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檔案:膠州最後的手藝—鐵匠

早先年在膠州民間有一種手藝人叫鐵匠!

在我兒時的印象裡,鐵匠們都是腰裡繫著膠皮圍裙,每個人胳膊上都帶一副帆布做的套袖,有的在手腕處纏一條浸了水的毛巾,一雙粗糲的大手拎著一把大鐵錘虎虎生風,他們膚色黝黑,肌腱發達,站如松,坐如鐘,一副威風凜凜山東大漢的氣勢,這就是老膠州鄉間鐵匠師傅的標準形象。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實拍兩位老鐵匠打鐵,配合默契聲音悅耳,堪比節奏大師”,“vid”:“f0639dy36zk”,“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3412350173_640480/0”,“desc”:“實拍兩位老鐵匠打鐵,配合默契聲音悅耳,堪比節奏大師”})

據史料記載:鐵匠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發展的一門匠作技藝,起源於冷兵器時代,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考古發現,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出出來的。因為鐵製器物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冶鐵技術的逐步成熟、鐵器在農業生產中推而廣之,農業耕作因此得到很大的發展,而從事冶鐵技術的工匠逐漸被固化為終身職業。

由於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冶鐵業成為一項熱門職業,鐵匠也就應運而生了。

技藝檔案:膠州最後的手藝—鐵匠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鐵匠的服務範圍極為廣泛,比如開春時要打製犁耙,以備春耕;夏季麥收季節到來,要鍛打鐮刀、鏟子;秋季時,要鍛打钁頭、鐵叉等工具;冬季是農閒季節,鐵匠最為繁忙,因為他們要打製來年開春時的各種農具。中原鐵匠的主要任務是打造農用的钁、鐮、鋤、鍁、鍘刀和犁具、鞍韉儀仗的配件;打造修建房屋所用的釘子、泡釘、門拴;打造石匠所用的錘、鏨、方尺;打造木匠所用的鋸錛、刨刃、斧子、鑿子、鑽頭、刻刀等等。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鐵製工具都是出自鐵匠的手藝。鐵匠一年四季天天忙忙碌碌,火爐旺盛,叮叮噹噹,忙個不停。 膠州 民間稱鐵匠師傅為“掄大錘的”,他們掄起大錘虎虎生風,每每燒火的風弦(風箱)一響,火爐上的火星升騰而起,匠人們便精神十足,忙碌整整一天時間,直至下午夕陽西下,方才熄火歇業。他們向人誇口是“火裡求財”,一日兩頓飯,冬天守著爐火尚且好受,一到酷暑,便是赤膊掄錘,整天裡滿身臭汗。鐵匠一般都開有營業鋪面,膠州人稱為鐵匠鋪,鍛打生產生活必需品向本地百姓出售。有上門定製鐵器的主顧,或專門鍛打定製農具時,鐵匠就會按照主顧的要求打製鐵器。一遇災年,生意清淡時,鐵匠師傅便裝上鐵匠工具,師徒幾人結伴外出遊鄉做活,一旦攬到了生意,便在村鎮集市街頭或交通要道的路口,架起爐子升起火,風箱一響便可以開張。有掌鉗的,打頭錘的,打二錘的,拉風箱的,還有專門外出攬生意的(俗稱“跑活兒的”),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鐵匠使用的工具較多,且都是鐵製的器具,但各有各的使用方法:一個火爐,一個特製的大風箱,兩個鐵砧子(一個約尺許的尖錐形尾巴熱砧子,主要做熱活兒,凸面,四個耳朵兒,;一個冷砧子,面平且小,尖錐形尾巴較短小,適宜於做冷活兒,即微觀修整),幾把鉗子和形狀、大小不等的錘子。

技藝檔案:膠州最後的手藝—鐵匠

在膠州民間有“木匠的大錛,鐵匠的錘”俗語。鐵匠的工具錘分大錘、二錘和手錘,以及大大小小方形、圓形、尖形的衝子、截子、印戳子。鐵匠師傅比較注重行業形象和自身的名聲,他們一般都在自家打製的器物上戳上鋼印,一是為了誇耀技術,傳揚名聲;二是有別於其他鐵匠的手藝,也有獨創品牌優勢的誇耀。 鐵匠使用的鐵鉗子也有多種多樣,具有不同的用途,頗有講究:蛤蟆嘴鉗子(鍛打片狀器物)、雞嘴兒鉗子(鍛打精巧細活兒)、大小緊嘴鉗子(鍛打帶刃的利器)、鷹嘴鉗子(鍛打捏製帶鉤的器物)、長嘴蓋火鉗子(鉗夾細長的鐵器)。 中原地區的鐵匠有兩樣工具最具特色:一是鉗子把兒上帶鉤兒(不宜脫手),二是剷煤的鏟子帶眼兒(剷煤炭時可以漏下細碎煤屑)。

