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攝影丨朱為

作者丨彪哥

最近,友友飯店·人民路店重灌開業,定義為一家“有國際範的老長沙味”餐廳。

初聽上去,將國際範和老長沙味放在一起,那不自相矛盾嗎?一個是最地道的地方口味,一個是最流行的國際潮流,怎麼撮合也聯不了姻啊。

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品嚐後才發現,這裡的菜品仍然是地道的老長沙味兒,無論是現在餐廳很少做的腦髓卷,還是味道正宗的梅乾菜,都讓很多長沙老口子讚不絕口,說很少吃到這樣正宗的老長沙味了。

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而之所以稱為國際範,是因為在呈現方式和食材品質上做了調整和提升,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飲食需求和審美標準。

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可以說,友友飯店是將長沙特色和現代人的飲食追求做了一個融合創新,這本是一件好事。

但是,也有人發出疑問:將呈現方式改變了,這還能叫傳統菜嗎?

味道是一個模糊概念,

傳統需要呈現方式來理解

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對於很多人而言,味道本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即使你現在去問一個老長沙人:老長沙味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可能他也說不上來,味道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因為有人喜歡吃酸,有人喜歡吃辣,豆腐腦到底是放糖好吃還是放生抽正宗,永遠不會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對於很多人來說,評判一道菜品是否是正宗的傳統菜,還需要靠菜品的呈現方式來認定。

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比如有些人眼中的扣肉,一定要用傳統的大白碗來扣、加上瀏陽豆豉菜才正宗,如果改用一個花花綠綠的碟子,即使味道還是那個味道,他們也會認為這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味”了。

所以,這就導致有人對“有國際範的老長沙味”無法理解,不能認同。

改變呈現方式,

是為了適應現代飲食需求

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雖然有人提出疑議,但對傳統菜做出改變,是為了適應現代人的飲食需求。

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傳統菜餚是時代下的產物,是為了滿足那個年代食客的需求而打造的。以前的臘製品採取土法熏製,就存在亞硝鹽超標和鹽分過量的弊端,不符合現在人的健康理念。

還有的菜品呈現方式過於粗糙,不符合現在很多食客的審美標準。

所以,現在餐廳如果要將產品定位傳統系列,需要根據現在市場需求進行變化和改良。

傳統的紅燒肉,油重色濃、肥膩潤滑才是好品質,因為那時候的人們生活水平較低,油脂攝入量不足,“一吃一嘴油”才有滿足感。

現在的食客普遍油脂攝入足量,甚至過量,如果紅燒肉還是那種肥膩油重的呈現方式,看到就沒有下筷的慾望了。

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友友飯店的做法是將紅燒肉採用煨的形式,並加入了鮑魚,不僅減輕了這道傳統菜的肥膩,還滿足了一部分食客對高階食材的需求。這種做法成功吸引了年輕群體的目光。

以味為核心,

加入新構思新思路

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傳統菜餚,是歷史的沉澱,對於精華部分,我們不僅應該保留,而且應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揚光大。

呈現方式改變後,還能叫傳統菜嗎?

比如經過三蒸三曬的梅乾菜,是湖南最經典的傳統味,以往主要用來蒸肉,現在友友飯店將它和波士頓龍蝦結合,更顯長沙味的“國際範”。

但是,對於傳統菜,也不能苛求全是精華。

餐廳在對傳統菜進行改良時,要以“味”為核心,按照“原料有新開發、工藝有新改進、形狀有新構思”的原則進行。

更加重要的是,要聽取消費者的意見,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老長沙味的理解都不同。餐廳要做的是迎合市場,抓住大部分人的胃,這樣才有市場價值。

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審美意識不斷增強、對健康飲食更加註重的今天,經過合理變化後的傳統菜,才能重新煥發生機。

TAG: 傳統長沙味道友友正宗