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或許是人們將族人內心訴求傳輸給神靈的橋樑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宗教作為一種文化,又表現為人對自己創造的價值—神的雙重態度,即‘希望與恐懼交織的雙重態度’”,原始人類在無法控制自然現象時,只有把希望寄託在神的身上。我們可以想象在原始矇昧時期,當人們感到自己軟弱和精神上需要幫助時,他們會想象著有著一股強大未知的神秘力量在控制著一切,或是一些冥冥之中的神靈在護佑和幫助自己。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或許是人們將族人內心訴求傳輸給神靈的橋樑

宗教祭祀活動是布依族人民內在的信仰支撐,人們透過個人行為或者集體行為來實現與神的交流。人類會透過集體或個人行為來實現人與神之間的相互交流。當人們在祈求神靈實現自己的願望時,他們不僅使用家禽給神靈獻祭,還會透過咒語或舞蹈等多種表演形式來向神靈訴說他們的所想所求。作為民族文化範疇的粑棒簸箕舞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受著其宗教信仰的影響,信仰多神的布依族人民定期舉辦集體的祭祀活動是很普遍存在的,粑棒簸箕舞是布依族祭祀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或許是人們將族人內心訴求傳輸給神靈的橋樑

粑棒簸箕舞是由宗教祭典行為向現代娛人活動的轉變,準確來說是指宗教祭祀意識佔主導的活動向現代娛人意識占主導地位的轉變。祖先崇拜、谷魂崇拜以及多神崇拜一直是布依族子民恪守的宗教原則,粑棒簸箕舞在發展的整個歷程中可以說是布依族祭祀活動中的一種重要內容和手段,每年的布依族六月六祭祀活動中,布依族粑棒簸箕舞作為將整個節日氛圍推至高潮的節目,扮演著祭祀穀神、祭祀自然界神靈的角色。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或許是人們將族人內心訴求傳輸給神靈的橋樑

因此,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或許是人們將族人內心訴求傳輸給神靈的橋樑,在過去粑棒簸箕舞一直起著取悅神靈的作用。粑棒簸箕舞表演給族人帶來了歡樂,神靈祖先就會開心,保佑族人,布依兒女的願望祈求就會得到實現。在布依族村寨依然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傳統儀式,用老輩人的話說,這就是對祖先的尊重,族人無論貧窮還是富貴永遠不能忘記祖先給予的一切,但在社會的發展程序中,這一觀念在人們心中已逐漸淡化。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或許是人們將族人內心訴求傳輸給神靈的橋樑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社會生活環境、文化意識的不斷改變,以及人們對自然和社會規律認識的不斷提高,布依族人們對於神的觀念已日趨淡化,人們發現真正主宰人類命運的並不是所謂的“神靈”,而是這世間萬物及族群社會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因此,粑棒簸箕舞中呈現的宗教祭祀功能已不復存在,使該項活動逐漸由娛神的祭祀活動轉變為人們娛人、自娛為目的的民間體育活動,舞蹈中的宗教祭祀意識行為已逐漸變為人們自身的幸福體驗與相互間的情感交流活動。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或許是人們將族人內心訴求傳輸給神靈的橋樑

貴州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聚居較多的省份,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都以娛樂或表演的形式出現在節日慶典或是大型聚會中,其中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尚未被挖掘或面臨消失的境地。粑棒簸箕舞本是布依族族人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慶祝豐收以及待客的一種禮節。在1998年,由於特殊的機緣巧合,布依族粑棒簸箕舞被外來專家發現,並帶到了北京民族園進行表演和展示。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或許是人們將族人內心訴求傳輸給神靈的橋樑

這表面上看來,僅僅是一種表演和助興人們娛樂的民間節目,但其內在具有更深層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社會的象徵意義。一般來說,很少有人仔細去發掘粑棒簸箕舞的社會文化價值。那時,人們只在布依族重大節慶和婚喪嫁娶時才能看到粑棒簸箕舞,而單一的族群的自娛自樂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品質,人們需提升民族傳統體育專案的價值和功能,使他成為廣大民族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內容。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或許是人們將族人內心訴求傳輸給神靈的橋樑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健康和健身方式逐漸成為人們極為重視的問題。粑棒簸箕舞具有獨特的健身功能與社會價值,使它逐步躋身於全國全民健身操舞總決賽的舞臺,成為當地民眾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手段,推進了粑棒簸箕舞在全國民族體育賽事中的宣傳推廣,使其成為當地全民健身活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TAG: 簸箕布依族祭祀神靈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