋中老祖宗“太學生趙旺”的名字。可能當時候二爺他們也是覺得太學生是清代的一種科舉制度下取士身份象徵,能夠證明老祖宗的身份地位,所以保留下來了。老祖宗的名字是不能鑿掉的,在受到封建社會家庭影響的爺爺他們,那樣會認為是對祖宗的不敬,所以得以保留下來。

遊山西 讀歷史 品故事 看古匾:我家有塊乾隆古匾

看到這些我覺得非常可惜,有許多的秘密還是無從說清楚,只是聽爸爸他們說,老祖宗他們是從事傳統中藥醫科的,當時名聲很大,醫術極精,人品又好。家裡開有藥店、當鋪,還有磨坊碾子。大門前有拴馬樁和大槐樹。那個大碾子我倒還有印象,是岸北村裡最大的碾盤,並且碾盤的邊上還有防止東西掉下去的凸起的邊,這是比較特別的。現在想起來這大概是我到目前為止見過的最好的碾盤了,其它的都無法和我記憶中的這個碾盤比。據說當年家門口每天人來人往,很是熱鬧,有一次給沁州州府衙門老爺的太太看病,治好了夫人因懷有雙胞胎一直身體不好的病而受到沁州府州府老爺給送的匾額。這就是爸爸他們和爺爺知道的。我想爺爺們知道的可能也就都告訴爸爸和叔叔他們了。我也真後悔,幾個爺爺們活著的時候我沒有把這些事情能問問,也許他們能講得更清楚,或者至少是他們親口說的吧。

我看著海峰伯伯拿出來的家裡儲存著的古匾,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試圖用筆和紙能把鑿掉的字復原出來,也好了解家裡的這一段歷史。幸好二爺他們當年鑿得不至於太深和沒有把小字徹底剷平,還能夠透過艱難的識辨,加上其它多方面的知識把它復原出來。這樣經查閱資料,走訪專家,比較古匾,最終確定了古匾的內容如下:

序:

賜進士出身敕授文林郎知山西省沁州武鄉縣事加三級紀錄三次江廷泰

跋:

太學生 趙旺 立

匾額大字:

聲蜚藝苑

另外,匾上左上方的小方框裡應該是刻年代和時間的印,相當於印章。

根據乾隆進士名錄,江蘇省江都人江廷泰在武鄉縣任知縣的時間是乾隆四十二至四十四年共三年時間,因此印章框內時間也定格在此範圍內。

我家古老的四合院是一幢二進三跨的四合院,據爺爺他們講,老祖宗他們的規劃是兩樓夾一廳的佈局,蓋起一樓一廳後,東面的那棟樓就沒有蓋起來。現在空地還在,長滿了棗樹,當年是我們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我曾推想後來國家進入清末,鴉片戰爭開始了,老祖宗沒有財力完成自己的當初的規劃了。我們後來的六七代人就一直棲息在老祖宗當年留下的的房子裡生活著。

在清代,四合院一般是有一定的經濟條件的中等商人、作坊主、小官僚、中小地主的住宅形式,而一些城市貧民、小商販和小手工業者、僱工等,往往是擠在大雜院中生活。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真正住得起標準四合院(或叫中四合院)和更大的四合院。四合院主要分為:小四合院、中四合院、大四合院、變體四合院、三合院、大雜院等。

我家的四合院是兩進三跨,應該也是屬於標準四合院。老祖宗靠著經營醫藥,有此家業實屬不易。記得爺爺他們說過家裡原來存有很多文言的醫術,後來都當垃圾扔掉了,真是可惜呀。查閱我家的古家譜,十世祖趙旺和十一世祖趙冠玉均為太學生,家譜中介紹趙旺好黃岐書,說明他對古代的中醫書籍收藏甚多,也有研究,由此推斷他對黃帝內經等中醫書籍頗有研究且底蘊深厚。聲蜚藝苑的藝看來主要就是誇讚老祖宗趙旺的醫術高明的。十世祖趙旺弟弟趙昉是醫科,號太初,在醫學上造詣也很深。他們弟兄倆在後來堪稱中醫世家。但我們後輩都沒有繼承下來,把祖傳醫術都給丟了。據方圓好多老年人講起來,岸北的“兩義齋”很有名氣,當年趙旺兄弟兩個人由於醫術精湛,常常義務為百姓診斷看病,分文不取,名聲很大,波及山後石盤以及沁州各地。為啥叫兩義齋,就是他們兄弟兩人講義氣,為民義診,所以村裡和本地老百姓親切地稱呼他們這一家兄弟倆住的地方,所謂兩樓夾一廳的主人趙旺和趙昉。有一次我在縣城裡偶然碰上東良和故城的年紀大了八十多歲的人他們講起岸北兩義齋,都有好多故事呢!可惜當時也沒有記下來。

我國匾額時間跨度歷經四百餘年,最早的為明朝萬曆年間,最晚的為民國晚期。“以匾研史,可以佐志;以匾學書,可得筆髓。”匾額是一種集文學、書法、雕刻、印鑑、裝飾、建築等藝術門類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早在秦代就出現了匾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匾額的題寫者多是擁有聲望或地位的當時名紳,內容大都辭藻華美、言簡意賅,集字、印、雕、色於一體,書法精湛,寓意深刻,無論是緬懷古人,還是觀興遊覽,都會給人以啟迪。同時,匾額也如同一面鏡子,能夠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民風等,有補史證史的作用。匾額是一種長期被人們忽視的文物,在廣大農村地區,一些匾額被用來作床板,一些被改造成門板,有些鋸開用來當砧板、蓋水缸、做成桌椅,更有拿去擋豬圈、雞舍之用的。幸運的是我家的這塊匾額雖然是鑿去了小字,沒有了邊框,但主要的題字還在,透過努力也確定了各方面的內容,能夠講清楚其來歷,只不過更多了一些歲月流轉中的故事。

一塊斑駁久遠的家傳乾隆牌匾,牽出了我們家諸多的歷史往事,更給予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這就是我家清代乾隆年間由沁州武鄉知縣江廷泰贈送題寫的匾額“聲蜚藝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今天把這些故事寫出來,既是緬懷歷史和先輩,也是傳承文化和勉勵後人,同時也是給大家講一個很有底蘊很有意義的故事,我想這個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是值得講出來的。

後來有幾次邀請武鄉縣文化研究的同志到了岸北,大家都饒有興致地瞭解和觀瞻了幾次這塊乾隆古匾,都告訴我們要儲存好,並提供了好多建議。

乾隆四十二年,發生在山西武鄉的那件驚“天”舊案———鐵血皇考案,其中故事的發起人物,就是給我家送來古匾的沁州武鄉知縣江蘇江都人江廷泰,我家的乾隆古匾上還記錄著他的名字呢。清代對官員考核的加三級三次中,我認為向當時的山西巡撫巴延三報告並查處皇考案,就算是江廷泰知縣一次加三級的功勞了哇。希望看到這個故事、對古匾愛好和感興趣的同志朋友們,可以進一步幫助研究探討古匾背後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來源:紅色武鄉

遊山西 讀歷史 品故事 看古匾:我家有塊乾隆古匾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TAG: 四合院匾額爺爺趙旺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