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成為“功夫”總教練?他的“功夫”源頭是誰?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為大家介紹了什麼是真正的

「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

一個人經過「心智系統轉換」訓練以後,能夠運用其「隱性人體」中的「思維與行為」的能力。

孔子如何成為“功夫”總教練?他的“功夫”源頭是誰?

「隱性人體」中的「思維與行為」屬於

「高維」

能力,而「顯性人體」中的「思維與行為」屬於「低維」能力。

當一個人擁有了「功夫」這樣的「高維」能力,不管在什麼行業,做什麼事,都能做到出類拔萃,甚至出神入化。

因此,真正的「功夫」並不侷限於「中國傳統武術」,但凡涉及到需要運用「思維與行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運用到「功夫」。

運用「隱性人體」中的「思維與行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精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到了現代之所以會衰落,就是因為現代人不懂得「功夫」的真正內涵,只會從「顯性人體」上去認識自己,不懂得如何從「隱性人體」上去發掘自己真正的「高維」能力。

就拿

「中國傳統武術」

來講,傳武無法在與西式搏擊的實戰中獲勝,就是因為習武者不懂得如何練出真正的「功夫」。

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所運用的都是「隱性人體」中的「思維與行為」。

而西式搏擊拳手專門強化訓練「顯性人體」上的「反應、力量與技巧」。

如果缺乏運用「隱性人體」中「思維與行為」的能力,又不訓練「顯性人體」上的「反應、力量與技巧」,去與西式搏擊拳手實戰,那傳武只有捱揍的份。

用自己的「缺項」去鬥別人的「強項」,哪有不敗的道理,哪有不鬧笑話的道理?老祖宗在天之靈想幫忙都插不上手。

所以,

「中國傳統武術」要復興,習武者不是要去強化訓練「顯性人體」,而是要找到應用「隱性人體」中「思維與行為」的能力。

擁有了「功夫」,「中國傳統武術」才能無敵於天下。

孔子如何成為“功夫”總教練?他的“功夫”源頭是誰?

同樣,現代中國人如果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學會運用真正的「功夫」,中華民族在整體上就擁有了「高維」能力,那樣,中華民族必將真正的地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並引領

「人類文明程序」

的發展。

而要真正能夠學會「功夫」,

孔子

就是最好的老師,他是

「功夫」的總教練

孔子是「功夫」總教練,相信很多人看了這句話以後都會覺得很驚訝,孔子是怎麼學會「功夫」的?他的「功夫」從哪裡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軒轅黃帝所開創的

「中華本源文化」

的說起。

一、軒轅黃帝開創的「中華本源文化」是現代人類的「終極文明」

現代人一般都會用西方《進化論》的框架來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以為越是古遠,越是原始,越接近現代,越是先進。

但是,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恰恰不能用《進化論》的框架。

因為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本源,對於「現代人類文明」來說

「出現即是巔峰」

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本源,是對「重疊結構世界」的認識,以及「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心智系統轉換」的目的,就是要讓身處「重疊結構人體」中的人,能夠運用「隱性人體」的「思維與行為」能力。

用「功夫」的概念來說:

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本源,就是要讓身處「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都能擁有「功夫」,用「功夫」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高效地生活、工作。

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本源,是顛覆現代人類常識的。

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華傳統文化」本源,遠遠領先於「現代科學」。

「現代科學」並不是「科學」的巔峰與終點站,僅僅是「科學」發展中的一個站點。

「現代科學」目前只能認識到「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顯性世界」部分。

而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國傳統文化」本源,是一種極其前沿的「科學」,是即將到來的「科學」發展的下一個站點:

「全新科學」

「全新科學」將顛覆「現代科學」所有的原理、原則、方法,其認知與應用的範疇,將從單一的「顯性世界」拓展到完整的「重疊結構世界」。

「人類文明程序」將會因為「全新科學」的到來,而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更多的中國人學會「功夫」,並把「功夫」應用到生活與工作中,喚醒中國人幾千年以來偉大的創新能力,引領「人類文明程序」,這本身就是對「全新科學」最好的實證。

二、軒轅黃帝與老子、孔子的歷史淵源

軒轅黃帝在統一了中華大地以後,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

軒轅黃帝創造了一種「特種圖示」,用於記載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方法。

這種「特種圖示」就是安陽甲骨文的前身——「源頭甲骨文」。

軒轅黃帝不僅創造了「源頭甲骨文」,還向中華各部落推廣了「源頭甲骨文」。

第二件大事:

在中華各部族中,推廣了讓普通民眾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這兩件大事,在隨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了演變。

「第一件大事」形成了兩條各自發展的分支。

第一條分支:

記載著「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源頭甲骨文」,一開始在各部族的上層中廣泛流傳,是

上層社會

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主要途徑。

但是,「源頭甲骨文」不是常規文字,與學習者之間缺乏共同的「經驗背景」,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瞭解「源頭甲骨文」真正內涵的人越來越少。

最終,掌握「源頭甲骨文」真正內涵,成了天子的

王權象徵

只有在天子朝廷中的某位世襲官員,才能讀懂「源頭甲骨文」的內涵。

而被後世一直誤以為是「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老子,就是專門為周朝天子傳承「源頭甲骨文」的世襲官員。

