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作為一代帖學宗師,白蕉先生於臨帖用功很深。沒有過硬的臨帖功夫,很難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而要活學活用,方為上乘。讓我們跟隨白蕉先生,聽他講如何臨帖,看他自己怎樣臨帖?

怎樣臨帖

傳統學習書法的步驟是由描紅、填黑(填寫空心字)到影格、脫格(脫一字二字至一行),最後才是臨寫。這個循序漸進的安排是很合理的,科學的。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描紅和填黑,事實上是在初步鍛鍊中鋒鋪毫,下基本功,使點畫就範,寫得圓滿周到。為什麼說是在下基本功呢?因為,如果你不能中鋒鋪毫,紅字就不能被蓋罩,空心字就填不滿;再進一步要求分佈結構,才寫影格、脫格。寫脫格時,事實就在引向臨寫。什麼叫“臨寫”?臨寫就是一面學習某一字型的筆跡,同時要把某一字型的架子搭像樣外,還要注意學習它的神氣,是學習遺產的手段。這個時期是一個較長的時期。一個書家往往是終身不懈地不廢臨寫功夫的。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寫要三到——心到、眼到、手到,是心眼手三個方面的緊密結合。心到第一。一般初學只有二到——眼到、手到,進步不快;頂差的只有一到——手到,甚至說一到都覺得勉強,因為他不是在“臨”帖而是在“抄”帖,寫的字總算是帖上有的幾個字,像麼,一點也不像。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眼睛看,心裡想,手下寫,有帖在面前,是要對著寫的,所以叫“臨”。我們應用的大楷簿、中楷簿,有的是九宮格(井字格)、米字格,可是恰恰帖上沒有九宮格、米字格,怎麼辦?可以用明膠板或小玻璃,照習字簿上的格子用紅色或黑色細筆打的格子,放到帖上去對臨。這樣,一個字的點畫位置,在臨寫落筆前可以先仔細看一遍。過去寫不好的字,架子老是打不好的字,在格子中要特地仔細檢查,一定能夠把原因都找出來,從而也就能夠寫好那個字了。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九宮格、米字格兩種習字格子作用不同。九宮格主要在求得點畫位置,米字格主要在求得結構中心,要寫得團結緊密。臨寫的目的,既要得“形”,又要得“神”,形神俱得,功夫才到家。明九宮格、米字格可以求得“形似”,求“神似”怎麼辦?要“讀”。讀要在臨帖之前,或者並不準備臨寫,作為專門的一課。宋人書家黃庭堅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元朝書家趙孟說:“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筆,乃為有益。”他這話是有深刻體會的。三國時曹操喜愛其時大書家師宜官的書法,把它放在帳上,一有空就讀。唐代大書家歐陽詢,某次在路上看到索靖寫的碑,已經走遠了,重新回來再認真讀,站得腳痠了,索性坐著,這樣一連讀了三天。讀在乎認識書法的神理,不但在點畫分佈結構上看他具體用筆的道理,筆勢的往來;還要在整體上看它的精神面貌,尋玩它的韻味。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好比做演員,光是扮相像是不夠的,一定要能夠深入劇中人的內心世界,然後能演好戲。臨帖光是把字寫得端正還不夠,寫那一家那一帖,一定要摸透他的用筆方法,一定要臨寫得神奇活現才好。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臨到後來還要把它“背”出來,先不把帖開啟,揹著臨,背不出,然後再翻開帖來核對,這個功夫叫“背臨”。“背”很重要,臨寫過的字,任何時候,只要你拿起筆來,就應該把它默寫出來。帖在面前寫得像,帖不在面前“自來體”,成績就不能鞏固。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讀帖”、“臨帖”、“背帖”三道功夫要結合起來,然後能夠保證學習勝利。看一筆寫一筆的臨帖,說明沒有下“讀”的功夫。帖拿開寫字就不像,說明沒有下“背”的功夫。總的說心到功夫欠缺。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不是死描,不是硬搬!

臨帖雖說是書法學習的後期功夫,但它畢竟和描紅、填黑、影格、脫格一樣,是手段,不是目的。因為真正寫好字,一定要有自己面目的緣故。

TAG: 臨帖臨寫九宮格功夫米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