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習慣:個人姿態蘊含內心力量

動作可能清楚外顯,也可能深植於姿態當中,不同的姿態表現了一個人的內心是否勇敢,整體態度則構成了人的內心力量。

先來談談肢體動作。

我們都會藉由檢視一個人站立、行走、移動、自我表達等各種姿態,去判斷對方是什麼樣的人;

不見得會刻意評斷,但這些印象勢必會引發我們的好感或反感。

就讓我們以站姿為例,來看看不同的姿態。不管面對的是孩子或成人,我們第一時間就會注意對方是抬頭挺胸,還是彎腰駝背,而誇大的姿勢都需格外留意。

當一個人站得直挺挺,如電線杆一般,我們不禁會想他到底是費了多大力氣來維持這樣的姿勢。我們也可假設此人內心並不相信自己如外在表現出色。

行為習慣:個人姿態蘊含內心力量

從這個小細節就能看出姿態是如何像鏡子一般映射出所謂的優越感。

他希望在眾人面前表現得更勇敢——他希望能盡其所能地展現自我,可惜卻因太過緊張而事與願違。

另一方面,有些人的姿態則完全相反:永遠都是彎腰駝背的模樣。

這種姿勢某種程度上暗示著他們膽小怕事。

但不管是從感性或理性面來說,做出任何評價、判斷時都務必慎重,不可只憑單點評定,應該考慮其他因素。有時即使我們覺得自己的想法八九不離十,但仍會希望有更多佐證。

故我們應該自問:“彎腰駝背的人一定是膽小鬼,這樣判斷對嗎?他們在逆境下會有哪些表現?”

現在從另一個角度來檢視上述的心理與肢體動作關係。我們注意到彎腰駝背的人隨時都想找到能倚靠的東西,

像是靠著桌椅站著。這種人並不信任自己的力量,只希望隨時都有支撐點。這種“找東西靠著”的站姿,與“彎腰駝背”的站姿一樣,都反映出同一種心理態度。

目前至少已有兩種姿勢多少能證明我們的論點了。

我們也發現,老是尋求依靠的孩子表現於外的姿勢,和獨立性強的孩子很不一樣。

透過觀察孩子的站姿以及他們與別人交流時的態度,可以判讀孩子獨立的程度。

看到這些姿態、態度時,無須懷疑自己的判斷,因為還有很多機會能證明結論的真偽。

行為習慣:個人姿態蘊含內心力量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

且讓我們以一個去尋求醫生治療的女性為例。醫生開口請她坐下時,原以為她會坐在附近。沒想到,她環顧四周後,卻選定了一把最遠的椅子。

針對這種行為,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她不想和丈夫以外的人建立關係。她一開口就說她已婚,從這一點便能猜出她只想和丈夫有關係,也能推論她希望得到丈夫的寵愛,是那種會要求丈夫準時回家的妻子。

一旦落單,她就會深感焦慮,所以她不希望獨自一人出門,但更不喜歡與丈夫以外的人碰面。簡而言之,

從“選擇位置”這個單一行為,我們就可以拼湊出她整個人生的梗概。不過,當然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驗證我們的理論。

如果她說出:“我現在非常焦慮不安。”除非聽者知道有人會把焦慮當成控制他人的武器,不然肯定不懂這句話背後的含義。不論大人或小孩,

如果有人為焦慮所苦,我們就可以推測他們的身邊一定有個時時支援他們的人。

有對夫婦堅稱自己是自由思想家,他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婚姻裡隨心所欲,只要彼此坦誠以對即可。結果做丈夫的有了婚外情,也一五一十對妻子和盤托出;妻子看似很滿意先生如此誠實,但後來卻開始感到焦慮。她變得不願獨自外出,要求丈夫一定要同行。

這對夫婦讓我們目睹了焦慮或恐慌會如何改變自由思想

有些人總是緊靠著牆、躲在家中的一角。這種行為顯示出他們缺乏勇氣,不夠獨立。接著我們來看一下這種膽小猶疑的人小時候是怎樣的。

有個男孩在學校裡非常害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訊號,表示他不想和其他人交流。他沒有朋友,總是盼著放學。他的動作很慢、上下樓梯總是緊貼著牆,走路時一定低頭看著路面,但放學後卻會飛也似地跑回家。

行為習慣:個人姿態蘊含內心力量

他在學校裡不是好學生,事實上,他的成績與表現都很差。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在學校裡一點也不快樂,只想回家找媽媽;他的母親是個體弱的寡婦,非常寵愛他。

為了更瞭解這名男孩的情況,醫生與他母親詳談了一番。醫生問道:“他會乖乖上床睡覺嗎·”母親答道:“會啊。”“他夜裡會哭鬧嗎·”“不會。”“他會尿床嗎?”“不會。”

醫生心想,如果不是他弄錯了,就是那個男孩有什麼問題。

他推論男孩一定是跟媽媽一起睡。醫生怎麼會做出這個結論呢?事情是這樣的,睡覺前會哭鬧的小孩只是想引起母親的注意,但男孩若是睡在媽媽身旁,就沒有必要哭鬧了。

同理可證,小孩會尿床,同樣也是為了引起母親的關注。

還有很多例子可作說明,這裡就不再列舉啦。總之,我認為一個人,還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要老讓自己鬱鬱寡歡,這可是有連鎖效應的哦。

那麼這裡建議大家

多多閱讀,養自身中正之氣,不要老做一些神氣不佳的姿態。我想即使貧弱些也不會暗淡了我們自身的光彩噠。

TAG: 彎腰駝背我們姿態丈夫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