因此,真正的

「老子」

,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

世襲的官位

我們將會在另一個專欄《黃帝老子真經》中,用「源頭甲骨文」字義為大家解讀「老子」這兩個字。

「老子」這個官位是非常高的,基本上與「天子」是平級的。

周朝「天子」因為有了「老子」,才真正擁有「天子」的合法性。

因此,真正的老子不是某一個人,而是在周朝「老子」這個世襲官位中,歷代出現過的一系列的人。

其中,有的「老子」為後世所知,並留下了《老子》,還有的「老子」根本不為後世所知,一直在周朝的頂層,研習、傳承著「源頭甲骨文」中的「心智系統轉換」。

所以,真正流傳下來的《老子》,也不是隻有一部,就我們目前研究所發現的,有兩部。

一部是湖北荊門出土的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

,還有一部是長沙馬王堆出土的

《帛書·老子》

這兩部古本《老子》都不是用常規字義寫的,所用的都是「源頭甲骨文」字義。

而且,不管是內容、角度,還是寫作風格,這兩部古本《老子》看起來都不像是同一位「老子」寫的。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看起來更源頭、更久遠、更實操。

而《帛書·老子》看起來更“現代”、更理論、更細緻。

我們已經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了這兩部古本《老子》,分別釋出在專欄

《黃帝老子真經——郭店楚簡·老子(甲本)》

《解放「道德真經」——帛書·老子》

中,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瞭解一下。

而通行本《道德經》則是後人在不認識「源頭甲骨文」的情況下,用各自當時的「知識背景」重新校注的一部作品。

詳細的分析,因在其他的專欄中有過論述,不在這裡展開了。

第二條分支:

由於「源頭甲骨文」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並在各部落的上層被廣泛推廣,因此,在流傳的過程中,其字義以及「以象賦義」的用法,不可避免地延伸到部落的日常應用中。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就演變成了

常規字義的「甲骨文」

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現代很多漢字的字義都是從「源頭甲骨文」字義中延伸過來的。

孔子如何成為“功夫”總教練?他的“功夫”源頭是誰?

第二件大事:

軒轅黃帝做的「第一件大事」是針對各部族上層的,「第二件大事」則是針對各部族普通民眾的。

為了讓各部族普通民眾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也能學習「心智系統轉換」,軒轅黃帝專門開發了一套訓練方法,並把這套訓練方法變成了

社會制度

這種讓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就是被後世稱為

「禮樂」

的制度。

我們現在對「禮樂」制度的認識都屬於誤解。

其實,我們可以藉助釋氏的

「以戒為師」

來理解「禮樂」的真正內涵。

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學會「心智系統轉換」有兩條途徑。

一條途徑是從

「知識」

的角度入手。

另一條途徑是從

「體驗」

的角度入手。

這兩條途徑從難易度上來看:

「知識」的角度看起來很容易,實際上是很難的,原因我們不在這裡展開論述了,會在後續的文章中進行解釋。

「體驗」的角度做起來不容易,卻是最有效、可行的。

透過

「外在行為」

的改變與自我約束,而逐步感受內在

「心智系統」

的體驗,假以時日,就能達到「心智系統轉換」的效果。

按照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

中所記載的原理來看:

整個「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過程,並不需要「練習者意識」的參予,而是在一種「系統自動力」的作用下自行完成。

練習者在「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過程中,只需要守住自己的意識,讓自己的意識處在一種

「意志寧靜」

的狀態下,就能完成練習。

「體驗」的角度,最容易達成這種「意志寧靜」的效果,而「知識」的角度,反而很難達成。

因為「知識」的作用會加劇意識的活動,「意識活動的加劇」是阻礙「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主要原因。

所以,釋氏要求弟子「以戒為師」,而不是「以經為師」,透過「外在行為」的

「持戒」

,來達到

「內修」

的目的。

同樣道理,軒轅黃帝則要求普通民眾透過「外在行為」的

「執禮」與「聽樂」

,去感受內在

「心智系統」

的體驗,從而達到「心智系統轉換」的目的。

但是,這種「禮樂」制度在歷史的長河中,非常容易失去其本來的作用,只留下表面的形式。

「禮崩樂壞」就是人們越來越不瞭解「禮樂」制度真正作用的結果。

孔子

就是在「禮樂」制度即將消亡的最後時刻,重新發現了「禮樂」制度真正作用的那位

聖人

孔子的出現,使得由軒轅黃帝所開創的,讓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延續了下來。

結語:

從孔子到曾國藩,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我們能非常清晰地辨識出「中國傳統文化」中

「功夫」

的特徵。

特別是到了宋明理學的階段,更是把孔子傳承的「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直接稱為「功夫」。

不論是二程與朱熹的「理學派」,還是王陽明的「心學派」,都把所學之根本,歸結於「功夫」。

到了清末的曾國藩,他的「內聖外王」更是「功夫」的產物。

孔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與價值,背後的原因就在於:

他把軒轅黃帝所開創的「心智系統轉換」方法,以「功夫」的特質傳承了下來。

歷代後世儒家學者,也都從「功夫」的角度對「孔子學說」進行了深入的體悟。

這種「功夫」的傳承,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已經演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

土壤與底蘊

我們習慣上把「中國傳統文化」稱為儒、釋、道,把「儒排在第一位」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為有了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與底蘊,釋與道的文化,才得以在中華大地上紮根、生長,最終枝繁葉茂。

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孔子傳承了軒轅黃帝的「禮樂」。

從孔子的傳承的過程來看,我們會發現,孔子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孔子不像「老子」有一個傳承的體系。

孔子完全是在一片即將荒蕪的廢墟上,憑一己之力,恢復了「中國傳統文化」本源的生機,並且又讓這種文化重新傳承了兩千多年。

最終,這種文化將引領人類進入一種全新的文明時代。

所以,

孔子是「功夫」總教頭

,當之無愧!

TAG: 心智功夫軒轅黃帝老子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