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觀察|從阿里、華為的「雲」上角逐,看品牌老大老二的不同策略

策略觀察|從阿里、華為的「雲」上角逐,看品牌老大老二的不同策略

“雲計算”激情澎湃,“雲品牌”蹣跚學步。

幾年前,阿里、華為還是夥伴關係,如今因為一朵“雲”,雙方磨刀霍霍。

牌桌無老少,商場無兄弟。

在“雲計算”賽道的選擇上,阿里篤定雲是未來,是所有大廠中最早下定決心進行大規模投入建設的;華為同樣認為,雲是數字化的必經之路。如今,就綜合市場份額來說,阿里雲高居全國第一,華為雲位居第二,且差距明顯。

策略觀察|從阿里、華為的「雲」上角逐,看品牌老大老二的不同策略

就營銷方面來說,我們經常看到,老大依靠渠道優勢、價格優勢、大客戶優勢等打壓老二;老二常常採用跟隨策略抄襲作業,無論是在產品創新力度,還是渠道建設、營銷策略制定,甚至連峰會活動、官網官微、客戶邀約參觀等,都在亦步亦趨,學著老大的模樣。

“跟隨策略”在不成熟的行業中十分常見。實際上,在成熟的行業中,巨頭們有另一種玩法。

品牌的底色:文化

阿里、華為本不是一路人。

阿里起於電商,儘管近些年定位為“科技公司”,但電商本色不改。年輕人的狂歡之地,夢想教父,極具社會話題性,甚至連每次管理人員調動,都能第一時間成為網路熱點。阿里營銷講究“無中生有”,通俗地講,就是先造一個概念,透過各種資源連結,成倍放大效應,民眾聽多了,見多了,就會“信以為真”。(這就是心智認知的力量,後文會講)

阿里,伶牙俐齒,家境殷實,天生傲嬌,彷彿天生一幅孔雀女模樣。

策略觀察|從阿里、華為的「雲」上角逐,看品牌老大老二的不同策略

華為起於通訊,是典型的B2B、B2G業務。華為從來不是營銷驅動,而是技術驅動,憑藉著在基礎科學領域的大量投入,成就非凡。華為可能是中國企業中“國際化”最高的大廠,近幾年,因為受到米國政治打壓,儼然成為國家“高科技”的代表,有著極強的民族“可信度”。(要充分利用這種心智心知的優勢,後文會講)

華為,被打掉了牙還要往肚子裡咽,一幅窮苦孩子相,頗有幾分鳳凰男味道。

策略觀察|從阿里、華為的「雲」上角逐,看品牌老大老二的不同策略

不同的生意模式,不同的創始人性格,使得阿里、華為的文化相差甚遠,給消費者造成的品牌形象認知也完全不同。品牌是消費者對你的認知。品牌的所有權在消費者,文化的所有權在企業。

阿里巴巴、華為各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傳遞到了子品牌阿里雲、華為雲身上。阿里雲顯然明白這一點,一方面母品牌帶來了巨大的優勢,另一方面母品牌過多的C端娛樂形象,也讓阿里雲這個B端品牌備受困擾。而華為雲顯然沒有看明白這一點。

華為雲:趕晚集

雲是未來重要的戰略資源,無需贅言。

“雲計算會讓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水電一樣享用資訊的應用與服務。” 2010年,任正非一語道出雲的重要性。此時,“雲”的概念尚未普及,華為便已開始“起大早”科普概念。

策略觀察|從阿里、華為的「雲」上角逐,看品牌老大老二的不同策略

十多年後的今天,華為雲並沒有任何先發優勢。雲計算(Iaas)領域中第二名的華為雲,與第三位的騰訊相差無幾。

有媒體分析認為,個種原因在於,華為一直提倡“以客戶為中心”,在華為的行動準則中,客戶需求永遠排在第一位。以通訊裝置起家的華為,與全球的知名運營商都有著非常好的合作關係。

