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味道之內蒙古篇

家鄉的味道今日來到草原

讓我們感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同時

感受內蒙的美食吧

家鄉味道之內蒙古篇

呼倫貝爾大草原

TOP1:

風乾牛肉乾

風乾牛肉乾又叫內蒙牛肉乾、內蒙古風乾牛肉、風乾牛肉

。是內蒙古特產,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行軍糧。屬於特色休閒食品。傳統工藝遇上現代技術——先進的滅菌真空包裝技術,可使生產的風乾牛肉乾得到長期儲存,保質期可達1年。

做法:

先進行醃製,然後進行風乾晾制。因為內蒙古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乾燥,所以易於晾制。

將精選的牛肉剔去筋膜,用刀切成大長條(便於晾乾)。鹽、蔥、姜、糖等放在小碗中調化,將肉進行醃製。

12小時後將肉掛曬在不鏽鋼架子上,放在通風地方,根據地區和季節空氣乾燥程度不同,正常風乾約十天左右,重量約為風乾前的40%即可。

將肉條掛入烤箱由炭火烘烤約三個小時。晾涼後切條即可裝盤。

家鄉味道之內蒙古篇

牛肉乾

TOP2:

手把肉

手把羊肉,就是挑選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扒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因為淨手後吃肉時一手把著肉,一手拿著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乾乾淨淨,所以得名“手把羊肉”。

該肉製作過程簡單明快,只加一小把鹽(也有的不加鹽,吃時蘸鹽),火候恰如其份,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

做法:

羊肉排1500克

煮料:紅蔥一根,紫蒜1頭

沾料:韭菜20克、香蔥10克、蒜蓉30克、辣椒末10克、烹調油20毫升、鹽適量(自己可以隨意搭配)。

1、將羊肉排冷水下鍋,水開撇去浮沫,加紅蔥(沒有紅蔥放大蔥),整頭紫蒜切半,煮至無血絲;

2、把韭菜和香蔥放進臼中搗成泥,加鹽調味做成韭蔥泥;

3、鍋內放烹調油,在3成熱的時候放進切下的羊排上肥的部分,將其中的油榨出製成葷素混合油,揀出油渣將油燒至起煙,澆在辣椒末上製成油辣椒,加鹽調味;

4、蒜蓉加一小勺水調成蒜蓉汁,和前2種制好的調味料一起隨羊肉排上桌,即可。

家鄉味道之內蒙古篇

手把肉

TOP3:

蒙古餡餅

蒙古族餡餅是一種風味麵食,據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麵制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幹烙水烹的方法制成。

蒙古餡餅是明朝末年,蒙古族蒙郭勒津部落定居遼寧阜新地區後創制的。

做法:

1。和麵:500克面用400克水(夏季用涼水,冬季用溫水。白麵一般用涼水,蕎麵宜用溫水)。和時,邊放水邊攪動,以防出面疙瘩等。和到用筷子能挑出長條,又不沾盆,放到面案上即稀落為好。稍餳後即可和皮。

2。拌餡:菜(根據季節,可選用白菜、芹菜、韭菜、酸菜、醃製的鹹白菜等)經水焯後投涼、攥幹,剁成細末。剔去豬肉的皮、骨,同牛羊肉一起,剁為肉泥。將菜逐漸拌入肉中,加入各種佐料(若放韭菜,則不放蔥花和花椒麵)。將100克清水對入75克豆油中,然後逐漸拌入餡中。

3。包餅:將麵糰放在撒有餑面的案板上,搓成粗條,切成大小一致的10塊坯子。將每塊坯子按成圓餅,放在掌心,用另一隻手拿餡匙,把餡放在餅心,邊用餡匙往餅心抿餡,邊用託餅的手掌的五指和虎口一張一弛來攏口。包成後用手拍,用刀翻。注意開始拍時,手掌成拱形,不要平拍中心,以防餅邊破口、餅面露餡。要做到餅皮厚薄均勻,肉餡均勻地鋪漫於上下餅皮。拍成後用刀將餅翻到手掌上,吹掉兩面餑面,即可上鍋熟制。

4。烙餅:烙鍋燒熱後,用少量油將鍋擦光滑,貼上餡餅。烙時要掌握好火候,火大,餅皮焦而餡未熟;火小,肉餡失水過多而內餅乾癟。因此,開始時火力要大,接近熟時改用微火。經三翻兩烙後,餅皮鼓起即熟。

5。走油:把烙好的餡餅,放在鍋內四周,擦去鍋裡的面渣,在鍋底放一勺油,燒熱後,將餡餅放入油中,將兩面煎黃後,即可裝盤。

家鄉味道之內蒙古篇

蒙古餡餅

TOP4:

炒米

炒米,蒙語叫做“胡日阿巴達”,就是蒙古米的意思。它是用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清香爽口,充飢耐餓,是別具風味的傳統食品。