技藝檔案:膠州最後的手藝—鐵匠

因鐵匠的鍛打工藝有粗有細,講究式樣靈巧,也有很多竅門。鐵匠在鍛打鐵器時,要分清器物的不同用途,帶刃的工具都要加鋼立刃,用鋼的多少、好壞和淬火的程度都決定著器具的優劣和鋒利程度,通常人們稱為“紅爐師傅”的,大多從事利刃工具的打製,其火候的掌握也是很有講究,講究淬火要恰到巧處;淬火過度,則損鋼刃;淬火欠缺,則鋒刃鈍挫。農人品評器物是否鋒利,便說是“鋼水”的好壞,鋼水好的鋒利,耐磨好用;“鋼水”差的使用起來就遲鈍,經不起磨礪,器具容易捲刃或崩刃,刃具不耐用。 打鐵是個苦力活兒,鐵匠們一旦爐火點燃後,就沒有停火歇息的機會,他們吃過早飯,點燃火爐,中午不能休息,必須堅持幹到天黑,直到手中的活路幹完才能吃晚飯。所以,鐵匠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他們有一句順口溜:“幹鐵匠,大肚漢,一天只吃兩頓飯。” 鐵匠生意也有淡季旺季之分,一般情況下,農忙即將到來之前,鐵製生產工具即將使用,農戶就會檢點自家的農具,提前登門讓鐵匠門為其修理,這是鐵匠最忙碌的時候。

技藝檔案:膠州最後的手藝—鐵匠

鐵匠離不開火爐,太上老君是煉製仙丹的,所以他們敬奉太上老君為祖師爺,每逢初一、十五,鐵匠都要給太上老君上香磕頭,祈求祖師爺保佑一年之內爐火旺盛,生意興隆。所以,他的八卦爐就被後世的鐵匠奉為萬寶爐。鐵匠愛護自己的火爐,比護自己的老婆還要精心,外人不得輕易觸碰鐵匠的火爐子。在膠州民間鄉村的一些地方,有敬奉唐朝名將尉遲敬德為祖師的鐵匠師傅,據說唐朝大將尉遲敬德就是打鐵的出身,後來成為大唐開國的一代名將,鐵匠們就引以為傲,津津樂道這位大唐的開國武將,春節時許多鐵匠的大門上張貼的門神,就是尉遲敬德。 據鐵匠業內人講述,鐵匠、道士、窯匠、錫匠都是太上老君的徒弟,這四個行業的人彼此互相幫襯、互相照顧。如果有一位窯匠拖拉著燒火鉤上門懇求修理鍛打,那必是急用,鐵匠師傅必須停下手中的活兒,立刻為其修理火鉤。如果怠慢了窯匠師傅,那就是不講情誼,辱沒了師門,就會被同行背後戳脊梁骨罵人。