當時華為最大的顧慮,恰恰是運營商。因為“公有云”興起之後,在很多運營商看來,這似乎是其業務天然的延伸,全球各大電信運營商都開始紛紛佈局這個領域。移動、電信、聯通紛紛上馬雲計算業務,此時華為如果進入雲領域,反而會形成與自己客戶“搶”生意的局面。

然而,經過幾年的運營,三大運營商在“公有云”市場收穫甚微。而隨著時間視窗紅利逐漸過去,華為再進入“雲”市場,已是白雲蒼狗,時過境遷。

市場也一致認為,亞馬遜、微軟、阿里等已經搶佔了雲市場,無論是大型客戶還是中小企業,都已經接受了“雲計算”帶來的方便。尤其是在國內市場,電商領域對“雲計算”的需求日益蓬勃,加上阿里電商地位加持,大都順理成章地接受了阿里雲。

華為一直在猶豫。

知情人士表示,“在做不做雲這件事上,華為內部思考了很久,也研究了很久。2016年華為組織了多次的閉門會議,利用內腦和外腦充分討論、論證這一業務的可行性。”

終於,2016年,華為市場工作大會上,任正非指出,“當前4k/2k/4G和企業政府對雲服務的需求,使網路及資料中心出現了戰略機會,這是我們的重大機會窗,我們要敢於在這個戰略機會窗開啟的時期,聚集力量,密集投資,飽和攻擊。撲上去,撕開它,縱深發展,橫向擴張。我們的戰略目的,就是高水平地把管道平臺做大、做強。”

雲,是華為的“戰略機會”,是一個“重大機會窗”。

於是,在2017年3月9日,華為Cloud BU成立,同年8月Cloud BU升級為華為一級部門。

而此時,亞馬遜雲成立了十年,阿里雲成立了七年,中國公有云市場,BAT三家已經超過七成的市場份額。

華為下定決心了嗎?看似是。2020年8月,華為雲BU升格為更高層級的雲BG。2021年1月27日,餘承東兼任雲與計算BG總裁。

華為下定決心了嗎?又好像不是。2021年4月2日,雲與計算BG被降格,主體部分將為BG下面的BU級別。

一次升格,一次降格,兩者相隔2個多月。很難想象,這是出自華為的戰略決定。

時至今日,華為雲究竟要花多大力氣做,怎麼做,誰來做,都還在“摸石頭”。

華為雲,切切實實起大早,切切實實趕晚集。

華為雲:品牌A面

凡事都有兩面性,品牌也有兩面性,A面是客戶需要什麼,品牌就表達什麼,戰場在於“實物”,在於“價值”;B面是如何建立起認知優勢,戰場在於“心智”。

“只做個Me Too是沒出息的。沒有創新,對華為也是沒有價值的。我們要學習的是亞馬遜開創一個產業的勇氣。”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對外表示。

華為不和阿里站隊,但怎麼站隊始終沒有想好。

2019年元月11日,華為雲舉辦合作伙伴答謝會,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中國區總裁洪方明分享了華為雲過去一年的成績,也是在這個會上,華為雲對外宣佈了新的品牌slogan:

“+智慧,見未來”

,並表示,這意味著華為雲進一步將重心與AI強關聯起來。

”我們不是AI+而是+AI,這體現在華為雲堅持人工智慧的關鍵是場景應用。””面向人工智慧這個大的潮流,華為應該踏踏實實做什麼?我們認為,易獲取、用得起、方便用的算力是AI產業發展的關鍵。““人工智慧將會改變每個行業、每個職業、每個組織、每個家庭和每個人。我們一直都說是行業+AI,而不是AI+行業。”

策略觀察|從阿里、華為的「雲」上角逐,看品牌老大老二的不同策略

有專家分析,“別小看這一個slogan的改變!”