做法:

炒米是用糜子做成的,要經過煮、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做成炒米。

炒米

首先是用鍋煮。鍋裡盛上水,燒到八分開時將稷子倒入鍋內。蓋上鍋蓋繼續加熱。燒開後,揭開鍋蓋,上下翻動均勻,蓋好鍋蓋,輕火燜,六、七分鐘後,再上下翻動。這樣連續翻動三至四次後,即可出鍋。出鍋的稷子粒鼓脹發圓,有透明感,但不能張嘴,否則影響炒米質量。煮稷子時,稷子和水的比例一定要適宜,達到稷子煮好水即乾的程度最佳。

炒米

炒炒米要選用好砂子。撮回砂子用篩子篩一篩,篩過的砂子再用籮子過了土,就可以使用了。砂子如不太乾淨,還要用水淘洗一次,晾乾以後再用籮子過一遍土。炒炒米時一次頂多放三碗糜米(七燒鍋),卻要放五碗砂子。砂子燒紅時,將晾出的糜米倒入,待大氣冒過,米粒快噼噼啪啪爆起來,趕緊連砂子倒在篩子裡,下面接上盆子。篩子一搖,砂子落在盆裡,炒米留在上面。將砂子倒回鍋中炒熱,再加入新晾出的糜米,如此連續作業,那一點砂子可炒許多炒米。末了把砂子裝在口袋裡,下次炒時再用。

必須注意,僅僅是炒熟的炒米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必須經過去皮的處理。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殼,將米放入石碓中,腳踏驅動杆,傾斜的錘子落下時砸在石臼中,來回數次,就可以去掉稻穀的皮了。去皮後,用竹編簸箕去大糠,再用籮子去細糠,此後,就可以食用了。

家鄉味道之內蒙古篇

炒米

TOP5:

奶豆腐

奶豆腐,蒙古語稱“胡乳達”,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馬奶等經凝固、發酵而成的食物,形狀類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像豆腐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濃郁,牧民很愛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當乾糧,既解渴又充飢。還可以做成拔絲奶豆腐,其軟韌牽絲為斷,是宴席上的一道風味名菜。

做法:

奶豆腐一般是指我們平常所說的乳酪,也叫乳餅,完全乾透的奶豆腐又叫奶疙瘩。傳統奶豆腐的做法有點難度,後來也發展出一些簡單而且好吃的做法。

傳統生奶豆腐的做法

把鮮奶發酵,使其變酸後,倒入鍋裡煮熬,奶漿就變成老豆腐形狀。然後在紗布中,擠壓去水份,裝模成形。

傳統熟奶豆腐的做法

把熬製奶皮剩下的奶漿,或提取酥油後餘下的奶渣,放置幾天,待其發酵。當奶漿或奶渣凝結成塊時,用紗布把多餘的水份過濾掉。然後將固體部分,在鍋裡文火煮,邊煮邊攪,直到粘著程度時,再裝進紗布裡,把黃水擠出。這時就可以裝饃壓制成形,或置於木盤中,用刀劃成各種形狀。

魚子奶豆腐的做法

豆腐、雞蛋、植脂淡奶、鹽、雞肉粉、白胡椒粉、魚子醬各適量。將一塊豆腐碾成泥,打一個雞蛋進去,加植脂淡奶、鹽、雞肉粉、白胡椒粉,然後打勻;將豆腐泥裝入小型器皿中,上屜蒸熟,扣出;擺入盤中上面抹一層魚子醬,然後放上兩根香菇海帶,撒讓香菜末,加上裝飾就可上桌了。

楊梅奶豆腐的做法

糖水楊梅汁350毫升,牛奶100毫升,魚膠粉12克。將牛奶以小火加熱。牛奶加熱到大約60度左右時放入魚膠粉攪拌均勻,繼續加熱到80度左右時關火。將糖水楊梅汁倒入牛奶中攪拌均勻。將楊梅奶水倒入模具或杯中,放入冰箱冷藏凝固。可以直接放入杯子中冷藏,凝固後取出,點綴一些水果並澆上糖水楊梅汁吃很好,也可以擠些奶油花。

凝乳奶豆腐

草原上也不是經常有足夠的鮮奶供牧民們做奶食品,因為有些牧戶奶牛少或天旱牧草不好而導致鮮奶產量少的話,就無法及時做奶豆腐。遇到這種情況的話,牧民們一般要儲奶備用。但牧區條件不便,沒有冷藏室,只能將凝乳倒進鍋裡稍微熬煮後,放進容器裡儲存起來,這叫做儲奶。等到有足夠的原料後,牧民們便把儲存的凝乳拿出來,做成自己喜歡吃的奶豆腐。

家鄉味道之內蒙古篇

奶豆腐

TAG: 奶豆腐炒米砂子風乾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