技藝檔案:膠州最後的手藝—鐵匠

在一些鄉村集鎮上,開設鋪面經營鐵器是鐵匠師傅的經營之道,他們鍛打出的鐵器或零星賣出,或批次發售由經營者賺取利潤,或為農戶預約打製鐵器。有時,鐵匠也會受邀到某村開爐,專門為主顧鍛打鐵器。但接手的活路必須有一定的數量,有足夠的量才能開設爐盤,否則,他們絕不肯輕易移動鐵匠爐子。 鐵匠師傅還要有眼力識別材質的好壞,業內叫“認鐵識鋼”,民間有句俗語叫“識鐵不識鋼”。那是說一個匠人是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的不稱職鐵匠,也就不是一個好鐵匠。識鋼與識鐵不同,辨識鋼材時,一是看色澤,二是辨茬口和紋理。好鋼茬白而細膩,色澤白裡發青為最佳;反之,那些鋼茬兒粗、色澤發烏的則是孬鋼。鐵匠打鐵鍛鋼時全憑眼力,鑄件在火爐內蘸火,要掌握適當的火候;器物在砧子上鍛打,鐵器的色澤也有區別。鐵匠對鍛打的鐵器分別有“打紅、打紫、打黑”三種類型。一般情況下,大件器物要打紅(不燒紅不好鍛打);帶刃、硬鋼或小件物件要打紫或打黑(燒的太紅則易傷鋼刃)。技術高超的鐵匠,在鍛打器物時不但要講究好使耐用,而且要使器物美觀大方。鐵匠不像木匠一樣用尺子衡量器物,鐵匠打造物件兒全憑眼力,什麼形狀的物件擷取適當的材料不致於浪費,選取什麼樣的材質使器物經久耐用,憑藉的是眼力和經驗積累。 鐵匠還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那就是腰際間時常繫著圍裙,因為整天與爐火打交道,火爐內的火星四濺,身上的衣服經常有燒灼的痕跡,那圍裙便是阻擋火爐迸濺的火星。 一盤鐵匠爐子一旦生火,風箱呼呼生風,爐火熊熊燃燒,師傅揮臂掄錘,鐵砧叮噹作響,只聞鐵器的敲擊聲,不聞人語。師傅左手執鉗,右手拈小錘,兩個徒弟分列兩廂掄大錘:師傅輕敲時,徒弟輕敲;師傅重敲時,徒弟掄圓了胳臂重敲;師傅緊敲,徒弟緊跟,有張有弛,節奏分明,叮叮噹噹,韻味十足,節奏感極強。師傅敲到哪裡,徒弟必須跟在哪裡敲打。如果徒弟打錯或打歪了,師傅並不斥責,而是用手中的小錘輕輕地敲擊砧子耳朵以示警示。師傅將器物鍛打到一定程度後,就在砧子耳朵上輕敲一下,這是停止的訊號,徒弟見機便戛然而止,師徒們配合十分默契。鐵匠師傅把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再將燒紅的鐵器移到大鐵墩上,一般由打鐵徒弟手握大錘進行鍛打,鐵匠師傅左手握鐵鉗翻動鐵料,右手握小錘一邊用特定的擊打方式(暗號)指揮徒弟鍛打,一邊用小錘修改關鍵位置,使一塊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然後在根據需要鍛打成不同的鐵器。

技藝檔案:膠州最後的手藝—鐵匠

民間有一傳說,石匠是鐵匠的老師,鐵匠是石匠的徒弟,徒弟見了師傅就比較客氣。所以,如果有石匠登門,鐵匠必定要畢恭畢敬賓客相待,儘量滿足石匠師傅的要求。這是兩個行業之間約定俗成的習俗,代代因襲,不可逾越。 徒弟拜鐵匠師須投紅帖,須由體面人物引薦方可。經師傅應允後,徒弟備上禮品到老師家中奉上拜師帖,先行拜祭祖師爺,然後再給師傅行磕頭禮。在中午的宴席上,師傅還要分別向同行介紹徒弟的情況,並一一介紹同門的師兄、師弟。 徒弟進門後,並不直接掄大錘,而是先為師傅點菸送茶,早上倒尿盆,晚上疊被窩兒,孝子賢孫般地伺候著師傅,這是入門的規矩。知了都是蟬變的,當年師傅當學徒時也是這樣,如今還用此法教育徒弟,一代接一代,代代傳承。徒弟做工時,師傅一邊觀察徒弟的性情,磨練其處世為人的方法,一邊安排徒弟再做一些砸炭塊、運工具、清理場地之類的雜務,讓其逐漸學會生爐火、加煤炭、拉風箱一類的粗活兒,半年後方能跟著師兄弟打下錘。徒弟學藝三年,師傅只管飯不付工錢;冬夏時師傅為徒弟各置辦一身衣服。三年後,徒弟粗細活路都學會後,便可以走出師門。但是,一般情況下,學徒三年期滿,徒弟還要再為師傅服務一年,即為老師無償盡義務,以報答老師三年傳授技藝的恩情,同時也是徒弟技藝再提高的機會。 一年後,師傅為徒弟置辦一套鐵匠工具,讓其自立門戶。鐵匠講究師承門風,師傅對自己打製出的器物一旦打上戳記,就意味著自己的手藝被世人品評;他帶出來的徒弟也是如此,徒弟首先要守規矩,人品要端正,做手藝與做人同等重要,不能偏廢。如果徒弟曾被師傅逐出師門,當徒弟的一生就有洗不清的屈辱,無論是改行做其它,都會被人輕蔑和鄙視。所以,當徒弟的必須忍辱負重,不敢得罪師傅。鐵匠還有一個鐵的規矩:徒弟開設鐵匠爐盤,必須遠離師傅的鐵匠鋪面,不能搶師傅的生意。一旦犯了忌諱,師傅就會登門踢場子,讓徒弟滾蛋走人。