在筆者看來,正是這個slogan的改變,看出了華為雲只看到了營銷A面:“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這個slogan,並不適於華為,甚至有些“廢話”。對於任何一家科技公司,尤其是雲企業來說,AI的重要性都無須贅言。對於合夥夥伴、使用者來說,AI有普惠性價值,AI是大勢,是“見未來”,AI是“煤電氣”,無須再去科普。

品牌口號的目的不是講需求,而是讓客戶產生品牌認知。

品牌B端:對立面

邁克.波特在《競爭戰略》總結了獲得競爭優勢三種方法:

總成本領先、差異化、聚焦。

實際上,這些還都偏向於“自身優勢”打造,與“滿足需求”沒有直接關係。然而,即便是“滿足需求”,與能否成為行業領導者品牌,能否讓客戶成為“鐵粉”,也沒有直接關係。

未來的商戰,一定不是產品之戰、價值之戰,而是心智之戰。誰搶佔了消費者心智,誰就能搶佔“制高點”。

產品、技術、渠道是前提、是手段,心智是最終戰場。

筆者認為,品牌B面:競爭環境,所有的營銷都要放在競爭環境中考慮才有意義。

首先是差異化策略,在一個成熟行業中,老大老二往往是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來爭奪消費者心智。他們會製造“我和對手不一樣”的心智印象,讓消費者有50%的可能性選擇自己,而不是“我是誰”或者“我和老大有一樣的產品”品牌策略。

比如,賓士的品牌策略是塑造“豪華”,寶馬的品牌策略是塑造“運動”,沃爾沃的品牌策略是“安全”,在這些策略之上,進行多個渠道多個接觸點的心智認知打造。品牌策略還表現在產品以及視覺形象上,比如,法拉利的紅色、圓潤線條,蘭博基尼的黃色、直線線條,都是“在競爭環境中做營銷”。

再看,波音堅持“人定勝天”,客空秉持“人無完人”;佳能慣用紅色,型號以“數字+機型”命名,尼康慣用黃色,型號以“機型+數字”命名;老闆油煙機擅長講“大吸力”、方太油煙機持續講“情感”;可口可樂用紅色代表激情、正宗,百事可樂用藍色呈現年輕、夢想。

汽車、家電、快消的成長曆史更長,他們對品牌的理解更為透徹。

然而,僅僅是“放在競爭環境中做營銷”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因素還有:你在市場的地位是什麼樣?你是老大還是老二,這策略完全不同。通常來說,老大采用防禦戰,透過各種渠道樹立“第一”的品牌形象認知,勇於自我革命。老二採用進攻戰,站在老大的對立面,找到“強勢中的弱勢”發起進攻。

怎麼理解?比如,老大召開高階峰會,邀請到了省長、院士。如果老二再舉辦類似活動,無論從規模,還是邀請嘉賓級別方面,一定會有所下降,副省長,“副院士”,這無疑對品牌認知塑造有不好的一面。

正確做法是:下沉區域,到各區域組織“小峰會”、“小論壇”,以此攻擊老大的“高冷”。高階峰值一定會不接地氣,這是“強勢中的弱勢”;國企在政府專案有優勢,在企業專案中缺乏優勢,在海外專案中也可能會因“紅色ZZ”而遇阻,這也是“強勢中的弱勢”之處。

老大要守,老二要攻。老二的攻,要站在老大的對立面,找到“強勢中的弱勢”之處,搶佔消費者心智認知,“我與老大不同”:他是豪華正統的,我是運動時尚的;他是經典守舊的,我是年輕活力的;他是手工味道標準不一致的,我是機器生產高標準的;他是穩定性高相容性差的,我是相容性高功能豐富的……

古人講,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老二隻有站在對立面,找到不同之處,才能獲得50%的成功率。

然而,老大要守,第二要攻,第三、第四們能向老大發起正面攻擊嗎?不能。它們需要其他策略。

營銷中的誤區

前不久,我遇到一位藥企老闆。

在談到企業品牌背書方面,我講到,市面上幾乎所有成功的品牌,都很善於運用品牌背書,並且已經梳理出幾種常見的型別,比如:中華老字號、國酒、暢銷、明星、院士……

老闆說,“我們的實力很強,不需要背書。尤其是院士,我們瞭解他們水平,其實不如我們。我們用不著他們背書。”

