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知識丨十點分析,手把手教你識建盞

我們先來看看新盞。建盞的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然成為一個產業,作者也如春筍般地成長起來,建盞的工藝並非十分成熟,肯定會存在許多有問題的或是不合適的作品如何判斷呢?

首先,我們看看建盞的有那些製作工藝流程

盞知識丨十點分析,手把手教你識建盞

這麼複雜的工藝上,肯定會出現瑕疵品

起泡、跳釉、胎裂、粘底、變形這些屬於嚴重的瑕疵品,這些一般玩家也不會見到,一般這些都是非售品。

那麼,我們聊聊這些是如何產生的吧!

起泡:

胎體水分較大,在燒造時水分氣化,但是由於釉料的原因水汽出不來所以就形成了氣泡,起泡多的地方是水分較大。

盞知識丨十點分析,手把手教你識建盞

跳釉

:胎體不乾淨或者磨釉過細都會產生縮釉的情況;

盞知識丨十點分析,手把手教你識建盞

胎裂:

有幾種可能

1、泥土的成本畢竟來源於大自然,其成份也參差不同,會有所誤差,從而導致胎裂;

2、在素燒過程中或落底款是的外力所致,當時在承受範圍之內,進窯燒製的溫差所導致;

3、在窯內的升溫過快或者溫度的適應程度不內而導致;還有許多原因,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盞知識丨十點分析,手把手教你識建盞

縮釉:

胎體不乾淨或者磨釉過細都會產生縮釉的情況;

盞知識丨十點分析,手把手教你識建盞

粘底:

由於手工施釉及胚吸釉的程度,釉層過於厚或者施釉過低的原因,釉在高溫流動的過程中,正燒緣故,心引力作用下,釉向下流動而產生的粘底。

盞知識丨十點分析,手把手教你識建盞

有些盞的釉淚流動,恰到好處,也不失為一種美感。

盞知識丨十點分析,手把手教你識建盞

盞知識丨十點分析,手把手教你識建盞

變形:

變形還有一種,就是盞心歪的情況,盞心歪的情況主要是建盞燒製過程的擺放位置不夠端正。

盞知識丨十點分析,手把手教你識建盞

除了瑕疵品外,我如何選擇我中意的建盞呢?

首先,每個朋友的審美的不同,有人喜歡仿宋的、有人喜歡創新的、有人喜歡內斂的,有人愛上典雅卻不失張揚的。

小編整理了幾條標準,供玩家判斷

1、器型

瓷器,器美是一條很重要的標準,器型對作者的技術要求較高,能夠判斷作者綜合素質的一個維度。器型的線條不會生硬有收放自如的感覺,造型精巧的盞令人有手做的溫度之感,為上乘手作之選。

2、大小

好不好,自己說了算,南方人習慣用小杯品茶,北方的朋友愛大碗喝茶、大塊吃肉的文化,合適才是王道,曾經有位工藝師向我介紹說,山東的朋友愛用10cm左右的大盞,不知是否正確。個人認為9cm左右的盞較為適合,這也是多數玩家熱衷的大小。

3、斑紋

油滴也好、兔毫也罷,建盞的另一個重要標準在於斑紋,這種絢麗的斑紋征服了許多朋友。從油滴的角度而言,無論其大油滴或小油滴,多也好,少也罷,歸結一條標準

“均勻”

上下左右,均勻已屬難得上品了。

至於,兔毫盞一言以蔽之,建盞代言人,宋徽宗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足已說明一切。

4、手感

胎體厚重是建盞的一個特點,茶器品茶之用,女性建議使用斗笠或較為輕巧的器型,可以體現女性柔美的一面,而男性,我們更建議選擇胎體較為厚重感一些。絕非舉重之用,常期使用,會讓自己充滿自信,這種自信來源於建盞的霸氣、陽剛之美、彰顯著世界的剛強與雄渾。

5、美感

這一點沒什麼可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審美的標準每位朋友都不同,根據自己的喜好而選擇,小編喜歡創新且張揚的器型,這類器型可以讓我感受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性格。

6、作者

不建議大家過份追求名師,而是追求對工藝有一定要求的,對建盞的製作上有自己的想法的匠人作品,因為這些匠人對工藝、造型等會達到至精至美的境地。

7、工藝難度

建盞的燒製技藝已日趨成熟,但還有許多技術難點、空白需要匠人的研究,匠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必然帶來一次技術更新,每一項技術的更迭,都需有一定的資金支撐,匠人也需要。我們支援匠人不斷地挑戰未知領域。

8、口碑

手工藝品的背後,站著一位為之努力的作者,我們支援每一位為之奮鬥的作者。手握其作品,原感知其創作者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冷冰冰的物件。

9、產量

工業化量產的產品,是商品,商品有其商品的價值,任何價格的物件,都會有它的價效比所在。

10、特色

現有的燒製工藝,在窯內的變化,那怕一度上下的變化都可以產生極大的反映,有時會出現不同的“怪物”。曾經在一位匠人開窯之時,親眼所見類似祭紅色的釉面出現且極其精美,在宋代的標本中也曾見過,許多朋友一見到不常見的建盞,就會問題兩個問題1、是不是原礦釉?2、是不是加了什麼化學品?看看是不是,我們建盞之家,下一次就此問題進行探討一番。

關於以上問題,編者觀點,如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在下方留言或聯絡小編交流探討!

TAG: 建盞器型匠人胎體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