技藝檔案:膠州最後的手藝—鐵匠

鐵匠是一個又苦又髒又累人的力氣活兒,鐵匠打鐵做工無非是養家餬口,絕無發財的可能,但好歹是門手藝活兒,總有被人抬舉的那種難得的自豪感。在膠州地區,在20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些鐵匠開始轉而從事修理加工業,一部分人為汽車修理水箱,後來又涉足到機械行業,逐步尋到了發家致富的契機。 因鐵匠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工作環境,為便於內部交流,他們內部流行有行業秘語,如鐵匠自稱是“扇紅的”,砧子稱為“硬漢”,大錘稱為“千撾”,鉗子稱為“鉗紅”,風箱稱為“抽風”,鋼稱為“九煉頭”,鐵稱為“怕風火”等。 鐵匠的行業規矩不太多,但比較嚴厲。如: 在新場地開張,必先焚香禱告,祈求祖師爺庇佑,敬請山神爺、火神爺和財神爺,以求開市大吉。 鐵匠盤火爐時,須選擇在上首(即門內的左前方)。 鐵匠做工打啞巴錘,錘出聲人不出聲(掄大錘時須用力氣,人一說話被認為漏了氣,不利於掄大錘)。 鐵匠師傅開工前並不呼喚徒弟,只用小錘敲擊砧子尾巴即是打招呼。 鐵匠內部也有許多的禁忌,依此約束業內人的行為舉止,既有對祖師的敬畏,又有行業內部的約定俗成。如: 砧子頂上不能打空錘:一是打空錘被認為是欺祖、辱祖;二是打空錘行為有“出力不賺錢”的壞徵兆;三是打空錘行為有“散夥歸家”的預兆。其實,師傅忌諱打空錘是鐵匠愛護自己工具器物的表現。

鐵匠的火爐、鐵砧子忌諱被人用腳踏,有被人踢場子之嫌和辱沒祖師爺的屈辱。 新年開始,鐵匠開爐必須先打釘子,其實就是先練練錘。俗話說:好鐵不打釘,好孩兒不當兵。釘子是小器物,鍛打起來比較簡單,年初開爐,鐵匠手生,先打釘子練練手感。 打鐵時忌諱旁人說“掉皮兒”,掉皮兒意味著鐵匠要招災生病,鍛打的器物掉皮兒是火候不到,“窩生”了。 鐵匠鋪內,鐵匠爐忌諱被人取爐火點火抽菸。鐵匠是火裡求財,對“火”十分尊重和忌憚。一是害怕被人竊走爐火不利生意,二是忌諱被斷火失財,三是懼怕自己的火財被人取走,失了靈氣。

技藝檔案:膠州最後的手藝—鐵匠

膠州 鐵匠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後開工,大年三十(或小年祭灶)收爐。除夕收爐寓意為年頭忙到年尾,預示明年生意興隆。即使鐵匠鋪熄火收爐,鐵匠也忌諱清理場子,他們往往任由場地的爐渣、煤炭及雜物遍地堆積。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信仰,因為他們相信,這是生意興隆的標誌,預示著年後開張營業順利。

技藝檔案:膠州最後的手藝—鐵匠

一盤爐火,幾把大錘,三五個鐵匠師傅敲打出了形態各異的生產工具,也鍛打出了生活的文明與進步,鐵匠這個職業歷久彌新,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逐步被現代工業文明所替代,鐵匠這們民間手藝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 ,見見淡出膠州人的視線……

關於·About

膠州人的生活讀本

版權宣告:

文中圖片均轉載自網路,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經檢索,無法確定原創者,故未標明作者。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絡編輯做刪除處理,原創作者可聯絡我們予以公示。

TAG: 鐵匠師傅鍛打徒弟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