你看,藥企老闆還是在強調自我優勢,但普通客戶怎麼能瞭解並且相信你的水平,就比院士水平高呢?這種違背普通消費者心智認知的思維,放在營銷上,實在要命。

要談到具體某篇稿件時,我提議,把標題減短,而不是恨不得寫滿64個字(微信標題最大範圍)。藥企老闆講,凡事要嚴謹。

你看,這是把學術思維帶到了營銷上。學術講究邏輯、事實,而品牌是感性的認智之戰、心智之戰。品牌的所有權在消費的“心智“中,而不是企業手裡。

什麼是心智?義大利生產奢侈品,法國生產香水,美國生產高科技,美國車厚重安全耗油,日本車車身薄卻節省油費。用長城黃沙可以代表中國,用豹子代表速度,用老鷹代表自由,用高價代表高階。我們將普通人這種習以為常的“慣性思維“,謂之心智。

品牌打造要據心智認知規律制定,事半功倍。

認知不等於事實。強調“安全”的沃爾沃不代表不“豪華”(賓士),強調“高貴”的力士不代表不“殺菌”(舒膚佳),強調“因愛偉大”的方太油煙機不代表沒有大吸力(老闆)。認知是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據一個“格子”。

品牌策略制定是否分行業?實際上,策略與行業沒有太多關係,而是與心智有關係。

華為雲的品牌升級策略

華為雲的戰略搖擺還沒有停止。

從華為集團層面來看,即便是出售榮耀之後,資金還是有困難。雲計算的Iaas層是重資產,需要巨大資金投入,當前階段,是否需要繼續加大砝碼?從去年初高層領導變動來看,也能得知,華為內部對“雲”的地位有很強的分歧,應該說,“雲”不會上升至戰略地位。

2021年4月25日, 華為召開了華為開發者大會(Cloud),針對華為雲業務是否會剝離出來獨立運作的問題,華為雲 BU 總裁張平安迴應:雲業務的投資和發展速度正在加速,如何能讓華為雲得到更好的發展,內部還在探討,暫時沒有定論。

即便是可以肯定的是,“雲”未來勢不可擋,要想活下去,品牌策略該怎麼制定?

去年9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講,華為雲的使命是‘讓雲無處不在,讓智慧無所不及,共建智慧世界雲底座’ ”。華為雲官網解釋:華為致力於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續創新的雲服務,賦能應用、使能資料、做智慧世界的“黑土地”。

業務定位、品牌定位還不一樣。

原來的slogan“+智慧,見未來”,筆者建議升級為”可信雲、可靠雲“。這是戰略問題,要彙集公司所有資源來強化全新的品牌定位。

”可信雲、可靠雲“,可信在哪裡?可靠在哪裡?

與阿里雲相比,華為雲是可信雲、可靠雲。在企業選擇雲供應商資訊時,“華為雲”的認知比阿里雲更“可信”、“可靠”。

該定位充分針對母品牌“阿里巴巴”娛樂化,科技化不足,無中生有,愛務虛,喜造勢而來,這在B2B業務中有明顯劣勢,且已經在實際業務中帶來了困擾。同時,該定位充分利用了母品牌“華為”高科技、技術派、民族企業等優勢。

策略觀察|從阿里、華為的「雲」上角逐,看品牌老大老二的不同策略

這是心智認知。

企業間的終極戰場,在於心智認知。認知不等於事實。

華為雲的官微有著濃濃的阿里味,釋出各種排名,爭各種“第一”。實際上,華為雲只是看到了表現的品牌之術,當華為雲真正讀懂了“可信雲、可靠雲“,才算進入品牌之道。

值得被人忽略的是,華為雲至今還沒有獨立Logo,要不要開個品牌戰略釋出會,一併公佈了?不然,實在太大意了。

阿里雲有沒有策略?有的。繼續高舉高打,不斷強化行業第一的心智認知,slogan倒可以用“+智慧,見未來”,同時,“抄襲”華為的渠道佈局、生態佈局、事業部分公司建設等,補齊自己在B端不足。然後,供華為“抄作業”。

以上,點到為止。

TAG: 華為心智品牌阿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